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家險企虧損衆生相:中小保險公司,are you ok?

66家險企虧損眾生相:中小保險公司,are you ok?

鉅虧型、大幅虧損型、由盈轉虧型……

截止8月3日,除上市保險公司及個別特批險企外,2018年保險公司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基本披露完畢。

根據《今日保》統計,68家壽險+73家財險公司,虧損者66家。其中壽險公司虧損者35家,財險公司31家,全部都是中小、小微型保險公司。

曇花一現的保費盛宴後,轉型硬著陸中的保險行業正在迴歸傳統與補課,無論是渠道端還是產品端,都嚴峻考驗中小保險公司未來承壓能力。

壽險篇

重災區雲集資產驅動負債型+小新型險企

轉型當下,密集虧損依舊。

時間仿若回到2012年,中小壽險公司連片虧損,超過統計數據的5成。

其中的重災區當屬資產驅動負債型險企,及大量小新型保險公司,盈利者集中於老牌保險公司與個險底蘊深厚者。

中短期產品後遺症:十家虧損最多者皆為資產驅動負債型

66家險企虧損眾生相:中小保險公司,are you ok?

在十家虧損最多的壽險公司中,皆為資產驅動負債型險企,期間民營險企為主流,亦是過去幾年資本市場弄潮兒。

奈何,監管環境突變,“保險姓保”的風向中,上述公司紛紛踏入壓縮萬能險保費收入之旅程,無個險、銀保硬著陸中痛苦轉型。

富德生命人壽以18.66億元居榜首,事實上其第一季度也頗為艱難,虧損16.55億元。

因實際控制人問題,富德生命的問題行業周知,虧損亦早已有之。所幸在於,尚有一隻頗具規模的個險隊伍,這是大部分資產驅動負債型險企不具備的轉型基礎。

虧損榜第二名——天安人壽繼第一季度的6.85億元虧損後,第二季度數字變為16.82億元,陡增10億元。

這家MT之險企效仿華夏保險個險+低價產品的策略明顯,這或許是解決傳統壽險公司轉型為數不多的路徑之一。

遺憾的是,2016年百億增資的天安人壽並未趕上風光的資產驅動負債的鼎盛時代,未來將嚴重依賴股東之資金實力。個險渠道的孕育非朝夕之間,亦非小資金可解決。

最鬱悶者當屬前海人壽,這家曾風光無限的南粵弄潮兒,如今好似過山車——從鉅額盈利轉至大幅虧損。

今年第二季度的虧損數字是12.81億元。聯想2013年-2017年連續實現盈利的風光,尤其是2016年超過40億元的淨利潤表現,如今已經連續兩個季度虧損的前海人壽未來走向何方?被禁入的姚大老闆,2018年轉戰汽車領域。

事實上,大部分資產驅動負債型險企都如同前海人壽一般,此前依靠萬能險迅速盈利,在從嚴監管、迴歸保障後,重回傳統。壽險經營“七虧八盈”的規律中,補上由盈轉虧的過程。

值得關注的是,兩家國資壽險公司的入圍——幸福人壽(2007年成立)和長城人壽(2008年成立)皆成立已逾10年,也是短暫行走於資產負債之路。如今,萬能險退場序曲吹起,發債補血進行轉型,陣痛可想而知。

重災區:小新型公司連片虧損,模式定位尚在探索

66家險企虧損眾生相:中小保險公司,are you ok?

相對於虧損億元以上的保險公司,大部分規模甚小的中小新型保險公司是虧損的多發區。其中,不乏吉祥人壽、中法人壽、新光海航人壽等償付能力困難戶,尤其是後兩者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僅為-421.34%、-6138.92%。

中法人壽的二季度保費為“零收入” ,補充資本金從股東增資演變為向股東借款,近兩年已經向股東鴻商集團借款達14次,而增資事宜始終沒有下文,懸而難決。

另一困難戶——新光海航人壽迎來新生,與新光海航人壽結緣九年之久的海航集團最終放棄這家合資險企。7月末,新光海航擬增資7.5億元注資引入5位新股東消息不脛而走。

有意思的是,海航傾力打造的、本打算大放異彩的渤海人壽亦是虧損榜中人。第一季度渤海人壽虧損近3億元,第二季度虧損0.24億元。這家曾號稱將注資200億元的壽險公司,終在資產驅動負債時代落幕後歸於沉寂,再不提200億元註冊資本金之事。

事實上,上述表格中更多為近年成立之壽險公司。如橫琴人壽、瑞華健康、招商信諾人壽、北京人壽、中華聯合人壽、海保人壽……走過中短存續期的保費盛宴,新近成立的壽險公司再難現成立即盈利、兩三年增至千億元資產實現鉅額利潤的奇觀。

遵照壽險“七平八盈”的行業規律,它們將經歷相當長的盈利探索。看中荷人壽、君龍人壽、瑞泰人壽等成立時間甚久的壽險公司尚未實現盈利或時虧時盈的不穩定現象,可知壽險之盈利非“七平八盈”那麼簡單。

幸運的是,科技賦能的時代,也許傳統的規律會被重新定義。對於沒有任何包袱的新公司而言,或許是機會。

值得關注的是,九家壽險公司由盈轉虧。

66家險企虧損眾生相:中小保險公司,are you ok?

