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華人爲主的新加坡爲何親近美國?


新加坡親美嗎?如果這麼認為的話那只是一種膚淺得不能再膚淺的看法。事實上國際政治從來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如果說新加坡在某些具體事務上有親美傾向那只是因為在該問題上新加坡和美國利益趨同,但新加坡不會為美國的利益去犧牲自己。事實上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眼中:新加坡也並不見得就是他們的同路人。

從新加坡獨立建國伊始作為這個國家的實際掌舵人的李光耀就沒打算完全照搬西方國家的民主政體,而是將華人傳統的仁政、秩序、和諧等理念引入到新加坡的治國模式中。從一開始新加坡就沒實行西方式的多黨制,而是實際上執行的一黨制路線。而新加坡所保留具有自身特色的鞭刑也廣為西方人權組織抨擊。

新加坡是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事實上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和其他所有小國一樣就是儘量在大國之間縱橫捭闔以派平衡各方勢力,因為在本區域任何一方勢力獨大都會對小國的利益構成威脅。新加坡深知:無論從安全還是從經濟角度它都要依靠大國的“多邊捲入”和“多邊支撐”才能生存。

事實上題主認為親美的新加坡一直將中國列為自己外交政策的重要對象國:1993年新加坡舉辦過海峽兩岸歷史性的汪辜會談,此後新加坡多次在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之間扮演中間人角色,積極致力於推動兩岸民族統一大業。儘管如此在兩岸同一完成之前新加坡是不會在大陸和臺灣之間選邊站隊的:一方面是新加坡和中國大陸貿易額的穩步增長;另一方面新加坡則始終和臺灣保持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兩面討好——當然兩面討好的把戲也註定會使自己處於左右不是人的尷尬境地,但作為夾縫求生的小國朝秦暮楚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之事。

美國作為新加坡最大的貿易伙伴和外資投資國,同時又是當今世界霸主,這注定美國在新加坡的外交佈局中絕不可能是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引入美國這一重要的區域外力量平衡周邊格局一直是新加坡外交的既定方針:新加坡的樟宜海軍基地就駐有美國艦隊,有了美國這一強大的保護傘的新加坡在同周邊鄰國的各種糾紛中就可以狐假虎威。事實上新加坡為平衡周邊格局而引入的區域外力量可不只美國這一家:新加坡主張日本在亞太區域發揮更大政治、經濟作用,但堅決反對日本在東南亞地區扮演重要的軍事上的角色。同樣新加坡也積極發展同印度、澳大利亞等東南亞外圍國家的關係,但堅決反對這些國家在東南亞地區存在軍事部署。在引入區域外力量的同時新加坡同東南亞鄰國之間也十分注意保持同各方的平衡外交關係:新加坡是馬來西亞第6大外國投資者、印尼第7大外國投資者、緬甸第四大貿易伙伴、菲律賓第3大貿易伙伴、泰國的第3大貿易國、越南最大的外資投資者。

題主的問法本身就事先假定新加坡作為華人居多的國家不該走親美路線。事實上新加坡外交總的指導原則是務實主義,實事求是,認清自身的位置,接受國際關係的現實,以現實的眼光看待世界,不抱不切實際的期望,以生存和獲得實際的利益為底線。說得通俗直白些就是新加坡的外交原則是不以與國內民族的親緣關係和意識形態為導向,而是堅決以維護本國利益為最高原則。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就是唯利是圖,就是有奶便是娘(當然這其實恰恰是國際政治的真相所在)。在這樣的外交理念下新加坡其實並非單純親美,而是試圖同時和美、中、日、印、澳等大國同時保持友好關係,當然這種多方討好的行為也註定各方對新加坡都保持一定的戒心。我們站在我們自身的立場上看覺得新加坡親美,而美國有時也會站在美國自身的立場抱怨新加坡和自己對著幹,其實對新加坡而言:這一切都不過是為了維護其本國利益而已。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這個問題會有爭議,值班小編在此提供一個視角,如有其他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


