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道合一」在習練兩儀拳中領悟道德經真諦

一、練拳和修道

學的是拳,練的是心,比的是招法,體會的是哲理......

其實,練拳和修道是一回事,修道用於修心,習拳用於體悟,雖其用不同,但其體則一,皆可歸於大道,這就是拳與道的關係!

「拳道合一」在習練兩儀拳中領悟道德經真諦

對道的探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道是先於天地的萬物之母,是最源頭,是淳樸的渾然而成的原始規律。內家拳之源亦為“道”,它亦可追隨老子所講的“道”;第一章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從無形處看到萬物的微妙,從有形處看到萬物的終極。老子說的是認識道的兩種方法,一種是通過置身於虛無的境地來領悟大道奧妙的原始狀態,即“悟道”;另一種是通過置身於實有的境地來明察大道變化莫測的源頭,就是“察道”。這正是我們習練內家拳的二種方法,內練和外練。習練內家拳,不只是一招一式的拳架動作,它更有意、氣、神、勁、靈的心理法則,它必須是內外俱練,形神同修。內練有如:內氣、內勁、神意、靈性等,外練有如:身法、步法、眼法、套路等,這些均是有道可尋,又是悟道和察道的過程,由此我們可理解為內家拳之道歸屬《道德經》之“道”,都可理解為方法、事理、規律的意思。

拳道人合一。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道”的概念,第二章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說明永恆存在的“道”經久不變。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後都是相輔相成,相互轉換,道的玄妙就體現在此。內家拳陰陽的變化,如強與弱,剛與柔、開與合、快與慢、進與退、方與圓、動與靜都存在於道的對立統一中,內家拳正是利用了事物的對立面,是“道”運動的方向,事物的薄弱環節是“道”利用的關鍵,這也是《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話的意思。《道德經》道法自然,德行天下,無為不爭,五千言談盡萬物深藏奧妙,充分體現了天、人、拳的三道合一。

「拳道合一」在習練兩儀拳中領悟道德經真諦

二、武醫同源

精氣神,以氣為基,精是氣之凝,神是氣之動,變化不測之謂神......

兩儀拳注重鍛鍊精與氣,實為元氣(命)之所在也,注重培養動靜,實為元神(性)之所在也。故拳道之學,實即性命雙修之學。

《道德經》中有極為豐富的養生之道,河上公就是從煉養長生的角度來解釋《道德經》的,道教將老子神化為“太上老君”既有宗教的含義也有養生的角度。《道德經》中第三章、第十章、第十六章及第二十章從養生的角度來理解就是養生的要求、方法和境界。如“無知”、“無慾”、“無為”、“致虛靜,守靜篤”等。“致虛”與“守靜”也是養生悟道的總要求,是兩儀拳動的指南,是打好兩儀拳的基礎。“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表明老子不在意聰明與愚蠢,善良與兇惡等的辨別,他只尋求萬物之母,一切事物的本源——“道”,這是一種大愚若智的生活方式,是老子的看似遲鈍愚笨實則富有生機活力的接近自然的養生之道。“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精神和形高度合一,像嬰兒一樣結聚精氣以達到柔和,這也是我們習練兩儀拳需要研究和推崇的最高養生境界。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