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升級,從「賣貨思維」到「品牌思維」

電商升級,從「賣貨思維」到「品牌思維」

今天我們來說一下,什麼是賣貨思維,什麼是品牌思維。

簡單地說,賣貨思維賺的是“差價”,而品牌思維是在賺“品牌溢價”。

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首先,在價格戰中的抗擊打能力不同。

賣貨思維很容易陷入價格戰,因為產品同質化、價格透明化,甚至兩個店鋪在圖片、標題等細節上都一模一樣,這樣的兩個產品,如果價格段類似,那麼消費者肯定會認為兩個產品是一樣的單品,既然一樣,那麼久自然更傾向於選擇更便宜的那個,在這樣的消費驅動下,商家們自然會頻繁掀起價格戰,以求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更多的銷量,從而在大量的出貨中賺取微薄的利潤。

而品牌思維往往不受價格戰的困擾,消費者沒有辦法橫向對比,而且消費者購物更多是在向“理念認同”付費,對產品的價格根本不敏感。

▌其次,營銷手段不同。

很多人都特別討厭去線下的屈臣氏購買東西,你只要一進店鋪,就會跑過來一兩個推銷員拼命地推廣,介紹產品如何的好、價格如何優惠,這就是典型的賣貨思維。

這種銷售不會顧及顧客的感受,只要能接觸到顧客,只要能產生轉化,怎麼做彷彿都不為過。在電商創業中,賣貨思維的營銷關鍵就在於獲取足夠多的流量,所以在一般會採用暴力推廣的方式,比如走高佣金淘寶客的形式,快速出量,而產品因為沒有時間優化,所以質量上沒有核心競爭力,服務也很難跟進。

品牌思維更傾向於產品的打磨和社群的運營,這個過程會比較緩慢,但客戶會擁有較高的品牌忠誠度,後期爆發力更強。

▌再次,顧客忠誠度不同

賣貨思維因為產品和服務方面跟不上,而且由於本身針對的就是“價格高敏感”人群,所以很難有回頭客,大多數生意都是一棒子交易;

而品牌思維買家和賣家之間更多是基於“情感認同”的合作,所以店主往往和粉絲有著比較強的情感紐帶,消費者被店鋪的獨特性吸引,不僅樂於反覆購買,而且會自發形成病毒式傳播。

▌賣貨思維不再走俏

①消費升級

近幾年,政府一直在強調“消費升級”,“消費升級”有兩個方面,一是產品端,中國迫切需要供應端改革,生產高品質商品;一是消費端,在面臨選擇大爆炸的今天,消費者對於產品的要求也在升級,從最初的實用功能,到裝飾功能,再到情感表達,這是一個需求不斷提升的過程,我們原來買一塊手錶是為了看時間,後來只是一種裝飾品,再後來手錶是一種輔助表達產品,帶什麼樣的手錶不僅展現著我們的消費能力、審美品位,甚至還傳達者我們的情感,是追求低調還是高調、外表還是內涵、活潑還是內斂,一塊手錶的價值早已超越了它的實物本身,更多是無形的價值。

②平臺趨勢

各大電商平臺也都在進行品質規範、搜索優化來提升平臺產品即服務質量,比如淘寶。淘寶雖然是依靠低價低質產品起家,但是現在明顯流量上更偏向於個性化品牌,比如搜索算法的“低價屏蔽原則”,在搜索結果頁,無論你的產品銷量多高,如果價格低於首屏最低價,則不會在首屏進行顯示,也就是說肯定是40名靠後了,淘寶本身更鼓勵個性化、高品質的優質小眾品牌,10年到現在,在淘寶的扶持下,誕生了非常多淘品牌,雖然14年之後傳統品牌在線上開始陸續崛起,但我們依然能夠看到,目前在淘寶平臺做的比較穩定的,依然是走品牌化路線的商家。

③粉絲經濟

不僅是明星,很多網紅或者知名博主,在轉型電商後都取得了成功,比如手賬品牌“趁早”,在這裡跟大家說一個小故事,說完後大家對於品牌的概念會更為清晰。“趁早”這個品牌剛剛上線沒多久的時候,我為了給團隊演示一個店鋪的操作流程,直接複製了趁早淘寶店所有的寶貝到一個只有兩個心的全新淘寶店,當時正值春節,放假兩週後回來,發現這個兩心的小店,已經銷售了300多單,“趁早”手賬是客單價70元上下的產品,屬於手賬類目中高端價位,而且我當時用的店鋪是一個完全沒有銷售記錄的店鋪,對於那些天天喊著要刷單破零的店鋪來說,一個新店產品上架兩週,而且是春節,直接成交300多單絕對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就是品牌的力量,因為有品牌,即便你是新店毫無銷售,買家也願意相信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