沒人規定華人就一定要親近中國。新加坡堅持走親近西方的外交路線,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的國家利益因素。歷史上新加坡由於扼守著馬六甲海峽的南口,是分開印度洋與太平洋的要隘,戰略位置異常重要,英國出於保衛自身在印度的利益、經營遠東地區的需求,對新加坡作為亞洲最重要的海防要塞與海上貿易的中轉口岸,進行了重點建設,同時積極扶持新加坡本地華人成為大英帝國統治階層的外圍。說白了,作為大英帝國全球戰略上的重要一環,新加坡除了“外表看起來是華人”,裡子實際上是已經完全西方化了的統治階層,這些人採用西方傳統的思維模式思考和外交,親近西方國家是自然而然的。

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說,新加坡秉持了李光耀的引入域外大國來達成戰略均勢、保衛自身安全的地緣政治設想。作為大英帝國培養出來的華人統治精英,李光耀明確地意識到,新加坡的戰略位置太重要,而戰略縱深又太淺,單純依託自身的力量絕對無法有效防衛;而單純依託外部力量,又容易被當成主要大國討價還價的籌碼隨意出賣。因此李光耀總理在軍事建設上堅持“毒蝦”原則,保證一個大國無法一口將自己吞掉,保證一箇中等國家如果意圖把自己吞掉就會導致同歸於盡的後果;而在對外關係上又堅持以獨立自主的軍事力量為後盾,同西方站在一起,通過盡力維持西方國家所看重的海上貿易通道的安全性而保證西方國家不至於同自己隨時翻臉或把自己隨意出賣。這種情況下,新加坡同周邊距離較近的國家關係始終不溫不火,卻和西方主要國家尤其是美國保持步調基本一致,這就不奇怪了。

當然,《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裡也提到過21世紀的中國可能會藉助傳統中華文明天下體系的舊秩序舊格局,重新建立亞洲範圍內的中國文明圈,實質上確立起自身的政治經濟軍事勢力範圍。對於我們來說,雖然亨廷頓的設想頗多詬病,但是也不失為一個可能的路徑與實現的機會。具體的操作就讓我們這一代人來做了。


軍武次位面


新加坡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島國,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面積719.2平方公里,人口560萬,政治制度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華人佔到新加坡總人口的75%,儘管如此新加坡卻是一個十足的親美國家。同時新加坡國內的排華情緒比較嚴重(民國時候的新加坡還是比較親中),新加坡鼓勵美國到南海搞所謂的“自由航行”,寄希望於美國能夠維護地區的軍事力量平衡。這些行為都表明新加坡和美國走得很近,那麼為什麼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如此親美呢?
(新加坡中央商務區)


我們中國人常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雖然李姓先生並不完全贊同這句話,但是無法否認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確實更多的還是由共同的利益所決定。只是現代世界的國家利益已經不僅僅限於曾經的經濟和土地利益,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和政治體制在當今世界的國家利益當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大多數國家都會將維護自己的政治體制穩定作為自身的根本利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當今世界價值觀相近的國家更容易走得很近。

新加坡和美國走得近,最根本的原因當然是出於新加坡的國家利益。新加坡是一個小國,經濟以金融和轉口貿易為主,新加坡的這種經濟結構很容易受到外部經濟波動的影響。而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又擁有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所以跟美國建立良好的經濟聯繫有利於新加坡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在政治上,新加坡作為一個議會制共和制國家,新加坡國內的政治經歷了從威權政治到民主政治的緩慢轉變,如今新加坡人無論是從文化上還是價值觀上都更加偏向於西方。在這樣的情況下,新加坡人當然希望通過和美國建立穩固的政治關係來維持國內政治體制的相對穩定。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奧巴馬)

另外重要的一點是,新加坡作為一個彈丸島國,國土面積狹小,人口只有560萬。這就導致新加坡國內無法建立強大的國防軍隊,更無法為軍隊提足夠的軍事基地,新加坡國內毫無戰略縱深,一旦遭遇外國入侵就將面臨亡國滅種的風險。這種強烈的不安全感導致新加坡希望能夠獲得大國的軍事保護,通過和美國建立穩固的軍事聯繫甚至同盟關係可以為新加坡帶來安全感。而美國正好又希望能夠保持自身對於東南亞的影響力,所以雙方一拍即合,很容易地就走到了一起。


