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資產處置市場「變天」 、等待供應增加、價格下降

等待資產包供應增加、預期價格下降,不良資產市場一度走向狂熱的情緒,幾乎轉眼間就變了天。

短暫的下降之後,銀行的不良貸款在今年一季度重新開始上升。監管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銀行業關注類貸款和不良貸款合計約達5.24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200億元以上。業內人士預計,銀行業3.4萬億元的關注類貸款中,可能將有40%向下遷徙。

除了不良貸款走勢的變化,監管政策的變化則將大大加快銀行不良資產處置。“以前銀行或多或少把不良資產放到表外,沒有完全賣斷,現在這種模式走向終結。”業內人士稱,今年2月監管調整銀行不良貸款撥備,尤其是新近落地的資管新規,都迫使銀行加快處置不良資產,增加不良資產市場的供應。

作為不良資產買方的主力,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AMC)面臨的又是另一番困境。由於受到嚴厲監管,且面臨極大的資金迴流壓力,處理資產解決流動性已成為國有AMC迫在眉睫的問題,預計到今年下半年,國有AMC將會大量處理持有的不良資產包。

綜上所述,與此前三年爭搶資產包時相比,買方的心態如今已經完全不同。今年一季度,不良資產的價格已經有所下降。市場普遍判斷,隨著供應的增加,不良資產的價格將在下半年出現回落。在此情況下,此前一度狂熱的情緒,開始逐步走向理性。

不良資產處置市場“變天” 、等待供應增加、價格下降

不良資產供應增加

5月17日,長城資產在銀行間市場完成了75億元二級資本債發行,該債權期限10年,簿記票面利率4.9%,資金將主要用於補充資本,重點支持不良資產主業發展。這是長城資產完成股改後,在公開市場發行的第一單債券,也是四大國有AMC在不良資產方面的最新動作。

而在此前,迴歸不良資產主業的中國信達、東方資產等已開始集體“補血”。公開信息顯示,今年2月,東方資產引入戰略投資者已得到監管部門批覆,4家戰略投資者合計入股180.37億元。

通過“引戰”,東方資產的資本充足率達到了14.3%,而監管機構對於資產管理公司設定的資本充足率要求是12.5%;中國信達也分別於2018年1月23日及於2018年3月12日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了總額為150億元人民幣的第一期金融債券及總額為110億元的第二期金融債券,完成了共計260億元金融債的發行。

此外,最近幾年來,銀行不良貸款持續上升,加上市場擴容。各類機構大量機構湧入不良資產經營領域,四大國有AMC仍然是絕對主力。但除了四大國有AMC這樣的“大玩家”,潛行多時的境外資本、民營資本,也在加速跑馬圈地。與以前不同,行業人士判斷,今年不良資產供應量將大幅增加,而且市場邏輯會發生很大變化,民營資本能獲得很多機會。

“我們2017年在12省設立辦事處,今年又簽了16家產權交易所的配置資金,前段時間在昆明投了十幾億,也想重倉海南。”在日前的第四屆不良資產投資與危困企業重整論壇,某外資不良資產收購基金高管表示。

不僅如此,一些小規模的民營資管公司也在積極買入不良資產包。“最近一個月,我在十幾個城市到處拜訪城商行、農商行的人。”深圳某民營資管負責人陳洪揚(化名)對第一財經稱,今年市場上的不良資產包會明顯增加,公司想從地產業務向不良資產轉型,希望以比較便宜的價格,從中小銀行買一些一手不良資產。

“去年不良市場出現井噴,今年仍是一片藍海,存量不良居高不下,供給三到五年內非常充足。”東亞銀行資保處總監徐建哲稱,截至去年底,加上關注類貸款,銀行業問題資產總量已經超過5萬億元,未來市場供應量將會非常大。他所言非虛。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為1.71萬億元,關注類貸款餘額為3.41萬億元,兩者合計5.12萬億元。而到了2018年3月底,關注類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餘額則分別為3.47萬億元和 1.774萬億元,合計約5.24萬億元。

此外,在存量不良貸款之外,監管政策的變化也大大加快了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步伐。2018年2月底,原銀監會下發通知,將撥備覆蓋率由150%調整為120%~150%,將貸款撥備率由2.5%調整為1.5%~2.5%,鼓勵銀行加大不良貸款處置、核銷力度。

“這個政策出來以後,撥備指標的調整對銀行的壓力是持續的,一定會對不良市場提供新的活力。”廣發銀行前資產保全部總經理、金卓資管公司董事長劉律說,目前來看,商業銀行五級分類的資產負債表“水分”依然不少,未來處置活動很多,市場也會更活躍。此外,僅僅此前已經出表、但未真實賣斷的不良資產,估計就有近萬億規模,買方貨源料將大量增加。

