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要丟掉了教養這一課


教育孩子,不要丟掉了教養這一課

01

春節前看到一則消息,漢陰縣一小區公共車棚內發生大火,48輛電動車、摩托車不同程度損毀。民警調取監控發現,起火原因是一名調皮男孩將蠟燭蹲在電動車後備箱練起了“劈風掌”,試圖隔空將蠟燭劈滅。不料蠟燭沒熄滅,引發大火。

朋友的孩子新婚,有位家長帶著她四歲多的女兒參加了婚禮。在新房裡,小女孩鞋子都不脫,爬到新人的床上,連蹦帶跳樂翻了天。

而女孩的媽媽,望著女兒在新人床上撒歡的樣子,滿臉的笑容,還生怕孩子掉下床,張開雙臂在一旁保護的樣子。

如今,對這樣調皮的孩子有一個熱門稱呼,叫“熊孩子”。特別是對那些無法無天的孩子來說,稱之為“熊孩子”,一點都不為過。

熊孩子所到之處,都會搞得遍地狼藉。更可怕的是,熊孩子不僅僅在自己家裡造反,公共場合更是少不了他們的“熊跡”。

時常,有些家長實在看不下去,恨不能幫他們的父母管教一下。而熊孩子的父母們,大都有這樣的理論:“Ta還是個孩子!長大就好了。”

言外之意,你不要多管閒事。

其實,從小就給到孩子有規有矩的教育非常重要。兒童禮儀教育,不僅是社會責任,更是家庭責任。

02

前段時間,我們舉辦了一場少兒禮儀公開課,由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

公開課上,我們準備了豐盛的冷餐和水果。大多家長都是溫文爾雅、彬彬有禮。有的孩子也是乖巧喜人、有禮有節。

但是,還是有些“熊孩子”們,缺乏了基本的素質和教養。

比如,在自己的小餐盤裡盛滿了各種食物,根本不管是否能吃得下;比如,吃完東西后用完的餐巾紙隨手一扔,根本不知道把垃圾扔到該扔的地方;比如,有些孩子吃完東西兩手往沙發上一抹,更是連餐巾紙都不用;比如,有些孩子在場所裡跑來跑去,嘰嘰喳喳,還有的孩子用完紙巾滿地扔,等等。

而孩子們的種種“熊跡”,家長就在旁邊卻視而不見。您說,這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公開課上,有個小女孩特別乖巧懂事。在與女孩的爸爸交流時,他說,女兒上小學一年級。在幼兒園時,女兒就積極參加幼兒園的各項活動,能背誦許多詩詞,並且都是毛遂自薦做支持人。

那天,他女兒朗誦了毛澤東的《水調歌頭·游泳》,贏得一片掌聲。這樣的家庭教育,我們怎能不相信,這個孩子在將來走長大後,會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不會絆倒在“教養”兩字上。

禮儀教育決定孩子未來的教養。在傳播中華傳統文明禮儀中,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家長的責任不容忽視。

03

對孩子來說,禮儀教育首先是細節教育。通俗地講,禮儀教育,就是要讓孩子明白,如何不給別人造成麻煩。讓孩子知道,該如何尊重別人。

比如在公園、在餐廳、在朋友家做客、在各種公共場所,甚至在自己家裡,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讓孩子在規矩中健康成長。

禮儀體現教養。看起來非常細小的諸多細節,都足以暴露出一個家庭中,是否給到了孩子這些良好的禮儀教育。

在孩子惹是生非時,如果父母不加以制止,就等於認同孩子的胡鬧行為。孩子當然認為自己的各種“熊跡”沒有不妥之處。

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就看父母如何書寫。沒有天生的乖孩子,也沒有天生的熊孩子。父母的慣縱只能讓孩子有恃無恐。

通常,許多人都會認為,看到孩子,也就知道了父母是怎樣的人。孩子的言行舉止,就是父母的複製版。所以,禮儀教育應該形成家風,代代傳承。

04

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父母在關注孩子的營養,卻忽視了孩子的教養。

我們見慣了孩子吃相上的不雅。有趴在桌上把盤裡的食物翻江倒海掃了又掃的,有看到喜歡的菜不顧一切往自己碗裡夾、甚至擺在自己面前不顧他人的,有喝湯時不注意形象、既吧唧嘴又呼呼嚕嚕帶聲的……

更是,有些孩子不顧長輩優先,不知尊老愛幼,自己一味狂吃,家長卻習以為常,甚至溺愛的不了了之。

難道這是孩子的問題嗎?作為家長,真的應該反思自己。當家庭教育中忽視了對孩子的文明禮儀教育,就相當於關閉了孩子將來展示自己的一扇窗。

禮儀教育決定孩子未來的發展平臺。針對應聘求職,經常有這樣的現象,名牌大學畢業,論能力和水平都不在話下。可是,卻因輸在“面試”環節而被迫出局。

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行為禮儀習慣,也是保證孩子將來進入社會後,順利開啟人生征途的重要前提。對孩子的文明禮儀教育,是父母一生中留給他們最有價值的一筆財富,這筆財富不僅是永恆的,還是無限的。

孩子的言行舉止、站坐行蹲,都是在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人們,Ta是誰、Ta有什麼樣的心態、Ta得到了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所以,一次交往、一頓飯,一言一行,足以讓人們通過孩子認識家長。

針對孩子的禮儀教養,社會和家庭都應能擔當起這份責任。讓孩子在成長之路上,播種好習慣,收穫好性格,鋪墊好人生,創造好未來。

教育孩子,不要丟掉了教養這一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