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能徹底解決疫苗問題嗎?歡迎探討留言

區塊鏈能徹底解決疫苗問題嗎?歡迎探討留言

長春長生疫苗造假事件,觸動了全國神經,餘波至今未休。在此期間,一位程序員殫精竭慮,尋找疫苗流向,卻發現困難重重。

人們開始把目光投向區塊鏈,將其視為藥品溯源的終極大招。但區塊鏈並非萬能——它可溯源,卻難防偽。從生產源頭開始嚴防死守,才是解決藥品安全問題的唯一方法。

01 疫苗溯源熱

“急死了,這幾天就準備去北京,給孩子做檢查。“一個重慶的媽媽告訴一本區塊鏈記者。

她的孩子今年剛三歲,該打的疫苗一支也沒落下。而她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確定孩子打了哪種問題疫苗。

疫苗系統存在相當大的封閉性,外界往往無法監督。這是所有媽媽都面臨的挑戰。

一週前,一位程序員,試圖用採集關鍵詞的方式,收集近兩年第二類疫苗在各省市醫院的採購情況,以梳理疫苗流向。

疫苗採購信息需要在政府網站公示,但他發現,有的政府網站打不開,有的無法搜索,有的要求登錄認證才可見。網站數據也有各種問題。

14個小時後,他才得到了27 個省份的不完全數據。又過了一週,他才得到了31 個省份的3197 條數據。

區塊鏈能徹底解決疫苗問題嗎?歡迎探討留言

這位程序員發現,10家企業提供了中國近半疫苗數量。一個以網絡為生的程序員,要獲取這些信息都如此吃力,那麼普通人要獲取這些信息,就更難了。

針對這種情況,阿里、騰訊、搜狗醫療和百度等巨頭,都在近期上線了問題疫苗查詢功能。以阿里為例。在手機淘寶、支付寶和阿里健康等APP上,掃描疫苗包裝盒上的追溯條形碼,就可以看到疫苗的關鍵信息,比如名稱、廠家、批號、有效期。

微信小程序“騰訊安心計劃”,也開通了問題疫苗查詢入口。媽媽們可以查詢疫苗批次是否在監管“召回”之列。還有企業發佈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疫苗溯源防偽平臺,稱會將疫苗從生產到銷售各環節的原始數據,在區塊鏈平臺實時、加密存儲,防止其被篡改。區塊鏈技術,會成為解決疫苗和其他藥品溯源問題的終極大招嗎?一個公開、透明、可追溯的藥品監督體系,會因此出現嗎?

02 區塊鏈能做什麼

“此次疫苗事件的一個焦點,是疫苗企業生產記錄造假。而產品溯源,是區塊鏈可以發揮價值的重要應用場景 。”區塊鏈技術專家韓文輝認為,這是外界“讓疫苗上鍊”的呼聲越來越高的一個原因。

在生產、認證、流通、銷售等環節,信息的不透明,導致假冒偽劣產品氾濫。而在醫療行業,供應鏈發展得越來越複雜,藥廠、批發商、醫院和藥店的存在,互聯網藥房的興起,以及進口藥品的增加,都加大了藥品溯源的難度。

此外,在傳統模式下,溯源認證採用的記賬方式是中心化的,易受人為因素控制。等出了問題之後,在追責的關鍵時刻,“信息丟失”等現象,更是層出不窮。

比如,在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2016年的山東疫苗案、2011年的地溝油事件的調查階段,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關鍵信息缺失。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統一的藥品溯源系統,或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方案。

在一個典型的區塊鏈溯源場景裡,生產廠商、質檢機構、海關、分銷機構、快遞物流等,都是溯源鏈路上的重要參與方。它們協同合作,把每一個商品流通環節的信息記錄上鍊,並以自己的數字簽名背書,形成一份上下游串聯、交叉驗證、多方查證的溯源全記錄。通過這種區塊鏈溯源模式,就能確保信息具備唯一性、不可篡改性,從而在最大程度上,規避人為因素的干擾。

“如果說在‘來源可查,去向可追’上,區塊鏈與中心化溯源區別不大的話,在最容易出問題的‘責任可追’這一點上,區塊鏈技術就比中心化溯源做得更好。” 螞蟻金服技術實驗室區塊鏈團隊高級專家胡丹青告訴一本區塊鏈。但區塊鏈技術也並非完美——可溯源,並不代表可防偽。“它只能證明商品的來源渠道是真的,但商品生產、製造這個過程本身,區塊鏈是無法溯源的。”

胡丹青表示,目前,區塊鏈溯源的起點,就是商品生產出來、打包好的那一刻。換言之,將疫苗的識別碼上鍊,可以確保它不會被篡改。但是,如何確保瓶子裡的藥品就是正品呢?在這一方面,區塊鏈並非萬能。

區塊鏈能徹底解決疫苗問題嗎?歡迎探討留言

03 區塊鏈不能做什麼

“在疫苗溯源方面,區塊鏈技術能做的,範圍還相對有限。“螞蟻金服技術實驗室區塊鏈團隊高級專家鄒濤告訴一本區塊鏈。在藥品溯源方面,要讓區塊鏈技術真正落地,需要解決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生產源頭造假的問題。

以疫苗的生產過程為例。疫苗的生產原料之一是蛋清。廠家購買一批蛋清之後,疫苗的整個生產過程是在廠房裡進行的。在缺乏外部監督的情況下,這個廠房就像是一個黑盒子——生產商用的是哪批蛋清、對蛋清是怎麼處理的,這個過程,極難上鍊溯源。“現在一些公司說,正在將區塊鏈技術用於疫苗溯源,但沒有說作用是有限的,這是不妥的。區塊鏈不是萬能的,技術是有邊界的,我們一定要認清這一點。”鄒濤說。

再以血袋溯源為例。通過區塊鏈技術,每一個血袋在存儲和運輸的過程中,都會被實時監控,全程管理。但血袋可溯源,並不代表袋內血液可溯源。

換言之,區塊鏈具備可追溯的特性,但只能做到在物流和渠道流通環節上鍊,並不能解決生產源頭造假的問題。一旦生產源頭造了假,在後續的流轉過程中,進行再精準的追溯,也無濟於事。

另一個問題,是鏈上數字世界與鏈下物理世界的商品如何精準錨定的問題。目前錨定物品的介質主要有兩種:二維碼和芯片(RFID)。它們都適用於標準品。問題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原材料都是非標品,無法和鏈錨定。比如製造奶粉前,奶牛吃的草料和喝的水。再比如,芯片需要能附著在商品上。但一頭生豬被切割之後,應該如何去繼續追蹤?這也是區塊鏈技術很難解決的。

“除非將非標品變得標準化。以金槍魚為例,在運輸過程中,它是整條封裝的,芯片可以放在魚腹中。這樣一來,這條金槍魚就成了標準品。”鄒濤表示。更多的問題,都只能在鏈下解決。

不過,在改善溯源體系方面,區塊鏈仍然有著重大作用。在流通過程中實現公開、透明、可追責,這是第一步。它會產生一定的威懾作用,增加作惡的成本,倒逼生產過程的公開、透明、可追責。但治本之法,仍然是在鏈下環節,切實加強對疫苗生產廠家的監督,讓它們永無造假的膽量。區塊鏈技術,可以讓生產者、監管者、消費者通過數據的交叉驗證,形成更具約束力的監督機制。

但它,並不能阻止源頭造假。任何技術都有邊界,比技術更關鍵的,是人。要真正實現包括疫苗在內的藥品安全,需要鏈上鍊下結合、源頭和過程結合。更需要的,是外在監督與企業內在良知的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