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的人會給自己買保險嗎?一文揭祕保險行業商業邏輯

談到保險,幾乎每個人都是用戶,購買保險不足為奇。那麼,作為一個投資人是如何理解保險行業的?

作為在保監會(現銀保監會)工作了近20年,深諳行業之道的行業精英,羅勝憑藉豐富的經驗,從綜合的角度闡述了保險的商業邏輯。

保險公司的人會給自己買保險嗎?一文揭秘保險行業商業邏輯

中國銀保監會發改部副主任 金融大咖說特邀嘉賓 羅勝

保險行業在整個金融領域中,有一定的特殊性,想要搞清楚保險的商業邏輯,先要搞清楚金融的大機制和大規則。

金融機制的基本邏輯

羅勝將整個金融體系分為基礎設施、資金活動和風險對沖三個部分來闡述。一般來說談金融,談的最多的是資金活動,而所有的金融活動,都是通過三個端口來呈現的,分別是負債端、運營端和資產端

負債端:就是你如何籌集資金,向誰籌集資金,籌集什麼樣的資金。

運營端:你用什麼產品形式籌集資金,並按產品要求把資金投放到相應項目上的一整套機制和權力義務框架。

比如保險、銀行儲蓄、私募基金、公募基金、證券、信託、P2P甚至民間借貸等,這些其實都是產品形態。產品形態紛繁複雜,但其實質內容差別並不大,都是把錢籌集起來,投到對應的項目上。區別收益和風險不同,產品的法律外殼不一樣,權利保護機制不一樣。

資產端:就是股權、債權、物權等內容的呈現。

所有這些錢投到這個項目上有兩種模式。

一是直接投到生產過程中,比如企業直接股權融資、股票增發、項目貸款等;

二就是套現,項目本身並沒有拿到錢,賣家套現離場。市場的套現機制同樣重要,是市場的必然構

保險公司的人會給自己買保險嗎?一文揭秘保險行業商業邏輯

金融機制的三個端口

因此,在金融市場上,所有的金融活動都可以歸結為這三類金融機制,雖然其中間會有很多的變化,同時很多嵌套,但萬變不離其宗。

保險的金融屬性

接下來進入保險,可以從三個視角即客戶視角、政府視角、企業視角來看待保險這個行業。

保險公司的人會給自己買保險嗎?一文揭秘保險行業商業邏輯

理解保險的三個視角

今天重點談企業視角,即將保險作為一種投資工具、一種賺錢的方法來看其商業模式。

  • 首先,為什麼保險屬於金融?

保險本質上是一種財務安排,並不能真正消災避禍。保險所講的風險,就是財務危險。籌集和運作資金功能的大與小,決定了保險金融屬性的多與少。

  • 第二,保險的價值交換有兩個向度

作為一種風險分配機制,從橫向看,由於存在多個相互獨立的風險主體,保險是一種基於大數法則的概率機制;從縱向看,在一個風險主體內部,則可以看作是一個較長週期內的財務平滑機制。兩者構成價值和風險跨期交換或跨主體交換,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 保險的金融屬性

談保險的商業模式,避不開談保險商業利潤來源,那麼保險行業從哪賺錢呢?主要有“三差”

其一為死差。

即人的實際死亡率與生命表及精算假設的死亡率之間的差,而由此產生的利益。目前,由於保險價格競爭激烈,想要從死差上掙到錢,必定要抬高保險產品特別是保障型保險產品的價格,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已經越來越難了。

其二為費差。

每一張保單裡,都會包含一定的費用,費差收益的大小,主要看管理水平。管理好的保險公司,可能會從中掙到一個費差。但競爭年代,不僅沒有免費競爭,有的還可能要貼費競爭,所以保險公司費差領域賺錢也很難。

其三為利差

理論上,利差可以成為保險公司盈利的主要來源,利差益的形成靠投資。但是利差益也不是那麼好掙的,首先資金成本很高,負債約束太強,投資更不好做。能不能找到好的資產去匹配負債,是保險公司投資時面臨的問題。在新的償付能力制度下,保險公司的負債和資產是隨時在動態調整的,比較複雜,資本充足率是一個重要的調節因素。資本金是一種槓桿機制,可以吸收風險,對保險公司的經營冒險是一個重要的約束因素。

保險的商業機制

保險公司的人會給自己買保險嗎?一文揭秘保險行業商業邏輯

金融結構

  • 保險的負債端

單從資金籌集的角度講,保險與其他金融產品相比,在負債既有優勢,也有劣勢。

對客戶而言,一方面是比較安全,有多重保護機制。另一方面是比較穩定,不像證券投資那麼大起大落,風險很高,但又不像銀行存款那樣雖然完全穩定但收益過低。

劣勢也很明顯。

第一,融資成本很高。首先保險需求是非常隱性的需求,不是主動的需求,同時保險條款又比較複雜,需要營銷員講解和推銷。銷售成本勢必很高,增加保險公司籌集資金的成本。

第二,保險必然包含保障因素,增加了風險識別、精算定價和理賠服務等複雜的流程,給保險公司帶來了很高的管理成本。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迴歸保障就是要去除單純從募集資金角度看保險負債的思維模式。