(新加坡擁有一支7萬人的軍隊,圖為新加坡國防體制)

馬六甲海峽對於新加坡國內的轉口貿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新加坡自己沒有足夠的實力控制馬六甲海峽,那麼新加坡就會寄希望於讓美國在國內駐軍以維持馬六甲海峽各方的力量平衡。

人種和民族並不能決定國家之間關係的親近或者疏遠,決定國家之間關係的最終還是他們的共同利益。在新加坡看來,美國是一條友善的大魚,美國的存在可以防止其它大魚到東南亞地區鬧事。在這樣的觀念之下,新加坡這條小蝦米就總是寄希望於美國這條大雨提供的安全感,華人雖然佔到新加坡總人口的75%,但是新加坡卻始終和美國走的很近。


李姓先生


今年6月,舉世矚目的“特金會”在新加坡舉行。這次美朝領導人會晤能取得圓滿成功,新加坡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為此還花費了約7800萬元人民幣的鉅款。其實,對於新加坡而言,出錢出力一點都不覺得虧,說明美國重視新加坡的地位,仍然“得寵”。我們也可以看出新加坡與美國的關係不一般,如果換另外兩個國家會晤,新加坡是否那麼用心就要打個問號了。

1、走投無路,新加坡投入美國懷抱

新加坡樂於替美國辦事,並非沒有道理,因為新加坡能取得如今的經濟成就離不開美國的鼎力支持。作為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之一”,現在的新加坡不僅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而且還是繼紐約、倫敦和香港之後的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過,建國之初的新加坡,可謂一窮二白,國土狹小,資源匱乏。另外,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十分尷尬,完全被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包圍,完全失去經濟擴張的可能。對於新加坡而言,想要實現經濟發展,必須尋找大國的幫助,於是新加坡選中了當時的超級強國——美國。

2、新加坡“獻媚”?美國開始瘋狂投資模式

新加坡建國兩年後(1967年),當時的國父李光耀首度訪問美國,至此拉開了新美兩國關係的新篇章,兩國開始進入“蜜月期”。美國開始對新加坡進行投資,惠普、通用電氣等美國大公司紛紛過去投資設廠。資料顯示,1997年,新加坡有近200家美國製造公司。隨著經濟合作的不斷加強,新加坡與美國於2003年建立雙邊自由貿易關係,促使雙邊貿易額增長50%。

既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最大貿易伙伴後,新加坡還成了美國在東南亞的最大投資受益國。2016年,美國對新加坡的投資達到2280億美元,短短三年的時間投資額增加了740億美元。最新數據統計,總部設在新加坡的美國公司足足翻了19倍,超過3700家。換個角度看,新加坡的經濟已經陷入了十分依賴美國的地步,新加坡還能不重視美國?

3、下一個“日本”?新加坡或東南亞戰略核心

當然,東南亞那麼多國家,為何美國偏偏相中新加坡,這與它重要的地理位置有關。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扼守馬六甲海峽最南端出口。自英國殖民時期開始,新加坡一直是重要的東南亞轉口港,還是當時的大英帝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據點。

對於美國而言,新加坡的戰略位置同樣不可小覷。1990,新加坡開始向美國提供海空軍基地,為美國在東南亞提供軍事部署。隨後,新加坡還成為美國海軍提供後勤補給的基地,雙方的軍事合作不斷加強。可以說,美國在新加坡的存在,為其長久發展提供“保駕護航”的作用。

不難發現,新加坡與美國是完全的互惠互利關係,新加坡想要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離不開美國,親近美國也就在情理之中。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新加坡一直強調新美關係不是盟友關係,但大家心裡自明,實際上兩國的關係勝過盟友。


金十數據


新加坡為何親美不親華?

