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無果?做到真正的溝通才會事半功倍!

沟通无果?做到真正的沟通才会事半功倍!

沟通无果?做到真正的沟通才会事半功倍!

當我們認為孩子會喜歡時,他卻說“不喜歡”。

當詢問孩子為什麼時,他(她)只說“不要”、“不喜歡”、“不樂意”,甚至是無言沉默。

現在正當暑假,平時在校的孩子們突然長時間在家,家長有時候會發現自己和孩子根本無法溝通,孩子的“叛逆”情況也變得嚴重起來。究其根本,還是親子溝通的問題,因為家長與孩子之間溝通的橋樑尚未搭起、心與心之間通行的方法也不合適。

首先——

我們家長需要反思

您是否認為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是重要的?您是真的想與孩子有良好的溝通嗎?您是真的想幫助他還是隻是想控制他?您的態度、您的信任,將決定您會用什麼行為來對待孩子,也將決定您與孩子的關係是否和諧。

家長與孩子真正良好的溝通,應該是孩子既有溝通的意願,又有自己思想上的獨立。

建議家長這麼做

傾聽、確認、反應、引導

當孩子帶有情緒的說話時,父母要做到“傾聽、確認、反應、引導”,而非批評指責。

傾聽:“發生了什麼事?”先放下自己主觀的猜測和看法,站在孩子的位置上認真地傾聽孩子述說經過。

確認:“你是說小朋友把你的玩具拿走了?你就把他的鉛筆盒摔到了地上,是嗎?”

反應:“我能想象得到,你不能玩自己的玩具了,所以不高興。”“我能理解……”這樣的話語給孩子的信號是你相信孩子講的是事實,你理解他的情緒。但是,這並不代表你同意他的做法。

引導:“我們來看看,除了摔文具盒,還有別的辦法嗎?” 給孩子幾秒的時間等他回答。酌情給出提示“是馬上要回來,還是讓他玩5分鐘,或是與他交換玩他的玩具?”多給孩子幾個選擇,發掘他的想象空間,就是教給孩子處理此類事件的方法。

給孩子選擇權

下面例子中A和B的區別和效果,你會用哪一種呢?

孩子不上床睡覺的時候,媽媽說:

A:“該上床睡覺了,別磨蹭。”

結果:孩子不情願,或者乾脆充耳不聞。

B:“你現在上床睡覺?還是看10分鐘書再上床?”

結果:孩子可能會選擇其中之一。

房間髒亂的時候,媽媽說:

A:“你的房間太亂了。你不收拾,我們就不出去玩了。”

結果:若孩子習慣了“你不……我就不……”的負性語言模式,不僅不利於積極情緒養成,孩子也會學會這種句式,與父母討價還價。

B:“你是想現在整理,飯後再出去玩,還是現在不整理,飯後不出去玩呢?”

結果:孩子可能選擇現在整理,飯後出去玩。(如果選擇不整理,家長可以進一步督促,如“你想什麼時間整理呢?”

把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再承諾什麼時候整理。)

向孩子傳遞積極、正面情緒小標題

在談話中避免出現:

1、今天你在幼兒園裡吃了什麼?

2、你今天學了哪些知識?

3、有人會欺負你嗎?

4、今天老師佈置了什麼作業?

可以多問問以下問題:

1、你今天高興嗎?

2、今天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嗎?

3、你今天有什麼作品嗎?

4、今天與大家玩得開心嗎?

少問封閉式問題,多些開放式問題,問些能讓孩子開心的問題,讓孩子多說,杜絕孩子聽您講的常態。

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家長很容易被自家孩子帶動情緒,反過來亦然,孩子也很容易被家長影響。如果您在情緒很不穩定的時候找孩子談話,很容易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在回應時情緒也不會太好,很可能會更加激怒父母,造成不必要的溝通中斷和情感矛盾。

最好一次只說一件事

尤其對於6歲以前的孩子而言,一次接收並記住一個以上的指導信息是有困難的。換句話說,一次給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指導信息,只會主觀超越孩子有限的記憶範圍,影響孩子的理解能力。

避免恐嚇孩子

許多父母發現溝通無效,會說出類似下面的話:“再這樣我就把你一個人留在這裡”、“再不聽話就不要你啦”等話,其實這樣的方式並不能真正、有效地制止兒童正在進行的不當行為,相反,會使兒童因為感到恐懼和害怕,或者產生逆反心理。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建立權威,給予幫助,切忌獨裁。可能我們家長不是最出色的成功人士,但畢竟年長於孩子,閱歷和您的人生經歷都將是最寶貴的財富儲備。孩子在經歷時,就會發現父母的所說所言都是有用的,這時候您的權威感和榜樣基礎已有雛形。

權威能讓人信任。當然,孩子本身會對父母有依賴感,但多了一份權威時,他才會找您傾訴、並積極向您尋求幫助。這樣家長也有了更多的機會可以來了解他、開導他、幫助他調節不良情緒。

還有就是老生常談,建立共同話題,尋找孩子與您的共同興趣。這些做起來都不容易,可是不怕做得晚,就怕自己懶。孩子的教育對家長來說,是任重而道遠,只有溝通這個基礎打好,以後才不會讓您的孩子在人生這條路上走得磕磕絆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