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拾遺物語

我們這代人最重要的是:改變。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看到兩張截圖,特感觸。

第一張是手機截圖:

說的是這次疫苗事件,

北京安監局、食藥監局、環監局的群都炸了,

一個個憤怒不已,

因為他們的孩子,

打的也是武漢生物、北京民海的問題疫苗。

看到這條信息我特感觸:

萬萬沒想到連監管者也中招了。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第二張截圖是劉強東的發言:

“當時知道長春長生、武漢生物、深圳泰康、北京民海,

都是同樣的三個人控股的,

也就是同一個老闆,

我深陷絕望之中,

我的孩子打的百分之九十都是這幾個公司的疫苗。”

看到這條信息我特感觸:

萬萬沒想到超級富豪也中招了。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我為什麼要說這兩條信息呢?

我先講講“公地悲劇”理論吧:

有一個水豐草茂的牧場,

草地是公有的,

而羊群牛群是個人的。

所有人都可以來養牛養羊。

出於私利,

每個牧民都想通過多養牛羊來提高收益,

“我不多養羊,人家也會多養。”

人人都不控制和節制,

於是悲劇上演了――草地持續退化,最終變為沙漠,所有牧民破產。

這就是哈丁教授提出的“公地悲劇”理論。

當一件事,好處歸於個人,

而成本由集體承擔的時候,

就很容易發生“公地悲劇”。

“反正大家都這麼做,我做一下又何妨。”

“我一家不做,也不會讓這個社會好轉。”

“我沒管好?大家不都這麼在管嗎?”

正因為我們都抱著這樣的心態,

所以“公地悲劇”才發生了。

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就是最好的例證。

讓別人去買我生產的假貨,

讓別人去吃我做的染色饅頭,

讓別人去喝我生產的三聚氰胺奶粉,

讓別人去打我製造的劣質疫苗,

每個人都以為不吃自家產(自家管)的東西就沒事了,

結果大家都吃上了問題食品(藥品)。

“公地悲劇”之下,

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倖免,

包括監管者和超級富豪。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2010年3月17日,

《中國經濟時報》首席記者王克勤,

發表了調查報道——《山西疫苗亂象調查》。

這篇報道揭秘了山西疫苗存在的種種問題,

但萬萬沒想到,

最後被處理的不是相關官員,

而是調查記者王克勤,

包月陽被調去中國發展出版社,

而王克勤則被迫離職,

他離開深度報道調查組時,

帶走了足足2噸重的上訪材料。

“疫苗問題沒有解決,

管疫苗的人也沒有解決,

但揭露問題的人被解決了。”

這起引起轟動的山西疫苗案,

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裡。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2018年7月22日,

曾被處理的《中國經濟時報》總編輯包月陽,

發了一條意味深長的微博:

“有時候,時間能改變一切。

有時候,時間什麼也改變不了。”

這句感嘆,真是讓人痛心。

這次疫苗造假事件發生後,

有人做了一個大膽的假設:

“如果2010年,

那些做報道的記者、律師不是被打壓,

而是得到榮譽。

如果那年的疫苗事件,

責任官員得到懲處,

法院大膽的開庭審理,

受害人得到高額賠償。

那今天會怎麼樣呢?

不用太聰明也會知道:

會產生更傑出的記者、律師、官員……

法官會充滿榮譽感,他們會驕傲地說:

八年前那個案子是我判的……

但,這一切都只是假設。”

為什麼這次監管者自家孩子也打了問題疫苗,

某種程度上說,

這個“孽”正是他們自己以前種下的“果”。

“公地悲劇”之下,

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倖免。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對於“公地悲劇”,

我想說的不僅僅是造假者,

也不僅僅只是政府監管者,

我還想說說“我們每一個人”。

一位律師講了這麼一件事情:

2009年,他幫助毒奶粉受害者伸張正義。

2010年,他幫助毒疫苗受害者伸張正義。

可他的一個同學卻嘲諷他:

“不懂得賺錢,每天總是關心自己改變不了的事情,閒得蛋疼。”

可這次疫苗造假事件發生後,

這位同學卻跑過來諮詢他,

“我家孩子也打了問題疫苗,怎麼辦啊?”

這位同學曾一直嫌他多管閒事,

一直嫌他沒事閒得蛋疼,

但自家孩子打了問題疫苗他才明白:

“原來,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

這位律師在文章裡這樣感慨道:

“這次,這位同學才意識到,

我們是在同一條船上。

平時他一門心思賺錢,

哪裡管什麼洪水滔天。

但這次他發現了船在漏水,

可能自己也可能會溺水,

總應該想想怎麼把船修好吧?”

不要總是以為事情跟我們無關,

不要總是覺得那是別人的事情,

其實,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

不管是企業主、還是監管者、還是普羅大眾,

我們每個人都是鏈條上的一環,

每個人都該負起自己應盡的那份責任。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高中老師給我講過一件事:

有一天傍晚,她騎車回家。

那時交通協警已下班,很多人闖紅燈。

看到前面的人都在闖,

老師很猶豫:“要不要停下來呢?”

思考了一會,她決定:

“停下來,為大家做個榜樣!”

她停下來,靜靜等待。

沒想到奇蹟發生了:

後面的人看到她在等綠燈,

竟然都跟著停了下來。

這就是我寫這篇稿子想說的: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衝破“霧霾”的光源。

所謂光源,就是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怎麼開始呢?

很簡單,就像甘地所說:“你成為自己希望看到的改變就可。”

前段時間,在廣東經商的一位巴西人,

目睹了一場街頭行竊,

他立即衝上去制止行竊,

被小偷打得頭破血流也不退縮。

他說:“我有個妹妹,如果她遇到這種情況,我也希望有人幫她。但在此之前,我應該先幫別人。”

驅趕“霧霾”,亦同此理。

喜歡《中國合夥人》的一句話:

“我們這代人最重要的是:改變。

改變身邊每個人,

改變身邊每一件事,

唯一不變的就是此時此刻的勇氣。

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

我們就能改變世界。”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約翰·多恩寫過一首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可以自全。

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

整體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沖掉一塊,

歐洲就減小,

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

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

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它就為你而鳴。”

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

正是你的中國。

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

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

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