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人類與蚊子的鬥爭由來已久

入夜,剛關上燈,蚊子就從角角落落裡飛出來了,悄無聲息地落到你身上。當你後知後覺感到癢的時候,立刻用十成功力揮掌擊去,它已經完成了吸血動作,乾淨利落地全身而退,你徒勞地聽著它“優雅”離去的聲音,只能無可奈何地撫摸著被襲擊的部位。

泛紅的包,是它留給你的念想;鮮紅的掌印,是留給自己的紀念……現在,又到了一年一度與蚊子“鬥爭”的白熱化階段。

其實,人類與蚊子鬥爭的歷史古已有之,它幾乎貫穿了人類的發展史,從古至今每位與蚊子“鬥爭”過的“戰士”都能夠講述一段可歌可泣的血淚史。今日,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古人們是如何與蚊子鬥爭的。

由蚊子引發的千年“吐槽”

古代許多文人墨客,飽受蚊子“追逐”之苦,他們留下的詩詞曲賦中,記載了他們被“追逐”的情況。

莊子:通宵不能寐,簡直人間酷刑

其實,人類與蚊子的鬥爭由來已久

在中國文字裡最早表達這種感情的是莊子,他在《天運篇》裡說“蚊虻豽膚,則通夕不寐矣!”

幾隻小小的蚊子不知疲倦地在耳邊嗡嗡嚶嚶盤旋著,似遠似近,若有若無,竟然會令“心靜如止水”的莊子輾轉反側,徹夜無眠,這對於喜歡做夢化蝶的莊子來說簡直是致命的騷擾。

傅選:你們知道自己有多耽誤別人工作嗎?

晉代學者傅選曾寫過一篇檄文《蚊賦》,專門聲討蚊子:“眾繁熾而無數,動群聲而成雷,肆慘毒於有生,及餐膚以療飢。妨農工於南田,廢女工於機杼。”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這樣子的,蚊子你多就多唄,還老愛咬人,知不知道多耽誤我們工作,既妨礙農民伯伯種田,又給女孩子們帶來困擾……

孟郊:它們深夜吸血不已,為了飽食連性命都不顧

關於夏日惱人的蚊子,唐代詩人孟郊也有話要說。他特意為此作了一首詩,來表達對蚊子濃濃的“恨意”。

《蚊》

[唐] 孟郊

五月中夜息,飢蚊尚營營。

但將膏血求,豈覺性命輕。

顧己寧自愧,飲人以偷生。

願為天下幮,一使夜景清。

仲夏五月的半夜,人們已經休息,只有飢餓的蚊群仍在飛來飛去;它們深夜還吸血不已,為了飽食連性命都不顧!孟郊的詩句將蚊子吸人膏血、貪得無厭的本性揭露無遺。這樣的蚊子怎能不叫人討厭、排斥呢?

白居易:天下蚊子,厲害的在南方

原來在古代蚊子有南北之分。從地域上看,南方蚊子比北方兇猛,且數量奇多。白居易在南方時深受其害,為此寫了一首詩,送給即將前往南方的友人,叮囑他千萬要多加註意。

《送客南遷》

[唐] 白居易 

我說南中事,君應不願聽。

曾經身困苦,不覺語叮嚀。

燒處愁雲夢,波時憶洞庭。

春畬煙勃勃,秋瘴露冥冥。

蚊蚋經冬活,魚龍欲雨腥。

……

我有一件事,可能不是你想聽到的。就是南方的環境特別適合蚊子生活,所以它很活躍。況且它已經忍耐了一個冬天,再次出來一定會抓著人來頓猛攻。老兄,你千萬要注意防範,不可大意啊。

劉禹錫:蚊子,你過來啊!你敢過來我就敢讓你咬!

