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益煌 自學義烏南蜜棗加工技藝 要讓義烏棗走出國門


樓益煌 自學義烏南蜜棗加工技藝 要讓義烏棗走出國門

樓益煌展示自己加工的南棗

記者 徐慶豐)今年53歲的樓益煌是廿三里朱村人。義烏有棗鄉的美名,但由於水土的緣故,廿三里一帶並不是種植生產義烏大棗的好地方,廿三里也很少有人加工南蜜棗的。但是樓益煌就是憑藉自己的那份對義烏大棗的熱愛與情懷,自學義烏南蜜棗加工技藝,現在已經成為了本地棗類種植加工的佼佼者!樓益煌在15歲的時候,家裡條件還比較貧困,為了維持生計,跟人去學做了泥水小工。幾年後樓益煌成為了一名手藝不錯的泥水匠,這也讓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3年,省農博會在義烏舉行,樓益煌在參觀了展會後,發現種棗子有前景。在當時,曾經輝煌的義烏大棗業也正走到了最低迷期,義烏全市棗林面積從高峰時候一萬多畝,降到當時的不足千畝。樓益煌看到山東蘋果棗、團棗等口感不錯,有市場,就在下婁店這些地方租下土地,開始嘗試種植,但是效果不佳,2年後,樓益煌還是把全部外地棗樹嫁接上了義烏大棗的枝條。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他認為棗樹也與人一樣,只有水土適合才能有好的收益。

2006年後的這兩年,樓益煌種的義烏大棗獲得了豐收,為了自己種的鮮棗能提高附加值,他虛心向人請教,並嘗試著自己加工蜜棗,也獲得了成功,為了解決加工後的蜜棗要長白毛的這一難題,他多次拿禮物登門老師傅家,幫他幹活,最後終於“偷”學回了這個竅門,解決了蜜棗放久容易長白毛的難題。在每年的蜜棗加工季,樓益煌加工生產的蜜棗很受新老顧客的歡迎,他的蜜棗最高賣過60元一斤!

樓益煌 自學義烏南蜜棗加工技藝 要讓義烏棗走出國門

樓益煌與愛人經營著賣義烏南蜜棗 紅糖的小店

“日吃三個棗、一生不易老”,說的就是“義烏南棗”。南棗是義烏三寶之一,清乾隆時,即被列為貢品。素有京果的美譽。製作南棗的棗,必須要新鮮個大,而且是雙仁的義烏大棗,2008年,樓益煌想自己加工學做南棗,在當時,精明的東陽人南棗產業已經做得比義烏大了,其中不乏一些有經驗的老師傅。樓益煌就上門去拜師學藝,但東陽人壓根就不想教他,為了學到技術,樓益煌就在東陽住了下來,大棗當天採摘下來,必須當天就要走過“燙紅”這道工序裡,不能過夜,不然對最終南棗品質影響很大。

在那幾個夏夜裡,樓益煌在悶熱的南棗加工坊內,最忙的日子,一天要燙紅10萬斤棗子,他在幫人搭把手的同時,也汗流浹背默默偷學著人家的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 樓益煌終於初步掌握了“燙紅”“曬紅”“煮棗”“烘焙”等南棗加工技藝。回來就自己嘗試著加工。在南棗類別中,一種叫“原紅棗”的是南棗的極品,第二年,樓益煌自己用了近100多斤棗加工了40斤原紅南棗,原本是準備自己吃的,但由於品相好、個頭大,放在店裡就引起了顧客的注意,一位義烏的老闆軟磨硬泡一次性高價買走了15斤南棗,這讓樓益煌感覺到只要是傳統的,做好了就一定有市場。

我國山西省也是產棗子的地方,為了推廣義烏大棗的種植,提高產量,2006年樓益煌嘗試著到山西種義烏大棗,他把義烏大棗枝條運到山西,嫁接到當地長勢良好的棗樹上,成活率高,長勢不錯,第二年棗子也獲得了豐產,但是棗子個頭較小,大部分棗核內沒有雙仁,且仁也小。當年他運回了5噸鮮棗用於加工義烏南棗,但生產出的南棗品質不好,樓益煌只有放棄了。

這一回樓益煌也再次用實踐證明了:只有義烏土生土長的義烏大棗才是加工義烏南棗的最佳棗果。隨著義烏這些年商品經濟的發展,義烏加工南棗的人越來越少,本地棗農種的大部分義烏大棗,都是被東陽人收去加工義烏南棗,然後賣給東南亞國家。出於對義烏南棗的保護傳承,樓益煌每年都也要到義烏棗農那裡買鮮棗用於加工南蜜棗。去年城西街道東紅村義烏大棗獲得了大豐收,一幫收購大棗的東陽人慾把收購價格壓得很低,棗賤傷農,就在這時樓益煌挺身而出:“你們東陽人不要這個棗子,我全要了!”。畢竟樓益煌還是有些影響力的,東陽人又怕收不到鮮棗,只能乖乖提高了價格。為此東紅村的棗農們還是挺感謝這位廿三里大叔的!

樓益煌 自學義烏南蜜棗加工技藝 要讓義烏棗走出國門

樓益煌加工生產的南棗已經在義烏小有名氣,便打出了“父子農莊”的牌子進行銷售,經常有老顧客又帶新顧客來買,甚至在加拿大的義烏華僑,這幾年都連續找他買義烏南棗。樓益煌說,到了加拿大上等的義烏南棗就要值700多元人民幣一斤了!但南棗批量出口到國外賣比較麻煩,他建議最好能由市政府或者有關部門能出臺南棗出口標準,為義烏南棗走出國門提供方便。

去年,樓益煌在下婁店村有100畝的棗園基地承包到期,目前他正在義烏全境尋找可以種棗子的地方,他計劃找一塊麵積更大,承包期更長的土地,用於種棗子。他已經基本試驗成功,高密度矮化種棗樹的辦法。以後有了新土地就要開始這樣去種植,並預期能得到更高的產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