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医师节”,一起关心一下海曙的医者们

全国首个“医师节”,一起关心一下海曙的医者们

全国首个“医师节”,一起关心一下海曙的医者们

2017年11月3日,国务院通过了卫计委关于“设立中国医师节”的申请,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为“中国医师节”。中国医师节是经国务院同意设立的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节日,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和肯定。

8月17日,习近平对即将到来的首个“中国医师节”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断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

全国首个“医师节”,一起关心一下海曙的医者们全国首个“医师节”,一起关心一下海曙的医者们

8月17日上午,在海曙区第二医院,胸外科医生胡文涛在与夜班医生、护士做完交接班后,意外地收到了海曙区卫计局工作人员准备的一束鲜花。据悉,这是海曙区卫计局开展首个“中国医师节”活动的内容之一——慰问一线在岗医师代表。医师作为百姓健康的“守护人”,是推动健康海曙的主力军。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区卫生人员总数达4500余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300余人。他们无论年龄大小,无论何时何地,永远以一颗“仁心”守护着患者。近日,记者走访区各大医院,近距离聆听医师们的故事,触摸他们的“仁心”。

全国首个“医师节”,一起关心一下海曙的医者们

急诊室的故事:与“死神”赛跑,希望时间过的慢一点

8月10日下午2点左右,一名3岁半的小男孩因为溺水被送至海曙区第二医院急救室抢救。送到时已经没有呼吸,瞳孔散大……陈旭侠和其他2名医生一刻不停轮流做紧急心肺复苏,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一个半小时后男孩奇迹般地恢复心跳。像这样的抢救场面,陈旭侠已记不清经历过多少回了。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患者生命的最前线,这里的患者多半病情紧急、复杂,这里的医生需要具备比专科医师更加快速的诊断能力,这让不少临床医生望而却步。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让陈旭侠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了8年多。“我从大学毕业到现在,一直在急诊科,有时候做梦梦到和“死神”在赛跑,跑的很累很累,然后就惊醒了”。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陈旭侠和他的同事们都出现了睡眠质量不高的情况。

全国首个“医师节”,一起关心一下海曙的医者们

社区医生的故事:希望医患之间能够多一份理解和信任

在古林镇布政村,坐落着一个小小的卫生服务站,它的站长叫张维萍。从1994年起,张维萍就被派驻到这里,当时设施条件简陋,医护人员也只有两个。“从诊疗、开方、收费、配药到打针全套都是一个人完成,与其说全科医生,不如说是‘全能医生’。”张维萍回忆起那段日子不住感慨。如今,卫生站成为古林镇卫生院的布政分院,医疗条件改善,医务人员增加,同时医疗任务也更重了。“我们这里民营企业发达,大量外地务工人员的涌入,给社区医院带来不少压力。”张维萍坦言,除了日常坐诊,健康档案、慢病管理、下到村里的健康宣教、上门入户的家庭医生服务……这些都让社区全科医生深感“压力山大”。“可是在大多数的老百姓的眼里,仍旧觉得我们就是看看感冒发烧的。”得不到认可,是社区医生心里最大的“一根刺”。

但是让张维萍欣慰的是随着近几年家庭医生签约的不断推进,大多数的老百姓已经慢慢信任我们。“很多病人一旦不舒服首先想到的是我们而不是去大医院,再苦再累也值了。”

作为百姓健康守门人 ,社区医生不可或缺,他们也亟待我们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医联体的故事: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变得更方便

“王医生,又把你盼来了。”半年多来,市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医生王耀文每周六都会赶往海曙区第二医院坐诊。“医联体”下乡设专家门诊,老百姓告别了去上级医院的赶车跑城的日子。虽说路途遥远,但王耀文觉得,这样可以持续关注病人状况,从而精准施治,更有助于当好基层百姓健康的“守门员”。专家下去了,提升的是基层门诊的应诊能力。和王耀文一样,市第二医院的心内科、呼吸科、骨科等专家医生,每周都会赶到古林镇卫生院,风雨无阻。一花独放不是春。医者之路,很多时候往往不是孤军奋战,而是靠团队协作的力量。多名医生联手,多学科联手,可以创造更多的生命奇迹。医联体的建立,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医生和专家队伍越来越壮大,基层医护人员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看病也越来越方便。

全国首个“医师节”,一起关心一下海曙的医者们

望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市第二医院康复中心)

不管是医术精湛的专家医生还是奋战一线的基层医生,他们,只是我区医生队伍的缩影。我们的医生们一直在精益创新,攻坚克难,迎难而上,救死扶伤。据了解,今年“中国医师节”的主题是“尊医重卫,共享健康”,海曙区各大医院将陆续开展义诊活动、先进评选、业务学习、家庭医生体验日等系列活动来庆祝首个医师节。

记者:朱燕君 通讯员:余剑波 陈鸿奎

更多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