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這才是後澆帶你該記住的規定 精

    後澆帶是在建築施工中為防止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溫度、收縮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按照設計或施工規範要求,在基礎底板、牆、梁相應位置留設臨時施工縫,將結構暫時劃分為若干部分,經過構件內部收縮,在若干時間後再澆搗該施工縫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後澆帶的澆築時間宜選擇氣溫較低時,可用澆築水泥或水泥中摻微量鋁粉的混凝土,其強度等級應比構件強度高一級,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間出現裂縫,造成薄弱部位。超長基礎底板施工中後澆帶的留置有利於解決超長結構溫度應力及高低層差異沉降應力導致底板裂縫,但影響結構安全及防水質量。後澆帶部位填充的混凝土強度等級須比原結構提高一級。

    對於這一塊規範中是怎麼規定的,今天邱老師該大家彙總一下。

    首先還是老生常談的,大家要熟悉一下我們的學習體系和路徑,深入理解規範體系,才談得上“按規範執行”。

    [分享]這才是後澆帶你該記住的規定 精

    工程概念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2015修訂]GB 50010-2010 > 8 構造規定 > 8.1 伸 縮縫

    8.1.3 如有充分依據對下列情況,本規範表8.1.1中的伸縮縫最大間距可適當增大:

    1 採取減小混凝土收縮或溫度變化的措施;

    2 採用專門的預加應力或增配構造鋼筋的措施;

    3 採用低收縮混凝土材料,採取跳倉澆築、後澆帶、控制縫等施工方法,並加強施工養護。

    當伸縮縫間距增大較多時,尚應考慮溫度變化和混凝土收縮對結構的影響。

    機理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2015修訂] GB 50010-2010 > 8 構造規定 > 8.1 伸 縮縫

    8.1.3 近年許多工程實踐表明:採取有效的綜合措施,伸縮縫間距可以適當增大。總結成功的工程經驗,在本條中增加了有關的措施及應注意的問題。

    施工階段採取的措施對於早期防裂最為有效。本次修訂增加了採用低收縮混凝土;加強澆築後的養護;採用跳倉法、後澆帶、控制縫等施工措施。後澆帶是避免施工期收縮裂縫的有效措施,但間隔期及具體做法不確定性很大,難以統一規定時間,由施工、設計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應該注意的是:設置後澆帶可適當增大伸縮縫間距,但不能代替伸縮縫。

    規範

    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JGJ 3-2010 > 3 結構設計基本規定 > 3.4 結構平面佈置

    3.4.13 當採用有效的構造措施和施工措施減小溫度和混凝土收縮對結構的影響時,可適當放寬伸縮縫的間距。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於下列方面:

    1 頂層、底層、山牆和縱牆端開間等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頂層加強保溫隔熱措施,外牆設置外保溫層;

    3 每30m~40m間距留出施工後澆帶,帶寬800mm~1000mm,鋼筋採用搭接接頭,後澆帶混凝土宜在45d後澆築;

    4 採用收縮小的水泥、減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適宜的外加劑;

    5 提高每層樓板的構造配筋率或採用部分預應力結構。

    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JGJ 3-2010 > 12 地下室和基礎設計 > 12.2 地下室設計

    12.2.3 高層建築地下室不宜設置變形縫。當地下室長度超過伸縮縫最大間距時,可考慮利用混凝土後期強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設置貫通頂板、底部及牆板的施工後澆帶。後澆帶可設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間範圍內以及剪力牆附近,其方向宜與梁正交,沿豎嚮應在結構同跨內;底板及外牆的後澆帶宜增設附加防水層;後澆帶封閉時間宜滯後45d以上,其混凝土強度等級宜提高一級,並宜採用無收縮混凝土,低溫入模。

    高層建築筏形與箱形基礎技術規範 JGJ 6-2011 > 7 施 工 > 7.4 筏形與箱形基礎施工

    7.4.2 當筏形與箱形基礎的長度超過40m時,應設置永久性的沉降縫和溫度收縮縫。當不設置永久性的沉降縫和溫度收縮縫時,應採取設置沉降後澆帶、溫度後澆帶、誘導縫或用微膨脹混凝土、纖維混凝土澆築基礎等措施。

    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 GB50007-2011 > 8 基 礎 > 8.4 高層建築筏形基礎

    8.4.20 帶裙房的高層建築筏形基礎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當高層建築與相連的裙房之間設置沉降縫時,高層建築的基礎埋深應大於裙房基礎的埋深至少2m。地面以下沉降縫的縫隙應用粗砂填實(圖8. 4.20a)。

    [分享]這才是後澆帶你該記住的規定 精

    2 當高層建築與相連的裙房之間不設置沉降縫時,宜在裙房一側設置用於控制沉降差的後澆帶,當沉降實測值和計算確定的後期沉降差滿足設計要求後,方可進行後澆帶混凝土澆築。當高層建築基礎面積滿足地基承載力和變形要求時,後澆帶宜設在與高層建築相鄰裙房的第一跨內。當需要滿足高層建築地基承載力、降低高層建築沉降量、減小高層建築與裙房間的沉降差而增大高層建築基礎面積時,後澆帶可設在距主樓邊柱的第二跨內,此時應滿足以下條件:

    1)地基土質較均勻;

    2)裙房結構剛度較好且基礎以上的地下室和裙房結構層數不少於兩層;

    3)後澆帶一側與主樓連接的裙房基礎底板厚度與高層建築的基礎底板厚度相同(圖8.4.20b)。

    3 當高層建築與相連的裙房之間不設沉降縫和後澆帶時,高層建築及與其緊鄰一跨裙房的筏板應採用相同厚度,裙房筏板的厚度宜從第二跨裙房開始逐漸變化,應同時滿足主、裙樓基礎整體性和基礎板的變形要求;應進行地基變形和基礎內力的驗算,驗算時應分析地基與結構間變形的相互影響,並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產生有不利影響的差異沉降。

    [分享]這才是後澆帶你該記住的規定 精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頭條號:帕克白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