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吻戲發展史:奉獻中國銀幕第一吻並不是張瑜和郭凱敏,而是她

說到吻戲,幾乎是現今的愛情影視劇中必不可少的戲碼,在中國影視史上,為中國大銀幕獻上第一吻的女演員大部分人都認為是《廬山戀》的張瑜,而其實並不是她,而是《生活的顫音》中的冷眉。

《生活的顫音》是由滕文驥吳天明導演,史鍾麒冷眉項塋鄭大年等主演的一部中國大陸劇情片之一。上映於1979年。

而《廬山戀》上映於1980年,整整晚了一年,但因為《廬山戀》比《生活的顫音》更廣為人知,故大部分人以為中國銀幕第一吻是張瑜,其實真正奉獻銀幕第一吻的女演員是冷眉。

中國吻戲發展史:奉獻中國銀幕第一吻並不是張瑜和郭凱敏,而是她

中國吻戲發展史:奉獻中國銀幕第一吻並不是張瑜和郭凱敏,而是她

第一眼看上去,有潘虹的即視感,實則她與潘虹的氣質不大相同,她較高冷的潘虹柔和了許多,也溫婉了許多,她也不似潘虹那樣貴氣逼人高不可攀,她似乎更熱情一些。

在那個化妝術並不高明的年代,演員也都只是略施粉黛,最多畫個眉毛塗個口紅,有的人不化還好,化了很多時候還不如不化好看。我們可以從下面的第一張圖中看出,冷眉還不如不化妝好看,化了倒顯得俗氣了。

中國吻戲發展史:奉獻中國銀幕第一吻並不是張瑜和郭凱敏,而是她

中國吻戲發展史:奉獻中國銀幕第一吻並不是張瑜和郭凱敏,而是她

中國吻戲發展史:奉獻中國銀幕第一吻並不是張瑜和郭凱敏,而是她

中國吻戲發展史:奉獻中國銀幕第一吻並不是張瑜和郭凱敏,而是她

中國吻戲發展史:奉獻中國銀幕第一吻並不是張瑜和郭凱敏,而是她

吻戲在中國的影視發展史上,從寫意到借位,再到真刀真實的實幹,期間經歷了文化思潮的大變革,以前的吻戲採用的方式多以借物喻情的方式,男女主角需要表達吻戲的情節時往往鏡頭一搖搖到家裡的某個象徵愛情的擺設上,或者搖到窗外水中互相戲水的鴛鴦、荷花上交歡的蜻蜓等等,還有一種方式是真接虛化或者把鏡頭向上搖,搖到月亮和花朵上面,象徵花好月圓愛情美滿。

到後來隨著思想解放,人們的精神需求越發開放,市場有需求,影視工作者也想表達的更徹底一些以滿足觀眾的需要,於是,真刀真槍的吻戲逐漸大行其道。

而在這條路上,開疆拓土的演員們,當時承受的壓力不是現在的演員能夠想象的。

《廬山戀》中蜻蜓點水的臉頰一吻,在現在看來簡直是小菜一蝶,但在80年代初的禁錮思想的時代背景下,卻有著破天荒的意義,張瑜這一吻徹底拉開中國兩性解放的帷幕,將男女之間的情慾徹底解放了出來。

中國吻戲發展史:奉獻中國銀幕第一吻並不是張瑜和郭凱敏,而是她

中國吻戲發展史:奉獻中國銀幕第一吻並不是張瑜和郭凱敏,而是她

那時的演員淳樸自然,那種美是非常乾淨清爽的,也非常的舒服。

中國吻戲發展史:奉獻中國銀幕第一吻並不是張瑜和郭凱敏,而是她

中國吻戲發展史:奉獻中國銀幕第一吻並不是張瑜和郭凱敏,而是她

中國吻戲發展史:奉獻中國銀幕第一吻並不是張瑜和郭凱敏,而是她

中國吻戲發展史:奉獻中國銀幕第一吻並不是張瑜和郭凱敏,而是她

張瑜和郭凱敏看起來青春勃發,話說兩個人的皮膚有一種吹彈可破的感覺,唇紅齒白,可能他們沒有現在的帥哥靚女光彩奪目,但他們看起來特別的真實和舒服。

中國吻戲發展史:奉獻中國銀幕第一吻並不是張瑜和郭凱敏,而是她

中國吻戲發展史:奉獻中國銀幕第一吻並不是張瑜和郭凱敏,而是她

中國吻戲發展史:奉獻中國銀幕第一吻並不是張瑜和郭凱敏,而是她

現在的吻戲拍到能拍出醜聞來,貼保鮮膜的、有伸舌頭的,亂七八糟一大堆 ,其實愛情劇有沒有吻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拍出意境來。

《上海灘》沒有吻戲,只是一個淺淺的擁抱,一次深情的對視就足以表達兩情相悅的劇情了,如果真的需要吻戲的話,點到即止就可以了,何必將讓演員為了拍個戲影響到現實生活呢?畢竟,過度的肢體接觸很容易產生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