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學霸級女博士自殺,學術之路到底多難走?

六月,有人在期待大學生活;有人在忐忑的等待成績;還有人在揮別校園時光;有人等待著暑假來臨。但身為博士生,此刻恐怕沒心情在意相逢或別離的情緒,因為他們正面臨著不足為外人道的特殊壓力。


華裔女博士自殺事件

不久前,身處美國的紐約大學醫學院在讀華裔女博士安德莉亞·劉(Andrea Liu)在學校的宿舍內自縊身亡,結束了自己僅26 歲的生命。在警察勘察現場時,發現宿舍中留有一封遺書,警方將案件初步判定為自殺。

又一位學霸級女博士自殺,學術之路到底多難走?

此前在劉的臉書上就曾透露過學習壓力很大,她在社交軟件上寫到:“醫學生就是搬磚搬到不能搬為止,但總要從搬磚做起。 ”據劉的朋友介紹,一直以來劉都是同學和導師眼中的優等生,日常生活中並沒有什麼異常狀態,離博士畢業也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但萬萬沒想到人前開朗的劉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又一位學霸級女博士自殺,學術之路到底多難走?

博士生所面臨尊嚴困局

博士可能是絕大多數人心中智力和知識的代名詞,大多數人可望而不可及。但事實上博士生的生活並沒有想象般的光鮮,曾有44歲的復旦大學博士生李開學,因不堪壓力猝死在書桌前,還有太多相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就業問題,心理壓力是所有在讀博士生身上的三座大山。

發表論文幾乎是每個博士生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壓力。在很多大學,博士生特別是文科博士生拿到學位的前提條件,是發表至少兩篇論文在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很多時候只能靠導師。”某高校一名博士生是這麼說,很多期刊根本不會接受博士生單獨署名的論文,因為教授們的論文都發不過來。

又一位學霸級女博士自殺,學術之路到底多難走?

第二就是就業壓力,與本科生、碩士生相比,博士的就業渠道會更窄一些。由於讀到博士的領域研究方向已經非常細,這種高度的專業性也限制了博士生日後的職業發展路徑,能找到對口的工作實屬不易。

除了外在的就業壓力之外,內在的壓力也如影隨形,在博士生群體看來,如果畢業後只從事基層工作或者持續性勞動工作,對於他們所代表的知識儲備是一種恥辱。為了尋求體面的工作,很多博士生的起薪並不如同齡人。

又一位學霸級女博士自殺,學術之路到底多難走?

《中國博士質量報告》中指出,高校及科研學校成為博士生畢業後的主要去處,有百分之43.9%的博士生選擇進入高等學校進行教學和科研工作,還有部分博士生會進入各級政府單位和國家機關,小部分人會參與到社會和建設方面。

社會輿論對博士生的負壓力

社會中對博士群體的汙名化一直存在。“世界上只有三種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這樣的網絡段子屢見不鮮,女博士更是被歸類成世界上的“第三類人”。雖然很多人會對這樣的調侃一笑而過,但無奈的是,這些話背後的環境終究還是造成了影響。博士生們在決心踏入學術圈時,就已經承受了超乎常人的巨大壓力。

又一位學霸級女博士自殺,學術之路到底多難走?

此外,一位博士生聊到自己的情況:“我到了這個年齡,父母雖然不會特別催促我,但平時聊天還是能夠感受到他們的擔心和焦慮。而且來自社會的壓力也很大,比如前不久新聞中提到相親市場中女博士排在相親鄙視鏈的最末端。”對博士生來說,學術研究同家庭事務之間的衝突常常在所難免,工作與家庭往往難以兼顧,諸多很多不穩定因素,這也是博士生群體產生精神壓力的原因之一。

著名國際學術期刊《Nature》發佈了 2017 最新的針對博士生的調研報告。在針對5千名博士生的調查問卷中顯示,博士在讀期間普遍具有較為嚴重的精神壓力,45%的博士生曾因為焦慮或抑鬱尋求過心理幫助。

又一位學霸級女博士自殺,學術之路到底多難走?

另一些包括英國和澳洲的高校也對學校中的博士生的精神壓力做過相關調查,據耶魯大學發佈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45%在耶魯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報告自己有抑鬱症狀,29%表示自己有焦慮症狀。此外,女性比男性更易患精神疾病。


當代博士生的心理狀態及所承受的壓力的確不容樂觀。

經過一系列考試,不斷提交申請,奮鬥無數個日夜,最終才得以來到夢寐以求的學府,那些以一己之力推動知識邊緣擴大的博士生,原來真是用命在拼!

想要了解自考、成考、網教等學歷提升問題可以留言和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