欺下必定媚上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有一句話很經典,欺下必定媚上。這句話最早出自《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法國作家雨果痛批無惡不作的法官,“他們

媚上欺下,俯伏於國王之前,凌駕於人民之上”。由此可見,媚上欺下其實由來已久,並非是那個社會的專利。

欺下必定媚上

中國古代媚上欺下最典型的例子是清代的貪官和珅。我們在《銅齒鋼牙紀曉嵐》電視劇中,可以看到,王剛老師把和珅這個角色,塑造得特別成功。和珅對主子乾隆皇旁,那是研究得特別透徹,知其好虛榮、講排場、喜享樂,他便投其所好,察言觀色,使“英明睿智”的乾隆皇帝,20年如一日的獨寵於他,這等心計和手段,那是非一般人所能及。這“媚上”的功夫,真是無人能出其右。而“欺下”,那也是伴隨著權力的增大,自然是頤指氣使。況且,據心理學家分析,這媚上之人,為了從上司那裡得到好處,自然要事事小心,順其心意,最終就會委屈自己,導致長期壓抑。而這種憤怒和壓抑,需要宣洩,以保持心理平衡,自然怒氣就會指向下級或同事,所以就有了欺下之說。

欺下必定媚上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媚上欺下之人不勝枚舉。特別是職場上,為了迎上踩下,有些小主管,為了討好上級,可以說是喪失自尊。他們時時察言觀色,事事討人歡心,可以說,為了迎合上意,簡直是無微不至。我曾看到過一位“用心”之人,為了討好某位領導,那是陪吃陪聊陪休閒,為領導操心,為領導的家人操心,可謂鞠躬盡瘁。所以說,付出了非人之力,得到非人之功,那也是理所當然。別人付出了人格自尊,得到現實的利益,也算是“等價”交換。所以說,這種人轉臉面向同事或下級,就會擺出另一副嘴臉,仗勢欺人,狐假虎威,以補償自己失衡的心理。

欺下必定媚上

比如,俄國作家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變色龍》,巡警奧楚蔑洛夫虛偽逢迎、見風使舵的嘴臉,刻畫得異常深刻和生動;經典小說《紅樓夢》中,精明世故的王熙鳳,對於至尊地位的賈母,那是時時逢迎,而對於其他人,一概不放在眼裡。這些都是典型的媚上欺下現象。

欺下必定媚上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媚上欺下

可謂數不勝數。如果一個社會,或者說一個企業,覬覦權力的人過多,迎合上級的馬屁精太多,相信社會的風氣、企業的風氣,都會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如果一個人的利益或好處,是通過犧牲人格,扭曲性格換來的,試想,這種既得利益會長久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