親美是政治、經濟、軍事上的選擇

先說親美,作為英國在亞太的殖民地或前殖民地倒向美國的已有先例,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二戰中,英國本土受到德國的攻擊,亞洲在新馬又遭到日本攻擊,軍艦被擊沉,軍隊投降。並且,英國在二戰中執行的也是歐洲優先的政策,根本無力東顧。在這種背景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倒向美國。

二戰結束後,老牌的大英帝國進入持續的收縮狀態,先是印巴獨立,接著是新馬獨立,再接著失去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所以在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初,英國也結束了在新馬的軍事存在。此時,新加坡與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一樣,依靠美國了。

親美不僅是政治上的站隊,也是經濟上的選擇。對於戰後東亞的日本、韓國、新加坡來說,美國既是投資商,也是巨大的市場,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親美也是現實的。

哪麼新加坡為何不親華?

這是上世紀50、60年代的去中國化運動使然,而這一運動的實際執行者就是李光耀,其後臺就是英國政府。

李光耀其人應該說是極其聰明的,說實在話新加坡太小,如果讓他治理一個大國,估計也沒有問題,但此公骨子裡卻是極其反華的,所以李光耀仙逝之時,某些媒體又說此公是天朝的老朋友,答主心裡暗暗一笑,有嗎?請看李光耀的去中國化步驟。

清洗左翼林清祥

上世紀60年代初,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所在的人民行動黨本來是和左翼合作組成的政黨。當時在新加坡的華裔中,李光耀代表了在英國教育制度下成長起來的中產階級和職業階層,屬於右翼; 林清祥則代表工人和下層民眾,政治綱領中有強烈的社會主義色彩,代表了左翼。李光耀得以其得以上臺執政,也離不開接地氣的左翼的決定性的幫助。後來,黨內左右之爭日益激烈因此以林清祥為首的13人退出人民行動黨,組成社會主義陣線,成為左翼反對黨,這使得人民行動黨在立法議會的議員數一度在總人數的半數左右徘徊,政權極度不穩。

李光耀與林清祥(中)

1963年2月,英國殖民當局和新馬兩地的政府聯合發起名為“冷藏行動”的大逮捕,把100多名社會主義陣線的主要領導人和骨幹投入監獄。拘禁多年後,於1969年辭去所兼社陣秘書長職,宣佈退出政壇,獲釋後赴英國深造,10年後回返新加坡,1996年2月5日因心臟病逝世,終年62歲。

清洗華人領袖陳六使,吞併華文大學——南洋大學

陳六使(1897-1972年),著名南洋企業家、慈善家。1950年,出任中華總商會會長及福建會館主席。在中華總商會會長任內,為華人爭取公民權利益和列華文為官方語文。他經常資助教育事業,包括新加坡的僑校、馬來亞大學、國內的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

陳六使

陳六使一生最突出的貢獻是倡議和創辦了南洋大學,1953年,他效法陳嘉庚先生辦學義舉,創辦中國以外地區(海外)第一所華文大學──南洋大學,並聘請林語堂為第一任校長,以此受到僑界的尊敬。南洋大學自1956年開課至1980年,與新加坡大學合併為止以作育英才25年,培養了一萬兩千多名畢業生。但因陳六使親華的立場為新加坡政府所不容,更被李光耀視為眼中釘。

1963年9月16日新馬脫離英國殖民統治,9月21日李光耀帶領人民行動黨贏得大選,第二天,新政府就宣佈吊銷南洋大學理事會主席陳六使的公民權。他一手創辦的南洋大學因不符李光耀政府英文至上、排斥華文教育的政策,亦不斷受到官方的打壓,終於在1980年被強行併入新加坡國立大學。這海外唯一一所華文大學就此不復存在,退出歷史舞臺,令人扼腕嘆息。