生性豪放的人也許是不怕蚊子咬的,劉禹錫專門寫過一首詩挑釁蚊子。

《聚蚊謠》

[唐] 劉禹錫 

沉沉夏夜蘭堂開,飛蚊伺暗聲如雷。

嘈然欻起初駭聽,殷殷若自南山來。

喧騰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聽者惑。

露花滴瀝月上天,利觜迎人著不得。

我軀七尺爾如芒,我孤爾眾能我傷。

天生有時不可遏,為爾設幄潛匡床。

清商一來秋日曉,羞爾微形飼丹鳥。

我堂堂七尺漢子,你蚊子才屁大一點兒,只不過仗著蚊多勢眾,才敢咬我。我就讓你們咬,看秋天來了,你們還不被鳥給吃了。

古人們的驅蚊大法

當然,古人們也不能坐在那裡任由蚊子“為所欲為”,在與蚊子的長期鬥爭中,他們創造了各種防蚊的方法。

蚊帳

《後漢書》中說道:“黃昌夏多蚊,貧無幬,傭債為作幬。”可見古人們會選用蚊帳作為驅蚊的必備裝備。

關於蚊帳一詞的來源,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其源自“齊桓公喂蚊”的勵志典故。《金樓子》中寫道:“齊桓公臥於柏寢,謂仲父曰:‘吾國富民殷,無餘憂矣……今白鳥營營,飢而未飽,寡人憂之’因開翠紗之幬,進蚊子焉。”幬是指的床帳,也就是後來所說的蚊帳。

齊桓公在柏寢休憩,對管仲說:“現在國強民富,我沒什麼擔憂的……可是這群蚊子飛來飛去,肚子餓了,卻找不到食物吃,我覺得對不起它們。”說罷,就把碧紗帳捲了起來,故意放蚊子進來。蚊子進帳後,比較客氣的,沒叮桓公就飛走了;比較知足的,吸了一些血,也就飛走了;可有一些不知足的,肚子雖然已經飽了,還捨不得走。最後,腸子被撐破死了。桓公感慨地說:“唉!不知道滿足的人跟那些貪婪的蚊又有什麼區別?”於是下令要求國民以貪吃的蚊子為鏡鑑,杜絕奢侈,大興勤儉節約之風。

其實,人類與蚊子的鬥爭由來已久

古代統治階層, 蚊帳多用錦、羅、紗、綺、縑等絲織品製作, 以兼顧透風。歷史上,其用料還曾有等級規定, 例如晉代制度, 錦帳為宮禁中獨用。至於平民百姓, 多用葛、布等帳子, 而窮困者則無力置備。《後漢書》載:“黃昌夏多蚊, 貧無幬, 傭債為作幬”。 眼下蚊子實在太猖獗了, 欠債扯上個蚊帳再說;又記當地人因缺少蚊帳, 出現了為減輕父母被蚊蟲叮咬而子女臥於床下以誘蚊這樣的孝行。有了蚊帳, 才足以使臥者高枕無憂。

煙燻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深受蚊子襲擊之害,於是作了一首《驅蚊歌》教導大家主動出擊:

爐中蒼朮雜煙荊,

拉雜烘之煙飛騰。

安得蝙蝠滿天生,

一除毒族安群民。

其中提到煙燻的方法,是舊時主要對付蚊子的手段。古人有“燃火繩”法,即把蒿草、艾草編織成草繩溼潤後點燃,發出的濃煙可以驅蚊;富貴人家有燻爐,既可芳香室內空氣又可驅蚊。其中還倡導人們利用蚊子的天敵蝙蝠來除蚊。

其實,人類與蚊子的鬥爭由來已久

詩人陸游在《燻蚊效宛陵先生體》中寫道:“澤國故多蚊,乘夜籲可怪。舉扇不能卻,燔艾取一快。”燒艾草燻蚊,看來也是古人常見的做法。除了蚊帳或者煙燻,宋代歐陽修在《憎蚊》詩句說“燻簷苦煙埃,燎壁疲照燭”,明顯提到了用光來吸引蟲蚊的做法,直到現在,這招依然還在使用。

掛香囊

不喜歡煙熏火燎,蚊帳和驅蚊草又不能隨身攜帶,怎麼辦?這時候你需要一個香囊!我們總見到古人隨身在腰間掛著一個小香囊,其實不僅是為了充當香水的作用,更多的是用來驅避蚊蟲。

其實,人類與蚊子的鬥爭由來已久

掛香囊是中國古人的習慣之一,許多香囊中的藥材也被認為是有驅蚊蟲功效的,比如藿香、薄荷、紫蘇、菖蒲、香茅、八角、茴香等,這相當於移動型蚊香。香囊醒腦明目,讓人倍感舒適,驅除蚊蠅之外,也成了文人雅士的時尚裝飾品。

(以上內容綜合整理自搜狐網、人民網,圖片來自網絡)

人民出版社讀書會公眾號所有文章在(www.dushuhui423.com)讀書會社交平臺同步更新,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