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味宣紙

妙味宣纸

皖南山水間,景色迷離中,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那泓水邊,我結識了宣紙。我試圖捕捉宣紙的身影,尋覓她的蹤跡,素描她的容顏,理清“她和他”的關係,把故事還原到那過往的歷史時空。

宣紙因其“質地綿韌、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淨、搓折無損、不蛀不腐、潤墨性強、韻感萬變”的獨特稟賦,成為古往今來中國書畫家們的最愛,這是不爭的事實。

你看,鋪開宣紙,勾勒、上墨、補筆;點色、墨破色或者色破墨、潑墨;焦墨宿墨理層次,鋪水亮墨提精神……

再打量宣紙本身,從她出生、成長,每一個節點都顯現濃淡相宜的典雅,綿柔的韌,清越的秀,成熟的韻,內斂的慧,持守的醇!

千年紙壽,萬變墨韻。能入泰斗大師的法眼,能啟風流文豪的金口,宣紙的奇妙可見一斑。要說宣紙的妙味,首先在破蛹成蝶的過程。

顯然是沾了黃山、九華山的秀氣,得了巢湖、太平湖的靈氣,涇縣宣紙一出生就不同凡響。雖然誕生在遙遠唐代,成長於偏僻涇縣,經歷了上千年歲月,但對於獨佔天時地利、絕活秘笈的宣紙來說,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衰。

地理地質、緯度溼度的恰到好處,使涇縣烏溪當地的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纖維柔韌綿密,質地純正,遠遠優於他地。這恰恰是宣紙必需的、獨特的製漿材料。而當地的兩股山泉——一股偏鹼、一股偏酸,為宣紙製漿時需要偏鹼、撈紙時依賴弱酸的用水要求提供了恰到好處的保障。移作他地,無此水源,換在他鄉,無此便當。事情就這麼奇妙!

那天,在烏溪秋染多彩的山中,幾座白雪皚皚的山嶺突然撞入眼簾,猶如鑽石鑲嵌於翡翠斑斕之中,異常亮麗。行至近前才弄明白,這是宣紙的燎皮、燎草攤曬基地之一。

從原料開始,選、撿、蒸、煮、漚、浸、扯、曬,清除青檀樹皮、沙田稻草的無用雜質,存留纖維精華,在這樣的攤曬基地至少一年的不停翻覆,風吹日曬,雨淋雪凍,自然漂白,再經過蒸煮、碓搗、切碎、踩洗、過濾、打漿,然後再經攪拌、加藥的調漿,經過工人用簾床、紙簾節奏適度的撈濾,悉心呵護的烤曬,剪裁果決的修邊,縝密細緻的封包,便成了成品宣紙。

妙味宣纸

成品宣紙看似單調,其實精彩紛呈。按加工方法分為原紙和加工紙;按紙張洇墨程度分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按原料配比分為棉料、淨皮、特種淨皮;規格按大小有四尺、五尺、六尺、尺八屏、七尺金榜、八尺匹、丈二、丈六、二丈、三丈三;按絲路有單絲路、雙絲路、羅紋、龜紋等。對生宣進行特種技術再加工,便成了蠟宣、礬宣、色宣、色礬宣等多樣熟宣。若書法、寫意宜用生宣,工筆作畫宜用熟宣……

破蛹成蝶的整個工藝非常耐讀耐看,妙趣橫生。全程古法,不事添加;完全手工,不借機械。這應該就是宣紙工人工匠精神的傳承、宣紙業者百年老店的傳統延續吧。在宣紙工坊,我看到,師傅們撈紙的步幅,抬腿投足,進退有據,難少半跬;曬紙的姿勢,舒展灑脫,錯落有致,不多一刷。匠人之於宣紙,猶如德人制車、瑞人造表、仁懷釀酒、宜興燒陶,循規蹈矩,精益求精,不敢有絲毫懈怠,半點偷工。於是有了宣紙傳至當今,一直不改質樸的脾性,穩固的品質。

在曬紙車間,我對一位光著脊樑、穿著褲衩兒的刷紙工人說:“小夥子,你知道嗎?你是在用你這把刷子打磨人類的瑰寶,在用你的勞動創造繪畫的藝術,用你的汗水書寫文化的歷史。”

他用臂腕槓了槓額頭的汗珠,笑了笑:“哪有那麼高的境界!我只知道咱得造好每一張宣紙,不能讓傳統手藝丟了,要對得起那些寫字兒畫畫兒的。”

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2018年第15期官方微店,點擊閱讀原文責任編輯:彭姝疑

妙味宣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