大陸改革開放以後,李光耀又從經濟利益出發,與大陸接近,但是,他心中對大陸的敵視是始終存在在。


元和拾一年


我剛剛去過新加坡,我只會用我看到和聽到的來說話,我不喜歡那些無腦噴子說的話,因為那只是井底之蛙或者一部分別有用心的人的觀點。新加坡作為一個擁有較多華人並且高度發達的國家,其文化多樣且能相互融合可謂獨一無二。在新加坡,漢語尤其是普通話作為官方語言之一,無論是在地鐵、車站、旅遊景點都能看見。在尊重習俗方面,新加坡更是當仁不讓。臨近中秋,月餅展銷在各大商場都可見。一面是GUCCI、LV……等大牌林立,一面是傳統文化的展現,可謂相得益彰。新加坡人對中元節也十分重視,在很多華人店鋪門前都擺著供品和香燭來祭祀,與新加坡高聳的樓群和整潔的街道對比顯得有些突兀。在新加坡街頭,有很多大鐵桶,出來的時候不瞭解這是做什麼的,經過詢問才知道這是專門留給拜祭祖先的人燒紙用的。叫我不經意間想起了前些天哈市的大規模整治殯葬用品的新聞。擁有幾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結果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卻越來越少。相反的,日本、新加坡,甚至韓國,卻或多或少的傳承了很多中國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新加坡的素質教育也是相當的成功,我去過的幾個國家裡,只有日本和新加坡在乘坐電梯時人們能夠自覺站在一旁,並且把一側留給有急事需要通過的人。而且在新加坡,種族歧視的現象很少,大街上匆匆遊走的有白人、黃種人、印度人(顏色分佈較大有很黑,較黑和不黑)……等等,不管是在寫字樓還是在大街上,各行各業都有,都在認真履行著自己的使命,為這個國家做著貢獻。再說說新加坡為什麼親美,作為一個弱小的國家,想要增加自己的國際地位,“抱大腿”是最明智的選擇。大腿越粗,對自己的發展越有利。良禽擇木而棲是恆古不變的真理,沒有必要去指責別人。











想尊重你很難


1.新加坡確實是以華人為主體,但二戰後是從屬於馬來西亞的。

2.馬來西亞一看難以管理,就允許新加坡於1965年獨立。國父是李光耀,兒子李顯龍接班,在中國有很多投資,民間的文化和經濟往來有很多,為何新加坡還時常跟中國叫板呢?

3.新加坡立國之初,就被馬來西亞扼守著戰略要地和淡水資源,自立性很差。建國後不久,澳大利亞就與新加坡談判,就獲得了華人聚居的聖誕島。由此可見新加坡國小力弱,需要抱大腿,而美國成了首選。

4.新加坡的武器和軍事防務基本都是美國參與的,政治和外交上不得不依仗美國。而目前母國的軍事影響力顯然難以到達新加坡,只能是這樣的態勢了。

5.現代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是地緣政治,新加坡作為一個孤島國家,理性才是制定外交政策的依靠,而不是簡單的民族情感。


啥都不知道


新加坡雖然不是美國的正式盟友(同盟條約意義上的),但是兩國的戰略合作關係超過美國與其正式盟友(如泰國)的程度。

新加坡“親美”的主要原因是,小國的安全脆弱性。新加坡自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而獨立建國,一直就面臨著很高的生存擔憂。作為小島國,新加坡缺少基本的生存條件,淡水供應需要依賴馬來西亞。同時,作為華人為主的島國,地理上夾在了兩個穆斯林國家之間。不論是印度尼西亞,還是馬來西亞內部的民族、種族、宗教矛盾,都可能嚴重外溢並新加坡的內部穩定。

因此,新加坡建國之初奉行的策略就是安全上“追隨強者”。最初,新加坡挽留大英帝國,邀請印度來“接管”,但是沒能如願。隨著美國進行越南戰爭的需要,加強了在東南亞的存在。而新加坡也擔心東南亞共產主義革命的擴張,雙方在“反共”的利益上達到了一致,新加坡向美國提供軍事後勤保障和維護的幫助。基於這種安全和防務利益上的契合與合作,一直延續至今。

冷戰結束之初,菲律賓停止續約租借蘇比克海軍基地和克拉克空軍基地給美軍,印尼和馬來西亞也反對美國在東南亞存在軍事基地,但是新加坡很快就伸手向美軍提供樟宜基地。2005年新美簽署了《防務與安全合作的戰略框架協議》,2015年簽署《提升防務合作協議》。

