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遊融合瓶頸與破解方法

國家組建文化和旅遊部吹響了文旅融合的號角,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此舉是國內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的重要節點。隨著網友一句“詩與遠方終於走到一起”迎來了文旅融合的 “新旅遊”時代。新政之下,文旅融合項目也掀起了熱潮,在熱潮之中文旅融合還需保持穩定。

文化和旅遊融合瓶頸與破解方法

據原國家旅遊局統計,2017年全年我國旅遊直接投資超過1.5萬億元,同比增長16%。其中全國已有144支旅遊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超過8000億元。在萬億投資中,民間資本投資佔比以超過60%。恆大、萬達、華僑城、中青旅等為代表的巨型企業,華強方特、長隆、華誼兄弟等為代表的中小企業紛紛入局,群雄逐鹿的格局已經形成。文旅融合值得思考的五大問題

一、文化與旅遊的跨界投資文旅融合帶來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跨界投資,近年資本推動迅速發展的文化項目和旅遊項目都不少,但是取得巨大成功的文旅融合項目就顯得鳳毛麟角。原單獨投資文化或旅遊的資本方都要經歷跨行業投資的考驗。二、過於求利益急於求成群雄混戰的局面,快速贏利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文旅融合項目的回報恰恰是需要很長時間來培養的。文化是精神內涵,旅遊是實踐體驗,文旅融合更要求從內到外構建項目。急於求成就容易被導致項目失敗。三、穩定性差投資難以持續文旅融合項目是需要長期培育、逐步成長,這就需要資本能夠持續而穩定的供給。旅遊業是週期長的行業,文化業是風險高的行業,文旅融合項目投資中很多投資方沒有提前認清這兩點,導致中途退場無人接盤的尷尬局面。

四、投資缺乏核心超級IP隨著中國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家對於精神生活的需求和消費已成習慣。文旅融合項目對IP塑造要求更高,沒有核心的IP的文旅項目很容易成為曇花一現的煙花。 五、投資文旅目的不單純據統計,傳統地產中的前100強中的70強都已經進入到文旅產業,文旅融合項目被很多人視為“後地產時代”的新戰場。資本的最大價值是幫助有潛力的項目迅速成長或者更快更多的贏利。但是在投資過程中,有資方以旅遊的名義來實現徵地或其它目的,這就導致了文旅融合項目發展不健康。文旅融合的五大破局方法

一、文旅融合要做好頂層設計要把文旅融合項目可以被視作一個新領域的投資,需要對項目重新定位。跳出原有文化項目和旅遊項目的常規思維,戰略上必須先做好頂層設計。二、投資方要讀懂文化和旅遊業文化是內容,旅遊是場景。文旅融合的是文化和旅遊兩個領域產生的化學反應,這就需要資本圈的投資方團隊也要在自身下功夫,投資方團隊在懂得文化和旅遊的同時,更能懂得文旅融合。

三、多方協同合作長期發展文旅融合項目需要長期的培育,這就要求資本方的投資能夠持續。這樣的環境下,多方資本協同發展是有效之路,運用好PPP模式通過不同類型的資本聯動效應,為文旅融合項目提供堅實的基礎。 四、文旅牢記IP為王任何項目成功融資的核心價值都在於項目的IP價值,文旅融合項目也不例外。隨著文化遺產旅遊市場飽和,文旅項目也正在進行一輪的IP爭奪戰,特色小鎮、主題公園等形式都已成為各方發力的戰場。初創型景區景點請專業的規劃、策劃團隊是不可缺的,這樣能少走很多彎路。 五、文旅投資要做到專注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行業,旅遊和地產、交通、農業、商業等有緊密的聯繫。文旅融合項目的核心依舊是旅遊,遊客因旅遊行為所產生的經濟是最主要的贏利。資本方投資要慎重,牢記旅遊不只是搞土地,除此之外還要專注發覺其中的文化。

政策利好的黃金時代如今,政策利好也對文旅融合產生了推動力。“515戰略”、“旅遊+”戰略、全域旅遊戰略使旅遊政策紅利不斷釋放,加上旅遊供給側改革的推進,社會資本被更積極地鼓勵進入文旅領域,這是對旅遊業和資本圈都好的舉措。資本圈在文旅融合項目上的投資只要做到“穩準狠”,文旅融合項目中必將迎來屬於我們的超級IP。能夠及時順應市場變化提升團隊能力,準確把握與各方資源的合理的融合協作是破局之重。正如諺語所說,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文旅產業的發展還需要文化圈、旅遊圈業內人士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文化和旅遊融合瓶頸與破解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