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相信夢想總能實現?

該不該相信夢想總能實現?

情景難題

還記得最開始說的嗎,當和被我們認為是同一層面的人作對比時,身份的焦慮就產生了。

小學的時候,大家都還沒發育,開心地做一群小矮人。

該不該相信夢想總能實現?

一個假期不見,小明突然竄了個頭,成為一個大高個,我們覺得他不夠意思。

該不該相信夢想總能實現?

比我們大一屆的人自然高更多,但我是不會嫉妒的。是的,我就不爽,憑什麼小明長高了!

幸好我後續發力,最終和小明齊高。這個真人真事一直激勵著我要勇敢相信,只要敢想就能成。

21世紀,誰都能平等地去追夢

。於是一進入社會,我就定下目標:啊,XXX,總有一天我會成為你,超越你!

最後,我要感謝這個民主的社會,給了我期望泡湯的機會。

書中的答案

現實不如意,書中早看破:生活進步了,但人的痛苦加大了。那是因為,一起進步的還有一種全新的理想——每個人都深信人生而平等,都有足夠的實力去實現自己的任何理想

此前的主導觀念卻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才是正常的,隨遇而安,知足常樂才是明智

這種情況下,每個人僅瞭解自己的身份,從沒想過有可能改變自己的身份。

所以,不會有和上級平起平坐的期望,對自己的艱苦境遇,既

無敵對反感,也無墮落蒙羞。(多好的狀態啊)

開始強調平等以後呢?雄心勃勃的人會自命不凡,覺得可以從事更重要的職業。而在平等的現世中,人與人差異少了,正因為如此,哪怕細微的差距也變得明顯起來

因此,平等了,人卻越發煩愁了;安逸了,卻還是詛咒生活。

哈佛心理學教授詹姆斯承認,自己一定會妒忌那些,在心理學方面比自己更有研究的人,並感到羞愧。因為這是他戰鬥的領域。

有對比就有傷害,他給出一個降低傷害的公式:

該不該相信夢想總能實現?

提升自尊很容易了:一是努力獲得更多成就;二是降低自己的期望。

第二個的好處是,能夠讓人如釋重負:謝天謝地,超越XXX這個不切實際的念頭終於見鬼去啦!

然而普遍做法是努力獲得更多成就,這歸功於盛行的平等觀念和勵志故事。

當你處在攀登幸福山崖裡最陡峭的一段上坡,總是有人在說:“衝啊,越過去就是廣闊天地啦!”(啊,我的高考!)

該不該相信夢想總能實現?

但是,不會有人告訴你,一旦到達頂點,又會被喚回谷底,重新處於焦慮和慾望中

該不該相信夢想總能實現?

生活是個圈,一種焦慮會代替另一種焦慮,一種慾望會代替另一種慾望。

但並不是,不要去努力克服焦慮或滿足慾望,而是在追求的過程中明白一點:我們任何一個目標所提供的一勞永逸的保證,按照目標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實現的。

(如上面的攀登現象)

明白這點並不能完全消除身份導致的憂慮,也不能防止問題的發生。但是可以大幅度降低受害的感覺、被動的感覺和困惑的感覺

於是,我決定:一重新審視自己的願望是否過分遠大,二為了自尊著想,重新調整自己的目標,三打好預防針,目標達成後我不會就此走上人生巔峰,而是,手握“+1”的經驗值,繼續在打怪的路上馳騁。

我把不切實際的夢暫時封存,或許有一天,發現夢已經圓了呢

——未完待續——

From 思酷內容部

思酷:專注於一體化移動學習 官網

http://www.scho.com/index.ph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