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奇妙之处

1是一个很奇妙的存在。当我们看到1的时候,可能会想到很多种身份,比如排名里的第一名、表示量词(1个、1人等)等等。在数学领域中,1是最小的正整数,存在感很低,但恰恰就是这不起眼的小数字,在数量题目的解答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数量中,如果计算过程中差了1,则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此外,1也可以运用到解题过程中。解答工程问题时通常都是赋值法与方程法双管齐下,其中可赋值总量,也可赋值效率。

今天我们要讲解的是工程问题中的一种出题形式,题干中会隐藏一个量,解题人需从题目信息中进行挖掘,方可顺利作答。接下来,我们利用以下例题,帮助大家清楚了解一下此类题目特征如何、解题步骤如何等信息。

【例1】某件刺绣产品,需要效率相当的三名绣工8天才能完成;绣品完成50%时,一人有事提前离开,绣品由剩下的两人继续完成;绣品完成75%时,又有一人离开,绣品由最后剩下的那个人做完。那么,完成该件绣品一共用了( )?

A. 10天B. 11天

C. 12天D. 13天

【例2】三个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每天两队工作、一队轮休,最后耗时13天整完成了这项工程。问如果不轮休,三个工程队一起工作,将在第( )天内完成这项工程?

A. 6天B. 7天

C. 8天D. 9天

观察两道例题可发现,均属于工程问题,题中均缺乏效率的具体数值或比例关系,不便于解题。此时,1的妙用就出现了。在例1中,由“三人效率相当”可知三人的效率比为1:1:1,那么可直接赋值三人效率分别为1即可,转换为效率制约型题目的解题方式。在例2中,信息更加隐秘,根据题中“每天两队工作,一队轮休”可知,将三个工程队的效率均赋值为1,最便于解题。

我们以例1为例向大家详述一下该种题目的解题过程。由“效率相当的三名绣工8天才能完成”可知其总量为

,根据题意将总量分为三部分,将每部分的完成天数进行求解,即可得到最终答案。例2的解题思路与例1相同,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在数量题目中,总会出现题中隐藏信息的情况,此时需要考生们仔细分析题意,透过表面看到实质,方可寻到捷径进行解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