  • 保險的運營端:產品的模式

正如羅勝在一開始就說的,運營就是用什麼產品募集資金並把資金按照規範的要求投到項目上的機制。

那麼,保險有什麼產品呢?可以把產品分為消費型理財型混合型三類。

消費型產品就是概率定價,純槓桿型產品。你交過去的保費,保險期內風險發生獲得多倍賠償,風險不發生則不再退還給客戶,成為保險公司的盈利。

理財型產品,就是沒有槓桿的,純收益定價的產品。最極端例子的前幾年流行的,不含風險保障因素,期限多為一年期的產品,承諾利率基本是剛性的,雖然名義上有浮動利率,但實際上是必須兌付的。

絕大部分產品是混合型的,就是既有收益定價,又有概率定價的產品。為什麼呢?因為消費型的產品單件保費往往不高,獲取成本太高。完全的理財型產品基本就是純粹的融資,非常類似基金。作為保險產品主流的混合型產品,定價比較複雜,管理也比較複雜可以說是最為複雜的金融產品。

  • 保險的資產端

保險資金在資本市場或者投資領域是非常重要的資金類型。

第一,保險資金量比較大,是經濟發展中重要的社會資金來源;

第二,保險資金是長期資金,長期資金跟短期資金是不一樣的,資金期限長就可以做跨期配置。一定程度上保險投資可以有逆週期的優勢,做得好可以有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

第三,保險資金以投資方式獲取差異

,與銀行存款不一樣,銀行通過貸款賺取息差,這對保險投資釋放了收益空間,但也帶來更大的管理要求和投資水平上的考驗。

保險投資有什麼核心能力?

一是大類資產的配置能力,通俗點就是看類別、看大勢,而不是挑某個具體項目;

二是組合管理的能力,每一筆投資都要要考慮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

三是資產負債的匹配管理,包括三個匹配:收益率匹配、久期匹配、流動性匹配。資產負債匹配是一個層次很複雜的結構。

‍保險的幾種商業模式

基於以上對保險機制的瞭解後,羅勝在談到保險行業的發展,將這個行業的幾個不同的公司分別來分析,將公司分為幾種不同的模式:一個是平安,綜合金融;泰康是另一個模式。人壽、安邦、眾安等模式也各不相同。安邦模式已經不存在了,這類模式都不存在了。

保險公司的人會給自己買保險嗎?一文揭秘保險行業商業邏輯

保險的主要商業模式

總體,保險公司的發展類型,就目前觀察而言,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綜合金融模式,以平安為代表。但平安的發展有其歷史成因,不可複製;

二是產業鏈生態模式,將保險產業鏈延伸,結合健康、養老等服務。以泰康為代表,泰康的養老模式是未來高端人群的主要養老模式,幾乎成為了國內高端養老的第一品牌;

三為負債驅動模式,以中國人壽為代表,比較傳統的負債模式和資產模式;

第四是資產驅動模式,以安邦為代表,目前這類保險公司基本已在市場上退出。

第五是互聯網保險模式,眾安保險是代表。

‍誰的機會?保險的未來趨勢

以上所講的保險行業的過去和現狀,但投資人一般更關心的是保險行業未來的發展機遇。

談未來趨勢,其實就是講互聯網趨勢,沒有一個行業不講這個趨勢。

就拿互聯網+金融來說,金融是和互聯網有非常大的趨同性的。換句話說,如果說哪一個行業可以不要一個人而純粹互聯網就可以解決的話,沒有一個行業比金融業更可以做到。

  • 未來保險行業的變化是什麼?

一是產品的變化,包括產品的解構、轉化和重組;

二是渠道的變化,未來營銷員有可能會被這些營銷軟件、會被這些社交軟件取代。基於場景嵌入和精準營銷。第三方平臺會積極介入;

三是運營模式的變化,比如用大數據模型來代替精算師,承保理賠自動化、內部管理數據化和客戶服務智能化等,都是運營模式的變化。

  • 未來保險的競爭是什麼?

未來保險的競爭將更多基於持續動態精準的客戶畫像,基於連續多維充分的熱數據,基於網絡協同,基於模型和算法的驅動。

未來因為有了數據、有了智能,保險行業的競爭將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

作為一個保險公司來講,他的經營核心優勢在轉移,過去我們可能要跑馬圈地,未來的核心優勢就是資產管理、資產配置

因為很多東西都被外包掉、都會分化,保險公司的中介化、外包化程度加深。因為每個領域都有他的專業力量,都有他的圈層,保險公司成為一個資源的整合者,除非是幾家大的保險公司,他自己可以擁有一個生態圈,對於那些中介機構,如果他沒有生態的依託,未來可能會喪失競爭力,除非他自己也形成一個生態。

這是保險公司的未來競爭,生態化的公司將憑藉數據優勢,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和更強的市場壟斷性。而傳統公司的優勢將不復存在,競爭力在逐步下降;強者恆強,贏家通吃會更明顯。

來源 | 長江商學院在職金融MBA

以上內容整理自長江商學院金融MBA項目系列講座《金融大咖說》中羅勝的分享《保險的商業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