一季度盈利,二季度虧損,由盈轉虧公司中華夏人壽、君康人壽、長城人壽虧損較大,二季度分別為2.03億元、5.6億元、2.97億元。

之前的一季度的盈利數字分別是,32.49億元、8.62億元、0.39億元。相對於開門紅的高費用、高激勵等政策支持,一季度往往是虧損嚴重季度。二季度後,尤其是下半年逐漸釋放利潤。

財險篇

馬太效應依舊,中小險企依舊繞不開車險劫

以車險為主的中國財險市場,2018年上半年,中小公司經營情況依舊不理想,虧損者眾多。這也是車險費改最為膠著的年份,終究未能敵過輿論與大公司的壓力。

“報行合一”的出現,成為2018下半年財險市場最受關注的事件。不知這會否改變車險之困局,這一聯盟性質的價格同盟又會支撐多久?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將繼續鞏固大公司之江湖地位,馬太效應依舊。

虧損前十名:互聯網財險公司紛紛上榜

66家險企虧損眾生相:中小保險公司,are you ok?

看上圖,過去兩個季度中僅有中原農業和國任財險一季度淨利潤為正,其餘全部虧損。

期間,浙商財險、資金財險、長江財險、珠峰財險、中原農業等國資背景的險企佔據“半壁江山”,境況並不樂觀。

紫金財險、浙商財險這兩家成立時間較久的地方法人財險公司分別進入虧損前五,且2018年連續兩個季度皆為虧損。尤其是浙商財險,僑興債事件後頗傷元氣, 2016年虧損6.49億元后,2017年虧損9.06億元,兩年虧掉15億元。

加之原保監會的重罰,對於一家中小財險公司而言,壓力和現實境況不言而喻。

值得關注的是四家互聯網公司的上榜,第一季度皆上榜,第二季度易安財險、泰康在線、安心財險均上榜,虧損額度靠前。眾安二季度報尚未公佈,從第一季度-4.82億元的情況,二季度或許並不樂觀。

重災區:地方法人保險公司

66家險企虧損眾生相:中小保險公司,are you ok?

2009年後的地方法人保險公司擴容潮的主力,無疑是各大地方政府。區域性金融中心的爭建中,地方法人保險公司遍地開花,時至今日幾乎每一個省市都有一家地方法人保險公司,背後控股者都是地方政府。

尤其是第三任保監會主席時代,更是加速助推了這一進程。地方法人保險公司與民營保險公司牌照,大量下發。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五年下發的牌照50張左右。

遺憾的是,這部分險企發展並不好,掣肘於機制、人才、行業轉型等諸多漩渦中。

如上圖所示,財險公司虧損不足億元的有28家,和壽險公司的情況類似,這部分險企以中小新險企為主。其中,地方法人保險公司依舊是上圖虧損公司的主力或者說重災區。

看下錶,地方國資險企的虧損幅度明顯較大,甚至不乏300%以上者。珠峰財險、長江財險、黃河財險同比負增長達到1000%以上,尤其是珠峰財險和長江財險這兩家險企,同比負增長更是 3000%以上。

66家險企虧損眾生相:中小保險公司,are you ok?

相較於壽險公司的整體情況而言,財險公司虧損幅度明顯是重量級別的,虧損幅度多高至300%以上,這部分險企也多以中小險企為主。

財險公司的馬太效應更甚壽險領域,人保、平安、太保等老三家牢牢佔據六成市場份額,利潤方面佔比遠超越保費市場份額佔比,以承保利潤為例可高達九成左右。

不過因上市險企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未出,大公司企淨利未知。從2017年的報告中或許能窺見一些令人震驚的事實,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和太保財險,合計盈利近369億元,約佔總盈利的81%,保費大於百億的10家險企無一虧損。

值得關注的還有7家財險公司第一季度盈利,第二季度則虧損。

66家險企虧損眾生相:中小保險公司,are you ok?

分別是中原農險、都邦財險、錦泰財險、永誠財險、中煤財險、國任財險和東京海上,除中原農險一季度淨利超過億元,其餘6家險企盈利均不足億元。

實際上,如果單從年度盈利情況來看,中原農業表現尚可:2016年扭虧為盈,2017年實現2622.44萬淨利潤。從季度變化來看,如過山車一般“上躥下跳”。

2016年,前兩季度還是下滑趨勢,下半年開始迅速扭轉局面;2017年,則經過了盈利、虧損、盈利、虧損的起伏經歷。

信達財險更名為國任財險後,虧損依舊。這家原本實際控制人為信達資產的財險公司,現實際控制人為深圳國資委全資控股的深投控。“信達“二字摘去,更之以“國任”,是否能擔國之重任,且行且看。

這張由盈轉虧的榜單,多是成立頗有些年份的險企,這也訴說財險市場的現狀,大量成立時間早已度過“三平五盈”時間段的公司,依舊難盈利。

聯想費率統一的車險市場,以及宣傳轉型服務不打價格戰的大公司口號——服務難道不是另一種價值的體現,甚至可具化為價格,敢問中小財險公司路在何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