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人如何面對公衆號數據的起伏?

新媒体人如何面对公众号数据的起伏?

各位老鐵,大家好,我是三節課內容運營吳思。這周的週報由我來寫,給大家彙報一下三節課內容團隊過去一週的工作,也和大家聊聊天。

由於週報才寫了兩週,還是照例給大家介紹下我們為什麼要寫週報:

三節課訂閱號一直致力於互聯網產品與運營方面的內容輸出,至今已有三年了。

不過,目前三節課內容團隊的成員平均入職時間只有3個月,而且大多都是第一次從事新媒體工作。

這就使得,我們在面對每一個新媒體人都會遇到的問題,諸如流量,閱讀量,粉絲量等等指標的時候,多少還是會有一些茫然和無措。

同時,三節課一貫的傳統是,面向用戶的活動,無論是好是壞,都要儘量把我們的思考過程坦誠的向用戶展現出來。

因此就有了這份週報,在週報中,我們會分享一些運營三節課訂閱號的思考和困惑,以及這些思考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體現,是為了:

一來,是秉承我們的原則,坦誠地向大家展示我們是如何運營三節課訂閱號,進而能夠對大家提供一些幫助。

二來,也是希望把我們的一些困惑和思考展示出來,供大家拍磚,進而可以共同幫助。

我們的週報已經寫了兩週,前兩次都是由內容團隊另外一位小夥伴成翼來做,這次是我第一次來寫。之所以我來寫,是因為寫週報本身不是機械地彙報工作,而是希望團隊每一個人都能和大家進行直接的交流,和大家熟悉起來,真正建立一種情感性的聯繫,最終如果我們能做到,也非常希望給大家一種陪伴的感覺。

接下來,我會從一週工作覆盤、內容團隊變動和一(隨)些(意)思(聊)考(聊)等幾個方面來呈現內容。

一週工作覆盤

首先,還是和大家一起看看我們這周的數據表現:

新媒体人如何面对公众号数据的起伏?

本週我們一共為大家貢獻了五篇原創文章,其中3篇是既定主題的表達,1篇是連咖啡的熱點文章,還有1篇是為大家送福利的活動文。

縱向來看,本週的數據表現弱於上週和上上週,明顯的表現在這樣兩個方面:

  • 上週的文章,我們有三篇的閱讀量在1.5w以上,但本週沒有文章閱讀量超過1.5w

  • 上週最低單篇閱讀量是9796,但這周是5921

針對這個數據表現,我們也做了一些思考,就像上邊說的那樣,我們是一個新手團隊,所以任何數據上的變動,任何來自讀者或者是專業人士的反饋都是寶貴的,非常值得我們來複盤和研究。

數據波動在正常範圍內,團隊有成長

本週閱讀量最高的文章是曉玲的《這家公司靠公眾號上市,它的運營方法80%的人都能學會》(下稱米宅)。在第一週的週報上,成翼給大家介紹過我們每個人專注的方向,曉玲目前是關注新媒體這塊。這個方向她之前並沒有太多的瞭解,不太熟悉,所以也需要不斷地摸索和沉澱。

這幾周她一直在思考和嘗試如何寫好這個方向下的文章,一邊寫一邊還請教了很多圈內大佬,在經過一些掙扎和試錯之後,這周米宅的這篇在文章的結構、邏輯、流暢性和解釋力上都有了非常大的進步,呈現了很多亮點,數據和評論也都給出了非常正向的反饋。

具體來看,在文章中,曉玲寫到了米宅公眾號的專業度、敢於表達自己觀點等各種特徵,把如何實現增長的方式寫得更實,顆粒度更細,可操作性也很強。

整體來看,曉玲對新媒體這個方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種在方法論和認知層面的成熟,是比一時的閱讀量更重要的事,這也是一個內容運營的核心競爭力,把這件事做好,我們的未來也才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從1w到1.5w,內容團隊還要做什麼?

