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黨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儒學不相容嗎?

「微党课」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儒学不相容吗?

「微党课」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儒学不相容吗?

十分鐘黨課 為您解疑釋惑

教學對象:廣大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

教學目的:通過分析講解,引導黨員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係;

教學形式:講解+討論。

「微党课」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儒学不相容吗?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

儒學不相容嗎?

黨課背景

有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幹儒學,是根本對立的兩種思想體系,完全沒有互相學習、吸取和結合的可能。還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最終不是馬克思主義“吃掉”中華傳統文化,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吃掉”馬克思主義,二者互不相干,無法互補共生。對此,我們該怎麼看?

答疑解惑

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傳統儒學,確實是兩種不同的思想體系,有著不同的特質。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二者互不相干,沒有互鑑互學的需要和可能。相反,正因其相異而互補,二者的互鑑互學更顯重要。

人類生活面對三方面問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認識和改造自然;處理人與社會的關係,認識和改造社會;處理人自身安身立命的問題,認識和改善人自身。相應地,人的認識領域也有三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關於人生的學問。三者缺一不可。

恩格斯說,馬克思一生的主要貢獻是兩個:一是發現了唯物史觀,二是發現了剩餘價值。這兩大發現主要是回答第二方面的問題,是認識和改造社會的學問。儒學的核心則是“做人的道理”。雖然儒學也曾為統治者用作統治的工具,但它的根本精神是“以修身為本”,是回答第三方面的問題,主要是關於人生的學問。二者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正是在這一點上,二者存在互補性。

「微党课」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儒学不相容吗?

在整個思想體系方面,二者因其相異而互補。

就其具體問題方面看,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傳統文化,又有其相通相契之處。諸如中華文化追求的大同理想與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中華文化的辯證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中華文化關於“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理想、價值追求與馬克思主義以投身人類解放為最高人生理想追求等,都可相通或相契。而在相通相契的基礎上,具體論證表述又有不同,可以互補互學。

中國共產黨老一輩革命家中,有很多人都曾經在自己的實踐中看到這種互補性,自覺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致力於二者的結合,以指導實踐,發展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作《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傳承傳統人生理想和價值觀,教育黨員和革命群眾。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毛澤東引用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並解釋說,“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是比鴻毛還輕”,賦予了它新的時代內容和精神,實現了傳統人生價值觀的創造性轉化。文中還提出,共產黨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說明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說明既是對中華文化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是馬克思主義解放全人類的理想的中國化表述,對中華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都做出了創造性的解釋,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

「微党课」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儒学不相容吗?

劉少奇作《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繼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修養學說,運用於黨的建設,強調共產黨員的思想修養,提出了關於共產黨員修養的理論、要求和方法。它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關於修身的意義和修養方法的基本思想,而它對共產黨員修養的要求,又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革命鬥爭實踐的需要,把思想修養與革命實踐緊密聯繫,放置到實踐的基礎上,賦予傳統修養學說以新的內容和精神,既對傳統修養學說作出了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豐富發展了傳統修養學說,又在馬克思主義和黨的建設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共產黨員思想修養的學說,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微党课」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儒学不相容吗?

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共產黨政治理想的關係。他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這些成果體現著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既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也創造性地發展了中華傳統文化關於人生價值和政治修養的學說。

「微党课」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儒学不相容吗?

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無數革命先驅在“以天下為己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傳統價值觀的引導下投身救亡圖存的革命洪流,在實踐中鍛鍊,接受馬克思主義,成長為共產黨員。他們的成長過程,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傳統文化在他們身上的結合,正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

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一定要繼續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推動文化進步。

(注:根據錢遜《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觀點整理)

「微党课」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儒学不相容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