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新陳代謝慢的物種活得更久

新發現:新陳代謝慢的物種活得更久

本月一份發表在《皇家學會報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上的研究發現,一些已經絕跡的軟體動物的新陳代謝速度要比如今存活下來的品種快。因此該研究認為,較慢的新陳代謝或有利於生物物種的延續。

據美國公共廣播電臺(NPR)報導,新陳代謝為生物體提供一天活動所需的能量。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古生物學家、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Luke Strotz說,以前已知的是,較快的新陳代謝和個體的死亡率有關。「但是這份研究的重大發現在於,這個規律對於整個物種來說也一樣。也就是說,有著較快新陳代謝的物種可能更容易滅絕。」

研究者們研究了299種從中上新世時代一直延續到今天——約跨越了500萬年——的軟體動物品種的新陳代謝速度。他們特別研究了雙殼類(蛤蜊、貽貝)和腹足類(蝸牛、鼻涕蟲)等。

他們如何確定已經滅絕的扇貝的新陳代謝速度呢?方法之一是從那些軟體動物的化石來鑑定。那些化石量相當充足,為這個項目提供了方便。

Strotz說,以前研究顯示,物種的滅亡與其佔有的領地、數量相關,然而這份研究首次發現生物體的生理機制也會影響其滅絕的可能性。不過,Strotz謹慎表示,這份研究僅考量了各種軟體動物的情況。

Strotz說他們的研究組打算將研究範圍擴大到其它動物類型,包括脊椎動物。在更多研究結果出來之前,他們還不能說:「也許懶的動物活下去的機率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