事實上,銀行不良貸款處置步伐加快也已經有所體現。公開信息顯示,今年一季度,平安銀行收回不良資產75.12億元,同比增加213.8%,其中貸款本金70.13億元;已收回貸款本金中,核銷貸款40.82億元,未核銷29.31億元。

銀行的苦惱

對於整個銀行業來說,不良貸款壓力仍然存在,而且還出現了反彈的苗頭。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底,銀行業關注類、不良類貸款佔比為3.42%、1.75%,分別上升了0.05、0.01個百分點。而關注類佔比雖然下降,但餘額卻上升了約600億元;不良餘額也比去年年底上升了約640億元。

“不良貸款沒有明顯下降,只是增長沒那麼快了,而且關注類的比例還很高,向下遷徙的量還很大。”劉律說,放到關注類的貸款,只能對不良貸款緩衝一下,但由於量很大,往下遷徙的規模也會很大。若經濟沒有大幅改善,過去掩蓋的一些不良資產還會慢慢暴露出來,帶來不良資產的後續上升壓力。

徐建哲也認為,目前銀行業3.4萬億元的關注類貸款中,可能將有40%向下遷徙。按照這一估算,可能將有超過1.3萬億元的關注類貸款將劣變為不良貸款。他同時表示,目前不良貸款以公司業務為主,而未來個人不良貸款的處理將更加嚴峻。

而不良貸款反彈並非銀行全部壓力所在。業內人士認為,除了撥備覆蓋率,原銀監會兩年前的信貸資產受益權轉讓規定,疊加新近落地的資管新規,可能會對銀行不良貸款處置產生更大的壓力,促使其加快事實出表。

“原銀監會2016年82號文件出臺前,商業銀行都或多或少把不良資產放到表外,沒有完全賣斷,收益和風險依然和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有直接關聯。”劉律說,此前,不少銀行都跟四大國有AMC和地方AMC合作搭建平臺,實現不良資產的批量處置,但這種做法本身是不完全的出錶行為。

所謂“82號文”,是指原銀監會發布的《關於規範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的通知》(銀監辦發[2016]82號,下稱82號文)。82號文提出,“銀行在開展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時,在繼續涉入情形下,計算不良貸款餘額、不良貸款比例和撥備覆蓋率等指標時,出讓方銀行應將繼續涉入部分計入不良貸款統計口徑,並按實際風險計提撥備,且不得通過本行理財資金直接、間接投資本行信貸資產收益權”。

簡單來說,就是銀行要對全部轉讓出去的不良資產計提資本,不可以轉移到會計賬目表外就藏匿起來。

“82號文出臺後,商業銀行原來緩衝不良資產的模式走向終結,搭平臺方式不能做了,意味著銀行的不良資產必須真實地遷徙到後三類,或真實地處置、賣斷。”華南某民營資管公司人士對第一財經稱,銀行在2018年前兩年出表的平臺不良資產不得不需要處置、賣掉了。

更關鍵的是,新產生的不良資產業不能用原來的方式處置,會計上必須嚴格出表,因此,近年會有大量的銀行平臺資產包放出來,市場將與2017年大不一樣。

除了82號文,2018年4月底落地的資管新規也進一步堵住了不良貸款虛假出表。資管新規明確規定,“金融機構不得將資產管理產品資金直接或者間接投資於商業銀行信貸資產”,並規定資產管理產品之間必須分離,併為每隻產品單獨開立託管賬戶,確保資產隔離。

“監管的思路估計是想做到一單對一單,每個產品的資金去了哪裡,都一目瞭然。”華南某股份制銀行中高層說,如此一來,銀行利用理財資金與外部平臺合作,實現不良貸款虛假出表的路徑徹底被堵,利用理財資金掩蓋、延緩表內不良貸款暴露的可能也基本不存在。

徐建哲亦稱,強監管的情況下,銀行原來的很多通道業務現在必須停止。雖然打開了債轉股的通道,但真正落地的仍然非常少。

AMC的困境

監管趨嚴影響的不僅僅是商業銀行。處置、經營不良貸款和資產的四大國有AMC 同樣也受到影響,其流動性將承受不小壓力。

“前幾天早上,我從床上起來還沒吃早飯,就接到一個電話,某國有AMC省級公司老總話說,‘你來我這兒,我這有相當多的資產讓你來挑’,我就問怎麼這麼急,對方說流動性出了問題。”上述華南民營資管人士說。

