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茶不可怕,可怕的是還只挑貴的買

“用六百年前萬貴妃的杯子,在兩百年前的桌子上,喝了一百年前的普洱茶……”

一位做紅木傢俱的朋友,身邊都是些財大氣粗的主兒。這其中也不乏喜歡喝茶的,真正懂茶的卻不多。

朋友的傢俱生意做大了,也順帶做起了普洱茶。自己花功夫上山收料、壓餅,希望能在現有的圈子裡發掘客戶,增加一些額外收入。

茶做出來,價格也定的實惠,才發現這些土豪們根本不買賬——有的看名頭買茶,非知名品牌不出手;有的看價格買茶,專撿貴的買,而且是整件整件的買。

一貫擅長做生意的朋友說起這些,語氣中充滿了醋意。

“只買貴的”,這種情況並不稀奇。對於具備消費能力的茶客來說,往往習慣於從品牌、價格層面衡量茶品是否值得入手。通常會想當然地認為,品牌名氣大,意味著可信度高。價格昂貴,意味著品質優良。既然不懂茶,只挑貴的買,總不會差到哪裡去吧?

不懂茶不可怕,可怕的是還只挑貴的買

恰恰有不少普洱茶廠商,就是抓住了這部分人群的消費心理,努力往“高端”、“奢侈”、“稀缺”上靠。動輒“皇家貢茶”、“茶王樹”、“單株拼配”,噱頭越高大上,價格定的越高,越容易引起“高端人士”的矚目,交易也越容易達成。

但實際情況是,價格不菲的“奢侈”普洱茶,所謂的奢侈屬性僅僅停留在包裝紙層面。同一個山頭的產出,去掉了包裝紙,又有幾人能喝得出差別?即使一些產量有限的名山頭,所謂的“奢侈”品牌定價也沒理由高出市場均價太多。何況還有無數充斥其間的小樹茶、臺地茶,只要加上了“皇家貢茶”的外包裝,就敢於堂而皇之賣高價。

話說“皇家貢茶”什麼鬼?大清都亡了一百多年了,有些人的辮子還在。為這樣的紙上“奢侈”額外耗費銀兩,毫無疑問是貢獻智商稅了。

不懂茶不可怕,可怕的是還只挑貴的買。茶不好喝不可怕,可怕的是還把這種滋味想象成“奢侈”茶應有的風格。

對於這類以“奢侈”為導向的群體,其實喝的並不是茶,而是自己的想象力。為想象買單,出手往往毫不猶豫。

不懂茶不可怕,可怕的是還只挑貴的買

這就不難理解,一些主攻“高端”市場的廠商為何熱衷於造夢。“茶王樹”炒作、“皇家茶園”鼓吹、“古董茶”拍賣、明星代言,無不是在造夢。製造“高端”的幻覺,比製茶本身更重要。由此產生的“暈輪效應”,意味著遠遠超出市場行情的溢價。買賣雙方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彼此正中下懷。至於茶到底好不好喝,來源正不正,沒人去較那個真。遑論喝茶的自己也搞不懂。

喝茶的面子重於一切。

正在寫這段文字的時候,一旁的手機微博界面忽然跳出來一段話:“用六百年前萬貴妃的杯子,在兩百年前的桌子上,喝了一百年前的普洱茶……”

好一場百年大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