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的消亡(崛起時代)

我是一個電影愛好者,和專業的人自然是有許多差距,可專業的人畢竟只是少數,而更多的則是像我一樣的普通觀眾,超出普通觀眾的範疇就算是電影愛好者吧,用這樣的方式來緬懷一下已經逝去的香港電影。

對於很多人來說,你跟他說香港的時候,他想到的就是電影,我也不例外。香港電影曾經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臺灣電影。在1997年迴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
香港電影的消亡(崛起時代)

說起香港電影我覺得就有個人是無法忽視的,他就是黎民偉,中國電影的先驅者之一,原籍廣東新會縣,日本出生。
香港電影的消亡(崛起時代)​他有許多故事我就不一一訴說了,這裡只稍微說說他為電影作出的貢獻。他和美國人辦了第一家制片公司華美影片,這家公司的成立標誌著電影真正的進入了商業化。

華美影片公司拍攝了第一部電《莊子試妻》,這其實也是一部短片,直到後來他又創辦了民新影片公司,才拍了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和後來的《西廂記》等。據說他第一任老婆還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員呢,出演的就是《莊子試妻》
香港電影的消亡(崛起時代)​黎民偉可以說為中國的電影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被稱為中國的電影之父,附表:

拍攝電影《莊子試妻》(1913)

《復活的玫瑰》(1927) .... 餘曉星

《胭脂》(1925) .... 鄂秋隼

製作電影《莊子試妻》 (1913) .... 編劇

《胭脂》 (1925) .... 導演

《復活的玫瑰》(1927) .... 導演

《月老離婚》(1927) .... 編劇

《戰地情天》(1928) .... 導演

《和平之神》(1926) .... 製片人

《三年以後》(1926) .... 監製

《復活的玫瑰》 (1927) .... 監製

《海角詩人》(1927) .... 製片人

《天涯歌女》(1927) .... 製片人

《故都春夢》(1930) .... 攝影

《西廂記》(1927) .... 攝影

《國民革命軍海陸空大戰記》(1927) .... 攝影

《神犬喋血記》(1953) .... 製片人

《戀愛與義務》(1931) .... 製片主任

《桃花泣血記》(1931) .... 製片主任《母性之光》(1933) .... 製片主任

《神女》(1934) .... 製片主任製作紀錄片

《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國民革命軍海陸空大戰記》(1927年)製作人、攝影師《孫大元帥出巡廣東東北江記》,這些好像有很多都不是香港拍的哦,只是他個人的作品。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無理殘殺中國人民,中國各地紛紛罷工、罷課,以示抗議。同年6月,內地的罷工熱潮擴展到香港。香港大罷工期間,每天都有商店倒閉,百業凋零,所有娛樂活動,包括電影放映一律停止。這個現象令剛萌芽的香港電影事業夭折。次年10月罷工結束,但香港電影事業仍然未能復甦起來,因為有實力的電影工作者都去了廣州或上海發展。雖然期間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員,但這都是有名無實,直至 1929年末,仍沒有一部香港電影生產過。

1930年初,黎北海(就是黎民偉的兄長)等創辦了香港影片公司,製作出創業作《左慈戲曹》,然後香港才陸陸續續再有電影製片公司的成立,香港電影事業才見起色,得以復甦。1930年,香港的電影業隨著黎北海創建香港影片公司而開始復甦。不過,真正令香港電影業站穩住腳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偉的上海民新與其他幾間電影公司合併而成的“聯華影業公司”。“聯華”可以說是為香港電影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力,是戰前中國最大的電影廠之一。為了培養人才,聯華在1931年4月開辦演員養成所,教授的課程包括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等,堪稱一間電影全科學校。它培訓了一批傑出的粵語片導演,如李鐵、黃岱等,對香港電影貢獻良多。“聯華”香港分廠一向都是拍默片,雖然當時有聲電影興起,創辦人卻不敢冒險。於是,第一部粵語有聲片就由上海天一電影廠的湯曉丹執導拍成,就是《白金龍》。有聲電影問世後,香港的電影公司紛紛拍攝有聲片。1934年“聯華”香港分廠解體,黎北海另創了香港第一家有聲電影製片廠“中華”,並導演了一部局部有聲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聲片《傻仔洞房》(1934)。進入1935年,香港電影正式步進有聲時代。從1935年開始,香港的粵語片產量每年遞增,從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過一倍。受到抗日熱潮的影響,香港生產了多部愛國電影,其中包括大觀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線》。1936年,社會教育片成了香港電影的主流。除了社教片之外,愛國片在同年增多了產量。當然,故事片在香港電影史上從來也並未受過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編導的《兒女債》。


香港電影的消亡(崛起時代)

1937年到1938年,由於“七七事變”的發生,香港抗日氣氛高昂,因此電影工作者也紛紛開拍抗日愛國片,頓時間,愛國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產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為愛國片。1939年秋,受到歐洲國家的戰爭所影響,1940年的港產片產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電影業陷入低潮。
香港電影的消亡(崛起時代)

大觀電影廠及其他電影設施被炸,大量的香港電影拷貝和底片也被燒燬或遺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殘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狀態,在這期間,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幾部由日本電影公司拍攝的紀錄片問世。
香港電影的消亡(崛起時代)

戰後初期,電影製片廠的數目較戰前為少,大中華是其中一個較有規模的,因為它擁有李麗華、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導演朱石麟和吳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華生產了34部國語片和8部粵語片,可惜到了1949年,產量卻愈來愈少,被迫關門。總括來說,日本入侵對香港電影業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香港電影經歷了四年的停產,才在1946年上映了戰後首部港產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電影界很多左派人士為了逃避國民黨的政治壓力,或中國內地通貨膨脹的影響,紛紛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國語電影業便愈來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達至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