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喪文化」所浸染的人,離我們有多近!

如果說最近兩年的營銷特點,那一定要提到一個字——喪!

什麼“UCC 負能量咖啡”、“喪茶”、“沒希望酸奶”。

那些被“喪文化”所浸染的人,離我們有多近!

那些被“喪文化”所浸染的人,離我們有多近!

連 520 這麼浪漫的節日也要弄個“分手花店”,把表白日打造成了分手日。

那些被“喪文化”所浸染的人,離我們有多近!

那些被“喪文化”所浸染的人,離我們有多近!

還有曾經刷屏的馬男波傑克、被做成表情包的懶蛋蛋。

那些被“喪文化”所浸染的人,離我們有多近!

那些被“喪文化”所浸染的人,離我們有多近!

不過,要說到“喪”,最廣為人知的還要屬下面這張圖:

那些被“喪文化”所浸染的人,離我們有多近!

沒錯,葛優躺!2016 年 7 月,一張 1993 年的劇照不知為何突然刷了屏,“喪文化”這個詞也成為了網絡的熱搜詞。

那“喪文化”到底是什麼?

專業解釋是:喪文化”是指目前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 、絕望 、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 這個解釋有點專業了,其實就是帶有負能量的文字或圖畫。

那些被“喪文化”所浸染的人,離我們有多近!

同濟海歸、北大博士宅家啃老?

對此,張某的解釋卻讓人匪夷所思,他自比為愛因斯坦,覺得自己智商沒差多少,但是缺少像愛因斯坦那樣“飛黃騰達”、為世人所銘記的時機。張某堅持認為普通工作無法彰顯自己的才華,言談舉止中頗有些“恃才傲物”的味道。

於是,他寧可在家待業啃老,也不願意出去屈就,父母為此成日憂慮,以淚洗面,姐姐不得不獨力扛起這個家,靠外出做苦力賺錢,但他通通選擇視而不見,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那些被“喪文化”所浸染的人,離我們有多近!

當別人問他,怎麼度過這十七年無所事事的時光時,他淡然一笑:“不想事就適應了啊。”

從這個本可以前途無量的博士生身上,我們看不到任何希望,沒有最“喪”,只有更“喪”。

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告訴我們,“啃老”也好,虛度生命也好,根本不僅僅侷限於留學生與海歸,更不僅僅侷限於中國。而這些人在本該拼搏向上的年紀選擇了“逆向行駛”,非但不覺得有任何不妥,還總能找出各式各樣的“苦衷”。

那些被“喪文化”所浸染的人,離我們有多近!

恨母親的教育耽誤了自己,就不願出去工作。懊悔於不幸的婚姻,就宅在父母家裡混日子。覺得自己天縱奇才、高人一等,就拒絕將就。

這些人彷彿天生自帶“我弱我有理”光環,不僅心安理得地做著自怨自憐的巨嬰,還要求別人同情自己、理解自己,為自己的“不幸”買單。

那些被“喪文化”所浸染的人,離我們有多近!

從他們的故事中,你只能感覺到一種深深的“喪”,那不是屬於一個理性成年人的拼搏與朝氣,而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消極。對他們來說,時間可以浪費,生命並不珍貴,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別人又能奈我何?

將這種“喪文化”發揮到極致的,還有蟄居在深圳數以萬計的“三和大神”,他們身上所折射出來的現象是如此光怪陸離,以至於引來了日本 NHK 專門製作了一檔紀錄片報道這個群體。

那些被“喪文化”所浸染的人,離我們有多近!

NHK 紀錄片《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薪百元的青年們》

這群來自全中國各地的年輕人,大多出身在農村,也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曾帶著改善生計的一絲希望前來深圳打工,可卻悲哀地發現:根本無法找到“發家致富”的理想工作。

於是,這些人開始“喪”了起來,自發地湧向了深圳市中心向北 10 公里一個叫做“三和人才市場”的地方,不過這裡並不是正經的人才市場,而是黑中介、騙子和傳銷組織的聚集地。

廉價旅館、餐館和網吧的密集,讓這裡成為了頹廢青年的天堂。他們通常會做一天日結的工作,再拿著賺來的錢揮霍三天,吃吃喝喝再去網吧通宵;或是賣掉自己的身份證、給來路不明的公司做法人代表,賺取接下來的生活費。

那些被“喪文化”所浸染的人,離我們有多近!

三和最響噹噹的標語——“日結一天闊以玩三天”

找一份穩定的長期工作?不存在的。“三和大神”們都是有錢就花,花完為止,不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連日結的零工都不會主動去找。

在三和人才市場,隨處可見癱倒在地的年輕人,有的是在網吧通宵後累得睡著了,有的是幾天吃不上飯餓暈了,有的是真的死了。

那些被“喪文化”所浸染的人,離我們有多近!

有人問他們,你們這樣混日子,老了怎麼辦?

“三和大神”們只會說,老就老了,就死唄。

那些被“喪文化”所浸染的人,離我們有多近!

三和大神”的標配——一根菸、一碗清湯麵、一瓶水

這種深入骨髓的“喪”,是不是似曾相識?只求當下的安穩,活一天算一天,而不考慮身上肩負的責任與義務,看不清未來的模樣。無論是名校海歸,還是沒考上大學的農村小青年,一旦“喪”起來,都是一樣地消極,一樣地頹唐。

教育、夢想、階級突破,這些看上去無限美好的字眼,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沒有意義。世俗中人所竭力追求的物質生活與和睦家庭,也從來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畢竟,對於一個習慣了“混吃等死”的群體而言,把當下的生活混過去,有口飯吃,有地方睡,才是最要緊的事。

那些被“喪文化”所浸染的人,離我們有多近!

就在這群本應拼搏上進的年輕人窩在各地“混日子”的同時,每年畢業季,也有許多滿懷夢想與希望的青年,走向紐約、東京、北京、香港,走向有機會讓他們一展拳腳的地方。

對於大多數難以兼有學歷、背景和資本的普通人來說,面對生活的艱難和人生的逆境,除了更加竭盡全力地打拼,似乎別無選擇。

然而,即便我們拼上全部,有時也未必能夠進入更高的階層、過上更好的生活。可我們也絲毫不敢停下奮鬥的腳步,因為唯有不斷前行,才有機會在上升通道徹底關閉前放手搏一把。

我們和那些被“喪文化”所浸染的人其實離得很近,也許一旦停下腳步,我們就會變成他們。而這中間隔著的,不過就是一層希望的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