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真正擔起1330億估值,京東金融還有幾點問題 要解決

要想真正擔起1330億估值,京東金融還有幾點問題 要解決

小米高估值、低市值,流血上市的慘劇剛剛演完不久,另一家獨角獸京東金融官方宣佈了融資消息。

上週,京東金融官方正式宣佈近期已與中金資本、中銀投資、中信建投和中信資本等投資人簽署了具有約束力增資協議計劃,融資金額約為130億元人民幣,投後估值約1330億人民幣。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估值高達1330億元,看起來是一場喜事,但把這一融資事件放到當下的大環境之下去考量,就會發現小米上市、CDR的暫停、掛牌當天的破發已經宣告了市場投資邏輯的改變——如果沒有真實的業績、生態支持,高估值並不一定意味著一個美好的未來,當真正走到二級市場上去接受檢驗後,有可能迎來的是一個“車禍”現場,估值大幅縮水,投資人質疑不斷。

既然已有小米的前車之鑑,對京東金融來說,要讓1330億元甚至更高的估值在未來變成喜劇,而非悲劇,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一、 搭建真正的生態,實現持續的盈利

回顧一下小米上市過程可以發現,小米一直試圖去跟資本市場講一個生態的故事,當然,樂視之後“生態化反”這個詞不方便直接用了。小米生態內的公司數量雖多,但並沒有成為有機的生態。

京東金融也有類似的問題。公開資料顯示,除了深耕金融數字化服務之外,京東金融還相繼佈局了城市計算、數字化企業服務、智能機器人等創新業務,目前已經形成了十一個業務板塊,服務邊界不斷打開,佈局很廣,但並沒有形成有機的生態。

跟微信和螞蟻金服依靠支付這一基礎服務,形成了龐大的生態體系不同,京東金融目前主要的盈利來源還是依託於電商體系的消費金融業務。在今年1月,劉強東也曾在全員郵件中高調宣佈,京東金融已經實現單季盈利。

1、 從收入方面看

京東金融主要的利潤來源仍舊是依託京東這個平臺產生的,例如2C的消費金融產品京東“白條”,2B的供應鏈金融產品,電商場景下必不可少的支付業務,以及服務個人用戶的財富管理業務。其中,主要收入來源是消費金融業務,佔到整體收入的一半以上。

但依託於母體帶來的收益雖然可觀,畢竟有明顯天花板。今年京東電商在受到阿里擠壓的同時,還受到了後來者拼多多的挑戰。

今年以來,整個投資市場對於拼多多火箭速度趕超京東一直保持非常高的關注度,從活躍用戶數來看,截至2018Q1,京東的活躍用戶數為3億人,拼多多為2.9億人,基本已經達到了同一水平。雖然從GMV來看,兩者Q1仍然有接近5倍的差距,但拼多多用戶的快速增長顯然會給京東帶來壓力。

如果京東金融不能快速建立自己的生態,打造出核心爆款,顯然未來增長空間的天花板效應會很明顯。

2、 從支出方面看

跟微信和螞蟻金服相比,京東金融因為沒有形成生態,沒有支付作為流量入口,所以運營成本特別高。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分析:首先,京東金融宣佈已經累積了4億用戶,但2017年末京東金融活躍用戶僅有1800萬,這兩個數字相差巨大,說明用戶活躍度很低,很多用戶被拉新進來後,就沒有再活躍過。其次,京東金融的確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在進行拉新和轉化,導致了運營成本高企。

根據App Growing的第三方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廣告投放數TOP10的金融排行應用中,京東金融位列8。在渠道的選擇上,信用卡類(可見京東金融更多在消費金融上進行投放)

廣告的TOP3流量平臺分別為:騰訊社交廣告(47%)、百度信息流(15%)、UC(10%)。

要想真正擔起1330億估值,京東金融還有幾點問題 要解決

翻看小米、美團等互聯網公司的招股書,這些不賺錢的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營銷費用極高。看來,京東金融也正在走上一條同樣的道路。

3、 盈利情況

按照京東金融的規劃,A股成為其上市的不二選擇,不過眾所周知,A股上市要求企業三年盈利,而數據顯示,京東金融2015年、2016及2017年營業收入分別為20.28億 元、44.65億元、超100億元;淨虧損分別為12.56億元、10.73億元、約7億元。從成立以來,京東金融已經連續四年虧損。即便今年京東金融宣佈單季實現盈利,那麼實現三年盈利也要至少到2021年,金融市場變幻莫測,屆時京東金融能否順利上市,也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就算有CDR這種制度安排,但受制於一級市場較高估值也會難以為繼。具體情況參見小米。

二、對於牌照的獲取難度更大

針對本輪融資,京東金融CEO陳生強表示,未來,京東金融將繼續堅持數字科技戰略,在數據和技術上加大投入,任何與數據和技術無關的業務都不做。同時,積極推進全球化,在全球範圍內吸引領軍型科技人才。

