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錄取都不去報到?!原來有這麼多考生被錄取不去報到

現在,本科和專科錄取階段高考錄取陸續結束。

到了8月中下旬,大學陸陸續續開學了。

有一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想到過,那就是

“這幾年,全國高考考生每年有多少錄取不報到的?

“這個數據是不是秘密數據?”

與此對應的是高考復讀生,每年全國大約有多少高考復讀生?

這應該是絕密數字,復讀生人數是絕密數字,不是因為高考復讀生不能對外公佈,而是因為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高考復讀生的數據統計。

不復存在的落榜生

2001年,高考取消年齡限制,25週歲以上公民均可參加高考,大齡考生的歷史是從這裡開始的,注意,並不是說之前沒有大齡考生,這是兩個概念。

以前大齡考生都是在校的復讀生,但在錄取時,復讀生是需要減分錄取的,比如二本錄取控制分數線是500分,復讀生需要505分才能達到提檔分數,

取消年齡限制,也就是取消了復讀生減分錄取的規則。

這個意義遠遠大於來自社會的大齡考生,實踐也證明,這些年的復讀生呈直線上升的趨勢。很多機構和巨無霸學校,高考剛剛出分,就開始招復讀生了,因為有很大的需求。

1999年,大學開始擴招,從2001年高考取消年齡,落榜生和復讀生這個身份的內涵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目前,全國高考錄取率已經超過了80%,高的地區超過了90%。

清華北大錄取都不去報到?!原來有這麼多考生被錄取不去報到

2015年南京,86歲的考生汪俠手拄柺杖,在攙扶下第15次步入高考考場

高考一般分為單考單招和普通高考,單考單招即專科(高職)錄取,單獨劃定錄取分數線。教育發達地區的錄取分數線也就100多分,高考考生基數大省的錄取分數線不到200分。

高職院校普遍遭遇生源危機,很多院校一般只能錄滿計劃的60%左右,對參加普通高考的考生,一路綠燈,高職退出統一高考序列。有些地區高職院校直接登記入學,在很多地區,已經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落榜生了。

高考錄取進入個性化時代

落榜生的內涵發生了變化,沒有了落榜生,為什麼復讀生反而會急劇增長?因為高考錄取已經進入了個性化時代。

錄取不報到或選擇復讀的,主要有五類考生:一是達到了一本線,沒有達到心儀高校錄取分數線,有的高分考生就是衝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去的。這些高分考生不報到,參加復讀,目標就是衝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學;

二是上了本科線的考生,沒有達到一本線,認為自己在高考考試中失誤,被錄取,不去報到,參加復讀,為來年參加高考,衝一本線。

三是考生沒上本科線的,被高職專科院校錄取,很失落,他們不報到,參加復讀,就是為了第二年考個本科。

第四類是沒有達到當地專科錄取分數線的考生。

第五,去國外或境外讀大學。國外留學已經不是權貴階層特權了,普通工薪階層家庭的孩子也選擇國外接受高等教育。即使學生被985或211大學錄取,在國內大學和國外大學兩者之間,如果學生選擇出國留學,那麼,就會出現錄取不報到的現象;

香港地區的大學雖然在國內招生,但大學體制和國內大學不同,學生選擇香港的大學,也會出現錄取不報現象。

沒有達到當地錄取線的復讀生人數只佔少數。大量復讀生是上了本科線沒有達到一本線和專科線上沒有達到本科線的考生。

錄取不報到數據核算

每年錄取不報到和高考復讀生到底每年有多少人?雖然沒有公佈相關數據,是可以核算出來比例的。

據某省公佈的2017年高考報名人數數據,43.62萬學子報名參加高考,應屆考生38.97萬人,社會考生4.65萬人。

我們來分析一下社會考生4.65萬人,真正結婚生孩子了,甚至退休了,閒來無事參加的高考的社會考生很少,大量的社會考生是復讀生構成的,因為高考復讀生在報名時一般是按社會考生參加報名的。

清華北大錄取都不去報到?!原來有這麼多考生被錄取不去報到

張某在2014年11月份填寫2015年高考報名表

從該省統計數據來分析,高考復讀生大約佔10%。個別地區錄取率高,復讀生佔4%。不取髙值和低值,取比例平均數7%計算,每年有900多萬高考考生,復讀生有七十萬左右。

關於高考考生錄取不報到的數據,官方只公佈過一次。2004年公佈,2003年,大學發放的錄取通知書是428萬張,真正報到的則為382萬人,有46萬人收到通知書後不去報到。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公佈過錄取不到報的數據。

從2003年情況來看,高考考生錄取不報到的比例超過了10%。這十幾年,錄取不報到現象並沒有遏制住。按10%比例來核算,每年大學錄取的高考考生有700多萬,每年錄取不報到的考生人數在70萬左右。

每年錄取不報到人數,和高考復讀生人數基本一致。

錄取不報到是正常現象

連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都有錄取不報到的新生,遑論其他大學了。我相信,所有大學會被錄取不報到問題困擾,只不過有的大學錄取報到率高,有的低一些。

錄取不報到,是大學近十幾年出現的新問題,但沒有上升到生源危機的地步。大學錄取不報到是正常現象。雖然國內大學和西方發達國家錄取模式不同,但同樣存在錄取不報到現象,錄取不報到比國內大學普遍。例如哈佛大學2014年有400左右學生錄取沒有報道,當年美國綜合型大學報到率最高的也就80%多,大都在50%左右。

清華北大錄取都不去報到?!原來有這麼多考生被錄取不去報到

沒有任何教育部門和學校倡導學生錄取不報到的。但學生錄取不報到是正常現象。錄取不報到雖然擠佔了高校有限的計劃,傷害了高校的面子,但在我國高考制度發展的軌跡上,這種現象是進步的,如果把香港和國外的大學算進來,說明學校之間的競爭加劇了,真正受益的應該是學生,因為學生上學的選擇餘地加大了。

但是,如果打算出國,或者準備復讀,可以不填高考志願;填報志願,對哪個大學不滿意,可以不填,既然填報了,然後錄取不報到,考生光顧著玩個性了。

目前高等教育招生嚴格按計劃執行的,一個學生只會收到一份大學錄取通知書,如果不報到,就會浪費了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尤其是985和211大學招生計劃是非常有限的。

兩難的抉擇

目前,大學和教育部門沒有公佈錄取不報到的數字,但不證明這個問題不存在。從一些地區和學校採取措施來看,錄取不報到已經很嚴重了。例如有大學為了防止錄取不報到,採取提前收取學費。

有的地區把錄取不報到考生參加下一年高考分數的位次排列在同一總分的最後位次。

有地區限制錄取不報到考生填報志願的學校數量,在實行平行志願的各批次,允許其填報志願的學校數不超過2個。

極端的 ,有個地區曾經出臺過政策,凡按考生志願錄取但未報到入學的考生,下一年度錄取時,可能因誠信缺失而不予錄取,後果由考生自負。

錄取不報到到底如何解決,是兩難的抉擇。不管是現在的錄取方式,還是未來新高考模式,錄取不報到現象是很難屏蔽的。如果新高考選考科目設置有效期,難麼,還是會有考生選擇復讀。說明依然會有大量考生選擇“放鴿子”。

出臺嚴厲的政策,限制考生錄取不報到,或者新高考不設置選考科目有效期,那麼,就會限制考生自主權。

將來,高考填報志願實施以專業優先的原則,或許一定程度會緩解錄取不報到現象,但不會杜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