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着玩着,就把习学了

玩着玩着,就把习学了

寓教于乐、快乐学习,是很多家长的要求和理想。这种学习方式,能让孩子玩着玩着、乐着美着,就把习学了,真的很适合儿童的特点。除了靠幼儿园和学校,家长自己,怎么使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呢?

其实很简单,投其所好,向外拓展。

之前看班里的学生折纸青蛙玩,于是我也回家叫儿子折纸青蛙。开始的时候,我想测验一下儿子能不能看着视频,独立完成。后来发现他自己做不到。他做不到就来问我,于是我只好先学会了再帮助他。

等我折好了,发现他还是学不会。他不会自己折,但是会跟我提要求,让我给他折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青蛙,然后自己编故事玩。

——编故事,可以拓展思维、练习语言、口头表达、实际也是在进行习作练习。

过了一段时间,他告诉我他会自己折了。然后邀请我和他一起折。这次我发现他能独立完成的步骤增多了,基本可以自己完成90%。我们俩一起,折了两只纸青蛙,他一只手负责一只,让它们跳起来,嘴里嘟囔着:

两只青蛙在跳河,

不过跳得可不远。

左边的青蛙是妈妈,

右边的青蛙是宝宝。

两只青蛙去跳河,

不过跳得可不远。

自己说着、乐着,眉飞色舞。说着说着编不下去了,我赶快接上最后两句:

一下一下又一下,

扑通扑通跳进河。

——这个片段综合了:语言表达、创作、表演。

当时我就想记下来、拍下来,但是有(fàn)事(lǎn)没做。

第二天,我又让他表演,居然一句没忘,于是我拍了下来,还给他写出来,让他读,我给他指着每一个字。

玩着玩着,就把习学了

——这个环节,其实测验了他的记忆力。我加入的写字,目的是帮助他识字。

但是在这样的环节中,我通常没有一定的任务量,没有强迫,就是他读读,我指一指,写给他看看,最大的意义是:建立起了字音和字形之间的联系,即所谓的汉字敏感性,至于他认识几个,记住几个,不是我的主要目的。记住更好,记不住也没关系。识字的关键,在于使用和复现。这样的游戏多了,他总能记住一些。

后来,我又灵光一现,想起来一首歌,唱给儿子听:

《数蛤蟆》

一只蛤蟆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

乒乓乒乓跳下水呀,

蛤蟆不吃水 太平年,

荷儿梅子兮 水上飘。

数蛤蟆少儿歌曲 - 童歌精选(5)

这样的“奇怪”歌曲,很受孩子的喜欢。所以儿子一下就喜欢上了,根本不用我引导,他自己就会往下推理: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蛤蟆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这个环节,包含了音乐、语言、数学、韵律等方面的知识,甚至还可以延展开去,比如:这首歌是四川民歌,蛤蟆不吃水,太平年,是什么意思(网上有一种解释:蛤蟆的皮肤可以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如果空气中水分够大,蛤蟆就不吃水了。因此,是否可以解释为来年是个雨水充足的年份呢,以农业立国的中国,雨水对庄稼很重要,因此,雨水充足就是太平年了。),等等。

小结

首先,这样的学习和教育方式,一定是在玩耍中得到的,前提是玩,是开心和愉悦。千万别带着任务感、使命感去操作

,那样,大人不轻松,孩子也不快乐。一旦大人带着任务感去操作,稍微懒惰就不想做了,很容易产生负罪感,然后不了了之。带着玩耍的心情,会觉得很有满足感,玩的时候就学习了,多好啊!大人和孩子都开心。

其次,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喜欢模仿、善于开拓的创新者,家长只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在此基础上稍加助力,就可以了。

最后,这样做,更多的是需要家长的敏感,能够捉住孩子的喜好,能够即时想到拓展的方式和内容。

玩着玩着,就把习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