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殿與碧筒飲

清凉殿与碧筒饮

最炎熱的七八月份就要來了!吹著空調吃著冰淇淋,又要閒操心古人怎麼過夏天了,今天來見識一下古人避暑的高端裝備吧!

清凉殿与碧筒饮

龍皮簾

唐大中年間,宣宗召翰林學士韋澳、孫宏進宮,二人剛落座,頓覺寒氣逼人。原來宣宗使人懸掛“龍皮”於亭柱之間以阻隔亭外熱浪,龍皮的透氣性還能使室內空氣清爽。有人推測,龍皮很可能是蟒蛇皮。

清凉殿与碧筒饮

冰鑑

冰鑑此前浦口文藝介紹過哦,是由一個方鑑和一件方尊缶組成的套器,方尊缶置於方鑑內。冰鑑是古人用來冰酒的,尊缶內裝酒,鑑、缶壁之間的空間放置冰塊,就可以喝到冰爽的酒了。

清凉殿与碧筒饮

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還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此部門的編制不小,共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運至名叫“凌陰”的冰窖中儲存。

清涼殿與水亭

盛唐已經出現了類似於空調房的宮殿。唐玄宗的寶座後不但有水力帶動的風扇,扇葉吹涼水產生冷氣,而且還把水引到天花板上再灑下來,整個宮殿如同水簾洞一般。

詩人劉禹錫在《劉駙馬水亭避暑》一詩中描述的水亭,也是利用機械將冷水輸送到亭頂的水罐中貯存,然後讓水從房簷四周流下,形成人造雨簾,從而起到避暑降溫的效果。

清凉殿与碧筒饮

宋朝的涼殿中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還在周邊擺放各種花卉,冷香滿園。

清凉殿与碧筒饮

再來說說吃的,比冰淇淋差不到哪去!

酥密水

這是五代時楊凝式送給僧人法席的消夏飲品,至於是個啥玩意,已經不可考,不過這個名字還是叫人嚮往的很。漢代有“蜜水”,是一種在水裡摻入蜂蜜的飲料,堪稱當時的高檔飲料。由此推測,也許酥密水就是加了冰沙的蜜水?

清凉殿与碧筒饮

酥山

一種用牛奶、奶油製成的看起來像刨冰的美食。比起刨冰這個名字,"酥山"寫盡了口感與形態。很多學者認為酥山就是冰淇淋的早期形態。說不定,冰淇淋還是唐朝時候傳到國外的呢!

清凉殿与碧筒饮

章懷太子墓中手捧“酥山”的仕女

飲子

到了隋唐,出現了用果品或草藥熬製而成的保健飲料,時人把這種飲料稱為“飲子”,解渴的同時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難道這就是王老吉的前身?)。當時長安街頭“飲子店”很多,生意非常興隆。

清凉殿与碧筒饮

碧筒飲

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大明湖的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後用簪子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荷莖相通,人們從荷莖的末端吸酒喝。這就是被唐宋文士傳為美談的“碧筒飲”。

清凉殿与碧筒饮

再來欣賞幾篇被熱出來的傳世書法作品吧!

清凉殿与碧筒饮

王羲之《今日甚熱貼》

《今日熱甚帖》是王羲之寫給朋友的信,全文為:“今日熱甚,足下將各勿勿,吾至乏,惙力不具,王羲之白。

大意是:天太熱,咱們各忙各的,你就別來了,我也渾身沒勁,就不接待你啦。

清凉殿与碧筒饮

楊凝式《夏熱帖》

《夏熱帖》是楊凝式寫的一封信札,內容大致是,因天氣炎熱,送給僧人消夏飲料“酥密水”表示問候。

這是楊凝式唯一的傳世草書作品,書法兼取唐顏真卿、柳公權筆法,與他的楷書、行書作品相比較,體勢雄奇險崛,運筆爽利挺拔,為楊凝式書法代表作品作之一,曾刻入《三希堂法帖》。

清凉殿与碧筒饮

蔡襄《暑熱帖》

《暑熱帖》為蔡襄的行書手札。從內容可以看出,蔡襄頗通情理,“暑熱,不及通謁”,不去人家拜望,省得招人煩。

此貼端莊的楷書中夾雜以行書筆法,法度嚴謹,渾厚端莊,淳淡婉美。

清凉殿与碧筒饮

米芾《逃暑帖》

此帖疑為米芾致章惇書札,共有8個字剝去不能辨識,但尚能辨其文意,大概指米芾因暑熱而逃暑于山,幸茲安適。

為躲避酷暑,他盡情享用“南山之陰”,著一“逃”字則境界全出矣。作為一個自由時間頗多的公務人員,別說現在,就在當時,也叫其他忙成狗的同僚們羨慕嫉妒恨吶!

部分圖片與內容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