但是名字就帶有“金融”二字的京東金融會很難真正去金融化。在外部監管環境趨嚴的情況下,對於金融牌照的獲取會越來越困難。雖然京東金融處處對標BAT陣營,但跟騰訊的金融業務和螞蟻金服已經集齊全牌照相比,京東金融顯然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目前,京東金融已有保理、小貸、第三方支付、基金銷售、保險經紀等牌照,但缺失重要的銀行、證券、個人徵信和消費金融等牌照。

在京東金融開始本輪融資的時候,市場就傳出消息融資用途主要用於併購金融牌照、技術研發和市場投入等方面。此前,據36氪分析稱,銀行和消費金融兩張牌照對京東金融尤其重要。一方面,京東金融能從銀行獲得的流動性資金貸款一直有限,而這兩張牌照能夠給京東金融帶來更為豐富的資金渠道;另一方面,獲得這兩張牌照後,京東金融即可採用同業拆借以及聯合放貸等方式,享受接近於銀行類金融機構的資金成本,大幅提升利潤空間。

另有分析人士總結指出,第一現在牌照很貴,京東金融好不容易融來的這130億能買幾個牌照很不好說,就算有合適標的,監管政策也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第二未來融資越來越難,自身如果造血能力不夠,光靠燒錢買流量,這130億人民幣能花多久?

這一切都取決於京東金融自身構建生態系統的速度和能力了。

三、按照科技公司估值,還是按照金融公司估值?

小米上市過程中,對於其定價邏輯爭議最大的點就在於:這是一家生產硬件的公司還是一家科技公司,對此市場一度形成了強烈的分歧。

在小米的收入構成中,硬件銷售帶來了大部分收益,互聯網業務的比例並不高,儘管雷軍一度揚言小米估值應是“蘋果*騰訊”,但並不能改變二級市場投資人的估值邏輯。

現在京東金融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京東金融到底是一家科技公司,還是一家金融公司?

從收入情況來看,據《中信證券-京東金融1號京東金條信託受益權資產支持專項計劃》中的信息,從2016年一季度到2017年四季度,消費金融業務在京東金融總營收中的佔比一路從34%上升到55%,已經超過一半。

而根據此前公開的一份融資材料,收入位列第二、第三的也都是金融業務,分別是供應鏈金融和支付業務。

所以,對市場而言,如何說服投資人按照科技公司的模型來為京東金融估值,恐怕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不過可以看到,京東金融已經意識到了這方面的問題,並著手改善。例如,將雲計算的板塊裝進了京東金融等等,但是在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這些領域,京東金融目前和BAT差距巨大,各項在市場上的份額都很小。

另外,根據Analysys易觀發佈的《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8年第1季度》數據顯示,2018年1季度支付寶佔據53.76%市場份額,騰訊金融則以38.95%市場份額屈居第二,兩大支付巨頭市場份額達到92.71%,而京東支付則位於其他企業行列,市場份額小得可憐。這也意味著,京東支付在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幾乎沒有什麼立足之地了。京東金融想要依靠金融科技實現“逆襲”,在短時間內恐怕很難實現。

要想真正擔起1330億估值,京東金融還有幾點問題 要解決

四、資本市場環境

互聯網公司的扎堆上市以及小米在上市前估值不斷的下調,已經宣告了外部市場的變化,總結起來一個字:缺錢。已經融到B輪的京東金融,下一步該如何走,取決於市場、取決於用戶,更取決於投資人的耐心。

這不,剛剛宣佈了融資,京東一哥劉強東就公開表示說,“借的超級高利貸!都要數倍還回去的!”雖然調侃的成分居多,但是這種非正式表態後顯然也懷揣著一種情緒:資本並不善良,資本追求的是遠高於市場平均收益的超高利潤。

要想真正擔起1330億估值,京東金融還有幾點問題 要解決

但在如今的市場行情下,對資方來說這筆投資能否變成高利貸更像是一場豪賭。今年年初小米的一輪融資進程中,號稱上市後市值最低1000億美金的BP,最終吸引了諸多投資人以760億美元的高估值入場,最終證明超高的估值大多數是泡沫,上市後的小米市值比宣稱的估值低了一半。部分投資人坦言,是該重新評估互聯網企業的投資邏輯了。

小米的事故,讓很多投資人開始警覺,麵粉比麵包貴的情形。一級市場炒高估值再尋求脫手的擊鼓傳花遊戲,二級市場不想接著玩了,韭菜被割了一茬又一茬,也感覺出刀口有些隱隱作痛了。在估值與真實價值偏離巨大的互聯網行業,類似的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的現象會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二級市場上的成熟投資人,更看重當期盈利。一位二級市場投資人坦言,現在市場化的機構基本都覺得近期上市的互聯網公司價格偏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