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又黎買餸啊!」不僅是市場,它們還承載了佛山街坊的集體回憶

“今日又黎买餸啊!”不仅是市场,它们还承载了佛山街坊的集体回忆

上週,隨著爆破聲,普君市場正式成為了歷史。人們再次陷入了“市井文化”的集體回憶中……

“今日又黎买餸啊!”不仅是市场,它们还承载了佛山街坊的集体回忆

說起市場,你的印象是什麼?

“唔該藉藉”

人來人往的熱鬧?

“三塊二一斤”“三塊得啦”

討價還價的你來我往?

“三塊三塊,全市最平!”

每個檔口之間“沒有硝煙的戰場”?

……

是市場,更是生活。市場不僅是日常買菜的地方,更是記錄城市變化,承載片區鄰里關係的一個紐帶。

今天,就和你來聊聊關於市場的“那些事”。

“今日又黎买餸啊!”不仅是市场,它们还承载了佛山街坊的集体回忆

說到市場,肯定繞不過“墟”。比如說起普君市場,更多人還是習慣稱之為“普君墟”,那麼——

“墟”是什麼?

“北有趕集,南有趁墟。”墟(亦作“圩”),是廣東對民間市集的通稱。

《宋會要輯稿》食貨志記載:“嶺南村墟聚落,間日會集裨販,謂之虛市。”墟市,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是人們唯一可以買賣的地方。當時除了自行種植和生產的,所有吃的用的,都只能等墟日在墟市上購買、交換。墟市,其實就是農民自發形成的商品交易場所。

“今日又黎买餸啊!”不仅是市场,它们还承载了佛山街坊的集体回忆

熱鬧的墟市

小鏈接:佛山的“三墟六市”

佛山成為商業市鎮,始於北宋,發展到明代,形成了“三墟六市”。三市:普君墟、大墟、盤古墟;六市:早市、朝市、晚市、三院市、公正市、官廳市。由此可知,普君墟已經有超過四百年的歷史了!

“今日又黎买餸啊!”不仅是市场,它们还承载了佛山街坊的集体回忆

建國後,隨著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變快,1954年,政府正式設“普君市場”;1955年,設“南堤市場”;1958年,設“蓮花市場”;1980年,政府撥款新建華安、石灣、山紫市場……自此,市場,真正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你每天去買菜的地方,你瞭解嗎?

普君市場

普君市場位於今禪城區普君西路、南路一帶。南宋時已設墟,因位於塔坡崗舊地,原名塔坡墟。明洪武廿四年(1391年),塔坡寺毀,於原址附近建東嶽廟,所禮祀東嶽大帝又號普君神,遂改今名。建國後,1954年修建,佔地面積960平方米,有擺賣攤檔250個。上市商品有塘魚、蔬菜、肉食禽蛋、幹雜貨等,1986年成交額550萬元。

“今日又黎买餸啊!”不仅是市场,它们还承载了佛山街坊的集体回忆

1992年9月1日佛山市普君西路

(佛山市規劃城建檔案館提供)

蓮花市場

蓮花市場在今禪城區蓮花路(舊名蓮花地)。明代始稱表崗墟,以坪建於小土阜處得名,曾稱大墟,為明、清兩代佛山三墟之一。建國後,於1958年,改建為單層磚木結構市場。1984年,市工商局投資112萬元全面改建成三層永久性市場,面積達4600平方米,可安排攤檔1000個。

進場交易的有國營、集體、個體戶和外地販運專業戶,經營產品有農副產品、副食品、日用工業小商品。每天參加交易人數近3萬人。1986年成交額1026萬元,是佛山較大的集市之一。

“今日又黎买餸啊!”不仅是市场,它们还承载了佛山街坊的集体回忆

蓮花市場

南堤市場

南堤市場位於今禪城區汾江河畔的南堤路,1955年建成,佔地面積1400 平方米,是市區較大的集市之一,每天交易人數達2萬多人。經營的品種主要有水產品、豬牛肉、蛋品、蔬萊、幹雜貨等。1986年成交額達850萬元。1989年,城區工商局投資70萬元改建兩層永久性市場建成。

“今日又黎买餸啊!”不仅是市场,它们还承载了佛山街坊的集体回忆

南堤市場

山紫市場

山紫市場是佛山市區較大的樓層式、綜合性、開放型的集貿市場,位於禪城區衛國西路4號。於1988年2月建成投入使用,室內使用面積7800平方米,其中首層經蔬菜、水產、肉類;二樓經營成衣百貨、五金電器、皮革製品;三樓經營各式傢俱。市場交易活躍,每天進場人流量達3萬人次,日成交額約14萬元。

市場內魚鮮一條街的品種豐富齊全。出售的活魚除福壽魚、鯽魚和鯧魚等常見品種外,還有盲曹魚、山坑鯇和石斑魚等,甚至還有蠍子等出售。

關於市場,不同的時代也有不同的記憶。

在五六十年代,市場的記憶,是一個月一磚的“面豉豬肉”。

在普君墟生活了60多年的芳姨告訴小編,在物資緊缺的年代,她每個月都會去買一分錢的面豉,再到豬肉檔排隊買五分錢肉,回到家將豬肉用面豉做了,放到罐子裡,每隔幾頓飯就挖一小塊來吃。

在七八十年代,市場的記憶,是米鋪裡的掃帚。

芳姨回憶,彼時的小孩,還要肩負起買米的重任。拿著糧簿,拿著米袋,就去買米了。那時候米鋪賣的還是散裝的米,米鋪的人把米箱開關打開,人需要拎著米袋去裝米,於是時常會看到有人因為手臂力氣不夠,米袋掉在地上導致米撒出來的情景。所以,米鋪都會備好掃米的掃帚,專門給人“掃米”。

現在,市場的記憶,是貨比三家的“知慳識儉”。

哪個市場的雞蛋好,去哪個市場買魚最划算,聊到這個,芳姨如數家珍:

“普君市場,蔬菜最便宜了,東西品種又多,就是質量相對來說沒有其他市場的那麼好……”

“南堤市場,雞蛋便宜,週轉快,每一次要買雞蛋,我就會去南堤市場……”

“蓮花市場買魚便宜,家裡要吃魚,我就會專門去買魚腩魚骨……”

“山紫市場就最多海鮮了,不過買菜就好貴咯……”

“華安市場,水果種類就最多了,但是買蔬菜也貴……”

關於“市場”的印象,她說:“以前的市場,都是攤攤檔檔堆在一起,拿著一杆秤,擔著擔子,人往地下一坐,就開始賣菜了。現在的市場,正正規規的一個一個檔口,變得規範了。”

“今日又黎买餸啊!”不仅是市场,它们还承载了佛山街坊的集体回忆

互聯網+菜市場,市民刷卡買菜

向前看,城市的建設越來越好,科技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多的“智慧菜市場”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刷卡支付、手機買單,農副產品溯源系統和檢驗結果有蹤可查……智慧菜市場,正是老城區菜市場“華麗的轉身”。

無論是現存的市場,還是已拆的市場,他們都會以更好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乾淨整潔,光明敞亮,一如記憶中的模樣……

文:佛山新聞網 唐泳茵

圖:佛山市規劃城建檔案館、佛山新聞網、視覺佛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