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都曾经涉身暴力

原来我们都曾经涉身暴力

领读人|豆子 ·主播 | 李斌

原来我们都曾经涉身暴力

原来我们都曾经涉身暴力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是来自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他早年生活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从小生长在充满关爱的家庭里。虽然家境贫穷,但是家人的乐善好施深深地影响着他。同时,他身处的城市又是充斥着暴力与歧视的。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使他对于怎样运用新的沟通方式在面对暴力时可以和平解决分歧,发展出浓厚的兴趣。

1961年,卢森堡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他发明了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卢森堡博士教会人们如何让生活更加美好,同时也致力于解决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他还经常前往世界各地推广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无论是和平国家还是战乱区域,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堂,无论是监狱还是难民营,他都身体力行地前往。由于他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卢森堡博士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项。

2015年,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逝世。直到今天,在世界各地,依然有很多不同肤色、不同立场、不同国籍的人们,在非暴力沟通中化解冲突。

“非暴力”一词来源于古代梵文,包含“不杀生”与“不做伤害他人感情的事情”两层含义。在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解放运动中,圣雄甘地提出了“非暴力主义”,并且在印度民族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地应用、发展和完善它,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进行斗争的基本原则。

作为圣雄甘地非暴力学会创始人的阿伦·甘地博士,在读完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后,为这本书写了一篇前言,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方式就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原来我们都曾经涉身暴力

原来我们都曾经涉身暴力

当我将这本书推荐给小伙伴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我从来都不暴力呀,所以不需要看这本书吧”。确实,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普通人,也许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会和“暴力”扯上关系。

但是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回忆一下,你在日常生活里与他人对话的过程中,有没有感受到言语中的指责、嘲讽、否定呢?不论你是输出还是遭受的一方,你都已经参与或被参与了一场暴力沟通。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些有意或者无心的语言暴力,往往比肉体伤害更持久、更令人难受,也会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互相敌视。

发起暴力沟通,甚至是暴力行动的人,常常都是在对自己遭受的痛苦做出反应。当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而且无法用正确的方式回应生活中的痛苦,所以才会用暴力的方式来掩盖内心的缺失,寻求心灵的和平。这样的反应如果长久地持续下去,无论对谁来说都是无比沉重的负担。

正确地使用非暴力沟通的人,能够拒绝对自己遭受的痛苦做出应急反应,选择去寻找痛苦发生的根源,了解自身未满足的需求并努力解决它。换言之,他们不是不会遭受困苦,而是更愿意寻找生活中的美好,并积极地响应它。

当我们遇到肆意宣泄暴力的人时,我们要做且只能做的,就是用更多的耐心和包容,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真诚地表达自己,直到对方了解你的意图,确认你对他来说不是对立的一方,对方才会逐步敞开心扉,慢慢告诉你他的感受和需要。

原来我们都曾经涉身暴力

原来我们都曾经涉身暴力

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我将通过以下四个主题与大家共读这本书:

1. 当我们褪去暴力沟通的外壳,真情将自然流露 (p1-p23)

2. 非暴力沟通,比我们想象的更难 (p26-p83)

3. 倾听,是一种平等而积极的交流 (p86-p118)

4. 匆忙赶路的时候,不要忘记与自己对话(p120-p188)

非暴力沟通将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倾听的方式。不论遇到的是多么重要的人物,面对的是多么复杂的情况,我们都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回应,而是在开口前,先明确自己的观察结果,了解了当下的感受与愿望,再有意识地表达出来。在尊重与倾听他人的基础上,掌握有效的表达方法,与拥有一颗愿意真诚沟通的心,一样重要。

亲爱的有书书友,今天我们了解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背景,明天我们将开始正式的共读环节,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沟通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