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揭开催债行业背后的真相

提到催收,你会想到什么?

早年的港台片里,不乏这样的镜头:你回家后发现墙上泼满红油漆,上书四个猩红大字“欠债还钱”。又或,在路上走着走着,一群黑衣大汉突然窜出来喊道,“不还钱是吧,断你一条腿”。

为你揭开催债行业背后的真相

还剁人?我们连个脏字儿都不敢讲不能骂人是催收的铁律,考核指标里,投诉率就紧挨着催回率,一句话骂出去,借款人挂了电话就投诉。轻则扣钱,重则劝退,并且整个公司的业务稳定都要受到影响。

当大爷的时候不多,当孙子的时候倒不少

在各类影视作品众,为了显得主角有多可怜,总喜欢妖魔化催收行业。现实呢?“当大爷的时候不多,当孙子的时候倒不少。”一个干了三年催收的朋友总结到。催收行业确实比较封闭,你见过哪个催收公司打过广告?因为既没有对外表达的动力,也没有必要,所以才造成人们认知的鸿沟越来越大。

为你揭开催债行业背后的真相

过年亲戚问,你现在在干哪一行啊?大舅的儿子今年刚考上了公务员,小姑的女儿在银行,大伯的女儿在本地的小学当老师... ...问到你了,你在干嘛呢?我之前一同事——王威,干了三年催收了,每当有外人问起,王威便说自己是搞金融的,那人再细问,他就说是搞风控的。毕竟催收员站在整个金融业鄙视链的底端,地位甚至略低于操着方言的理财师和贷款中介。更重要的,王威也怕人觉得自己是黑社会,万一觥筹交错间忽然亮出身份,别人问起从业三年剁下手指几许,就太尴尬了。

放贷是门技术活,催收则是艺术

但要说心里话,王威很喜欢做催收。放贷是门技术,催收则是艺术,三言两语拿下百万大单,成就感瞬间爆棚。做的好的,一个月提成数万有余,做得差的,温饱之外也能勉强存些小钱。就算再不济,几年催收做下来,也能管窥四海民生、略通各地方言。

王威刚开始做催收的时候,基本工资就1000块多点,能赚多少全靠提成。他第一个月工资只拿了1300,但他学得很快,到第三个月,他催回了一笔170万的欠款,一下就拿了13万提成。算下来,那一年,他就挣了65万。

为你揭开催债行业背后的真相

到2014年,互联网金融公司几乎是一天一家开了起来,挖人也不计成本,好几家消费金融公司都挖他去做催收。催收到最后就是混工龄,你干的越久职位就越高,要还呆在原来的公司,还得三四年才能当上组长。去年他跳去了一家成立不久的消费金融公司,直接当上了总监。

上次跟他聊的时候,他说打算再干一段时间,他挺喜欢做催收,尤其是催回一笔大单,或是拿下一个难缠的借款人,都让他颇有成就感。

他只希望到什么时候人们听到自己工作的时候可以少些偏见,至少别把他当成黑社会

为你揭开催债行业背后的真相

都是赚钱,都是混口饭吃,欠钱的人也是为钱,催收的人也是为钱,信贷公司放贷是为了钱,催收公司催款也是为了钱。他自己、他的同事,来办公室的信用卡推销员,电话里推荐它炒黄金原油的大小代理,还有那些说着凯恩斯主义、克鲁格曼不可能三角或是别的什么东西的人,大家还不都是赚钱么?金融世界多少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最后不过都是红与绿、钱和血。

催收难道是作恶?

现在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呼吁,要账越来越难了,赖账却越来越容易。此时,出借人开始着急了。站在出借人的角度,投出去的钱收得回来才是第一要务,对老赖份子,有什么客气好讲。之前我看到的一个评论很有代表性:

“有些人就是矫情,一边反对暴力催债,一边反对逾期和坏账。

就好像唐僧,一边要取经,一边要对妖精“仁慈”,一边要反对“暴力杀生”。

而可笑的是,他的仁慈换来的是自己屡屡陷入危险之中。唐僧取得真经,一路上驱魔捉怪的,从来不是依靠他自己对妖怪的仁慈劝说和教育,而是依靠孙悟空的暴力驱逐。

为你揭开催债行业背后的真相

投资人的敌人就是老赖,老赖的存在让多少投资人家破人亡和血本无归,当你同情敌人的时候,代价就是:自己本金损失。不要一口一个“法律”,如果这个能解决赖账问题,我们早就生活在安详而河蟹的社会之中。

催收的过去与未来

早期的莽荒与野蛮生长

1995年,广发银行发行国内首张完整意义上具有信用透支功能的标准信用卡,由此打开了信用消费市场的魔盒。2000年以后,信用卡市场逐步进入疯狂增长期,当时,在单纯以发卡量作为业绩指标的考核体系下,信用卡营销员开始不顾申请人的资质肆意发卡。

为你揭开催债行业背后的真相

催收行业高速发展的十年

忽视风险的后果是严重的,信用卡坏账大量出现,2003年~2013年,可以说是催收行业孕育发展的10年。一个行业的出身至关重要,决定行业未来的走向,正是因为催收行业诞生于金融系统中监管最严格的银行业的外包需求,所以决定了在此后十多年的发展里,催收行业的规范程度要远远高于某段时期诞生的某些行业。

为你揭开催债行业背后的真相

朝标准化迈进的未来

在催收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美国,类似Encore Capital Group和Pra Group这样的不良资产处置公司已经做到了上市,新的创业公司也开始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改造催收行业。在中国,类似的公司也开始出现,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目前人工智能仅仅能做一些基础的提醒工作,还无法大规模取代人工。

为你揭开催债行业背后的真相

催收得懂人性、懂博弈论,催收靠的是情商。借用王威的话,催收——是门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