上述這種情況並非個案。該人士稱,就在最近,北方某省資產管理公司主要負責人也主動打電話讓我去挑資產”。目前來看,處理資產、解決資金迴流壓力,已成為各大AMC迫在眉睫的問題。

2018年1月1日,《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資本管理辦法(試行)》正式實施,按不得低於9%、10%、12.5%的最低要求,分別對資管公司集團母公司核心一級、一級、資本充足率進行約束。

“去年出臺的這個監管規定,對國有、地方AMC進行資本約束考核和流動性考核,類似於對銀行實施的巴塞爾協議,重新評估資產負債表和風險。”劉律說,資產管理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沒有被納入像今天這樣的強監管中。

縱觀四大國有AMC,在成立的前十年化解了銀行不良資產任務後,便開始向綜合金融、商業化轉型,並獲得全面金融牌照,通過各種融資工具,籌集了大量資金,開展多元化業務,但不良資產主業的重要性卻下降了。

“納入監管之後,對資產公司變得非常嚴格,以前他們事實上是類銀行影子,報表上做自我流動性管理。”劉律稱,四大國有AMC總資產規模超過3萬億元,持有不良資產的份額可能在四成左右,這些資產流動性非常差,怎麼解決流動性風險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華融的不良資產經營業務資產規模已達9349.7億元,比年初增長48.7%,在總資產中佔比約50%,近三年收購不良資產規模超過1.34萬億元。而中國信達2017年不良資產經營板塊總資產規模新增1355億元,同比增長29.6%,總規模約達6000億元,佔比也超過40%。

劉律表示,AMC目前流動性的壓力很大,補充的資本的期限和持有資產的期限存在嚴重錯配。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不得不謀求大量融資。在此情況下,這些機構持有幾千億級別的不良資產,將給下游市場帶來豐富的機會。

不良資產價格料將回落

儘管市場參與者都在排兵佈陣,但不良資產的買方,眼下卻不急於出手。同此前三年爭搶資產包時相比,買方的心態如今已經完全不同。

“很多時候一個資產包出來,一般會有六個投標的,價格會發瘋。也因此,以合理的價格買資產包很重要,與競爭對手拼價格毫無意義。如果四大AMC不大規模出貨,就不能再買。”上述外資不良資產管理公司人士稱,對不良資產經營方來說,最終還是要看回報和業績。除非後端運營能力極強,在高價收購的情況下仍然能賺錢。

不良資產價格連番上揚,主要是競爭加劇。劉律與徐建哲均稱,2017年下半年開始,四大國有AMC也開始出來搶資產包,由於參與者多,銀行又仍然處於惜售狀態,導致不良資產包價格大幅上揚。銀行一時間從買方變成賣方,可以坐地起價。現在再去接盤,價格可能會很貴。

根據業內人士介紹,2017年下半年,一些不良資產的賣出價動輒達到5折,高的則達到6~7折,最高的甚至已經超過8折,加上資金成本、處置費用,必須收回不良資產全部本金才能保本。如果缺乏處置能力,買入的資產包很可能形成二次不良。

而伴隨著投資者很難在這種情況下賺錢,市場的狂熱情緒如今已經開始降溫,瘋狂“搶包”的場景不復存在。

多名業內人士稱,2018年一季度,不良資產包流標情況開始增加,成交價格向銀行底價一側回落,買方買入資產包時較以前更為謹慎,價格也有所回落。

這就意味著,如果此時出手買入,拿到的不良資產包價格會很高。市場判斷,隨著供應增加,2018年下半年不良資產價格會下降。某上市公司人士稱,2018年一季度銀行供應量相對較小,為了保證“開門紅”,價格還是比較高,但估計到了今年6月份以後,價格會逐步回落。

劉律也稱,為了快速處置前兩年難以消化的資產,賣方會有壓力,但交易仍會持續活躍。而對於買方來說,出於利潤考核、資本約束考核、財務指標考核等考慮,若還像以前那樣拼價格,會斷掉自己的“後路”。不過,不良資產快速退出很難,四大國有AMC除了快速批發之外,沒有太多的選擇。

“對銀行來說,以前賣掉不良資產對撥備、當期利潤影響衝擊非常大,所以放到表外的資產價格會虛高,但現在沒有退路了,衝擊大也要賣掉。”劉律告訴第一財經,2018年,不良資產處置的二級、三級市場會高度活躍,但報價會理性下跌。四大國有AMC願不願意在虧損的情況下賣出不良資產仍然存疑,但對於前幾年以合理價格拿到的資產進行加速處置,則會給市場帶來非常明確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