這周我們有兩篇常規的、既定主題下的文章,閱讀量都在1w左右,分別是《1億用戶,3000萬月活,內容電商小紅書是如何做到的?》(下稱小紅書)和《“閒魚”扛得住“轉轉”嗎?》(下稱閒魚),當然後邊一篇是我們轉載的文章。

從分享數量來看,小紅書一文高於閒魚一文,兩篇文章閱讀量相近,但是小紅書的分享量幾乎是閒魚的兩倍。這說明,小紅書的直接打開率較低,標題要背一些鍋。

但我們仍然認為,這兩篇文章的閱讀量落在正常範圍內,標題稍弱,內容中規中規。

所以,無論是小紅書還是閒魚,如何實現從1w出頭到1.5w閱讀量的提升,都是一個擺在眼前的問題。至於如何做到,我能想到的方向如下:

1、要在內容亮點上尋找突破。

找到產品或者運營上真正的亮點——當然這要求產品和運營本身要具備值得發掘的亮點,找到這樣的產品和運營動作,併發掘之,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舉例,要實現用戶留存,微信讀書有一個功能上的設置,你讀書的時間越長,會積累越多的書幣,這些書幣可以用來購買書,這其實就是一個其他的產品都不太具備的點。

或者同樣是社交產品,有的基於興趣,有的基於地域,如果一款產品可以基於星座或是感情經歷等方式來實現社交,那麼這個點就是亮點。

無論是做產品分析還是運營分析,能夠找到差異化的亮點,一定是提高傳播力的方式。

2、優化自己的方法論,提升解釋力。

作為一個內容運營,在寫文章的時候必然是有一套分析的方法論,這套方法論要足夠出色和優質,才能夠讓文章優於同類文章,並且給用戶提供有用的信息和認知方法。

舉個例子,回答如何運營UGC的板塊這個問題,列出運營團隊所做的工作並將其分為幾個點來說,就不如這樣一種方式:將UGC模塊的運營的目的分為幾部分,例如,如何獲取新的流量,如何實現留存,如何提高活躍度,如何召回等,然後分析在每一個目的下運營團隊的動作,這樣的呈現就可以更好得回答最初的問題。

3、在行文上要做到用戶友好,降低理解成本。

在寫文章的過程中,保證論證的流暢性,在每一個用戶可能存在著理解障礙、可能會困惑的地方,儘量做更好的澄清。

仍然是像我之前說的那樣,1w的閱讀量是一個屬於正常範圍但略低的數據,但要是將1w提升到1.5w,需要我們再不斷的修煉內功,並且在每一個細節上做的更好更成熟,再進一步提升內容的價值。

被標題耽誤的文章

本週有一篇內容頗為恢弘,材料詳實,分析紮實的文章,成翼老師的《萬字長文:創業六年,今日頭條做了什麼?》。這篇文章寫過之後,我們團隊對閱讀量的預測在1.5w左右,覺得問題不大。

推文之前,我們幾個人坐在一起想了幾個標題,例如“完整覆盤今日頭條成長史之後,我們總結了它的增長模式”、“今日頭條增長之路”等等。但後來之所以用了“萬字長文:創業六年,今日頭條做了什麼?”這樣一個標題,是考慮到,文章內容本身很長很重,因此希望標題能夠儘量直白和簡單,和內容平衡一下。

於是就發出去了。

事實證明我們錯了。這顯著並不是一個好的標題。

首先,標題不吸引人,無法引起興趣。它沒有一種衝擊力很強的感覺,或者一個能夠打動讀者心理的點;

第二,完全沒有展現出文章的亮點。這篇文章其實核心要解決的問題是今日頭條是如何實現其奇蹟式增長的。作者對頭條的成長史進行了完整覆盤,並且標記出來最核心和重要的節點,在回顧和整理之後,作者基於詳實的資料對頭條的增長模式做了總結式的分析,並且對頭條的未來做了預測。這些重點和精華,標題完全沒有展示出來;

第三,萬字長文,會不會說出來就很累。。

當然我們沒辦法再回到過去改變當時的行為,不過這是一個教訓,由於預期閱讀量和實際閱讀量差別較大,我們也會針對標題做改進,避免再犯相同的錯誤。

總結:

我們本週的數據較上週略降,但是從起伏的態勢來看,處在一個正常且健康的範圍內。我們能承受數據帶來的正反饋,也同樣能夠承受數據帶來的負反饋,並且積極從波動入手,找出我們可以優化的空間。

就像一款產品有其成長週期,一個團隊也一定有成長週期,而我們要做的是,努力辨認出我們處在哪一個階段,並且坦然接受其中的起伏和每一個階段的挑戰,努力在最核心的內容創作上持續成長和進步。

團隊變動

三節課的內容團隊有一位大一的姑娘沁瑩,她現在就讀於美國一所常青藤學校。由於學校要開學,她本週五暫時離開三節課,準備回學校了。

再給大家複習一下沁瑩來三節課全職工作這段時間,發表的文章——

大家可以仔細看看這三篇文章,是不是很難想象這些邏輯縝密、洞察深刻的文章是出自一名大一學生之手?但是是真的。。

另外當時發《硅谷產品經理與國內產品經理的3大不同》時,有好多用戶留言說,想看國內外的運營對比。有的!沁瑩老師的中外運營崗對比文章也會在近期發出,這篇文章還有黃有璨(三節課聯合創始人)的潤色和觀點表達,由兩個人共同創作完成,非常非常值得大家期待。

當然啦,沁瑩並不是離開三節課的內容團隊,她回到美國之後,還是會以兼職的方式遠程和我們一起工作,只不過發文的頻率肯定會減低,畢竟美國高校的學習強度很高。想起來,前段時間和沁瑩聊天,我有問過她在學校一週要讀多少資料,幾乎相當於我碩士期間一個月讀的了。。所以也祝沁瑩在美國學業一路進步,帶著我們一整個內容團隊強烈的求知慾,去不斷探索未知的知識和領域。

隨意聊聊

上週的工作給大家彙報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和大家聊一聊我工作這段時間的思考和感受吧:

我今年剛剛畢業,工作經驗不多。一個月之前從黃老師那接了個選題,做《知識付費和在線教育從業者生存狀況》的調查,做的時候就比較痛苦,要設計問卷,要去BD其他的媒體尋求合作,要統一各家媒體的排期,很多瑣碎的事,我自己工作節奏很亂,抓不住重點。我想著把每一個環節做到最好,但不知道該怎麼做也怕做不好,所以也很糾結很痛苦。

那個時候三節課還沒有搬家,我還坐在黃老師對面。由於真的比較糾結,我就莫名問了黃老師一個問題,我說,我們要做這個問卷和調查最終的目的是什麼呢?

黃老師說(大意,具體記不清了):

既然決定要去做,就要讓最後的調查結果真的讓行業的從業者覺得受益,要讓他們能夠切實得到一些信息和指導,要對他們有價值,不然我們做這個就沒有意義。

聽到這個之後,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整個人方向都清晰了很多。找到了這個最核心的目標之後,似乎一切工作都可以圍繞著這個核心的目標展開,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不重要,輕重緩急似乎都復歸到了他們應該在的位置上。

當然啦,後邊這個調查結果的閱讀量也一般,但是這個“要真正讓從業者從中得到有益的東西”成為指導我工作的一個原則,幫助我不斷的進化我的工作和方法論,也讓我在追熱點的時候,能夠時刻抓住要寫什麼。

所以我寫文章的時候,偶爾就會寫,如果你也想做XXXX,就可以這樣這樣做等,其實就是源於這樣一個工作原則。

說起來,我是一個很矯情的人,我的一部分心力會消耗在“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上,因為我對商業社會的價值是持有一定懷疑的,是一個出世意願很強的人。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工作原則的設定,其實幫助我能夠踏實做事,並且釋放我對“寫好一篇文章”這件事的熱情,體會到一種意義感。

同時,能夠深度思考和踏實寫作,也幫助我更好的理解我自己,理解我的日常生活、社會關係甚至是商業社會本身,也看到了更多的風景,這是這份工作對我的饋贈。

掏心掏肺地和大家聊了我在三節課工作最大的收穫,也想聽大家說說,你在工作中有沒有哪一句話或者是哪一個點觸動過你,激勵著你工作,甚至指導著你的前進呢?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和我們討論~

明天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