新加坡“追隨”美國的主要原因是,不論是李光耀,還是李顯龍當總理,都認為需要一個強大的美國的存在,東亞地區才能享有和平、安全和穩定。作為小國,新加坡對外部環境的穩定有高度的依賴。另外,美國在全球經濟上奉行自由開放的政策和原則,事實上給新加坡的經濟奇蹟和發展提供了基本的環境。另外,新加坡一方面作為美國的“準盟友”,另一方面同各個大國交好,從而提升了自己的地區影響力,也使得新加坡在地區中常常能夠“小馬拉大車”。


林民旺


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是一個小國。是從馬來西亞分裂出來的,一個國家。小國生存之道就是親近大國或者左右逢源坐享其成才能過的逍遙自在才能自保。新加坡華人大部分是清朝末年,生活過不下去才到南洋去混口飯吃。因為當時的清朝腐敗無能,無法保護華人在海外的利益,華人很多都是被迫賣到南洋其他國家去做苦力做勞工或者到種植園去幹苦力,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經常遭受老闆的剋扣已非人的虐待,沒有尊嚴的活著,因為他的母國無能為力保護她的生命,財產安全與他的尊嚴人格。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與繁衍生息,在新加坡這個地方逐漸聚集的很多華人。而這些華人都是第三代或者第四代人了,對於母國已經有所忘記了,逐漸融入了當地社會與當地的馬來西亞人或者其他民族逐漸融合在一起。直到1965年,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建立新加坡開始,為了達到新加坡華人對新加坡國家有認同感。開始大肆的實行英語精英教育計劃,廢除華人傳統的儒家思想教育,開始全面西化親近西方親近美國,對中國傳統文化實行嚴格的控制。使華人傳統文化教育在新加坡逐漸衰敗下去,因為當時的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又爆發了文化大革命國家陷入了一片混亂當中。中國的經濟又陷入了停滯,國家依然一貧如洗。又遭受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與孤立。使新中國無法在聯合國恢復合法席位,讓接受西方英語教育的新加坡華人看不到自己的母國的強大,所以產生了悲觀感與屈辱感,覺得自己的母國無法發展壯大。身為華人的華僑設榮譽感與認同感,因為窮親戚沒人待見這是千年不變的道理,在新加坡成立之後,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大力實行去華文化教育,讓身在新加坡的華人有國家認同感。為了在大國之間生存,李光耀把美國人引進來,把自己的基地租給美國人用作海軍基地還與美國人加強的同盟國關係,讓很多漂流在外的華人更有國家認同感。因為他們有美國的保護,感覺再也不會受到欺負。所以新加坡的華人開始全面融入西方的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了對西方價值的認同,對傳統華文教育的拋棄。產生了對美國的好感是新加坡兩代領導人對西方政策產生的效果。


鐵木真165163663


新加坡雖然不是美國協議上的同盟,但兩國關係密切程度卻超過一些美國與盟友的關係。這其實是兩個方面的關係,其中一個方面是美國看重新加坡重要的地理位置及其在金融與經貿中的地位,願意了與新加坡保持一種親密關係,這是前提,否則的話,新加坡再有情,而美無意的話,熱臉也貼不上冷屁股。在此基礎上,小編談談新加坡這麼做的原因:

第一,決定國家親疏的關鍵因素不在人種。新加坡的華人多數並不能保證其親中。在世界上這樣的例子還是比較多的,比如東亞的日本與韓國等。那麼關鍵是什麼呢?目前來看,還是國家利益,如果與你交往能增進我的國家利益,那還有什麼能阻當我走向你的步伐呢?

第二,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而新加坡是以外向型經濟而立國的,美國無疑對新加坡最具吸引力。


第三,意識形態因素。新加雖為華人國家,但其信奉的基本價值觀念與西方更近。物以類聚,新加坡更願意成為西方家族的一員。

第四,新加坡是一個很小的島國,且生存在兩個伊斯蘭大國之間,其安全基本上是難以自保的。在這種情況,引入與依賴大國保護就成了其最佳選擇,而世界上武力最強的美國當然是首選。此外,馬六甲海峽的安全保護新加坡也要求助於美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