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 他的死,給大明畫上了句號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九月初七,杭州城弼教坊的刑場,清軍戒備森嚴,百姓縞素嗚咽。五人身著大明服飾,下轎步入刑場。一人在另外四人的簇擁下,凌然站立於刑場中間,只見他放眼望去,西湖吳山,風景如畫卻變了顏色,他嘆息一聲後高聲誦出:“我今適五九,復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隨後引頸就戮,跟隨他的四人也一同遇難。


他,正是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的民族英雄張煌言。

他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 他的死,給大明畫上了句號

順治十六年,張煌言與鄭成功大舉反攻,張煌言攻安徽、鄭成功攻南京。張煌言能文能武,所到之處不僅行軍秋毫無犯,而且治理井井有條,因此深得民心,遠近響應。就在張煌言攻下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捷報頻傳時,傳來了鄭成功在南京戰敗的消息。張煌言孤柱難撐,只好收縮兵力,準備與鄭成功會師堅守瓜洲、鎮江。並寫信勸說鄭成功:“長江上游各州縣,已全部反正,在堅守待援。今天我們反清復明,所依靠的就是百姓不忘大明的人心。如果我們拋棄百姓徑直離去,那反正的百萬生靈該怎麼辦呢”?然而鄭成功不聽,張煌言還沒有到,鄭成功就撤掉瓜洲、鎮江守軍,回師進入大海。張煌言歸路從而被清軍截斷,軍隊於是潰散了。張煌言率領殘餘部隊向西與九江義軍會合,中途遭遇清軍戰敗。在清軍不斷追擊下,最後張煌言隻身突出重圍,化裝夜行,在百姓幫助下走小路返回沿海基地,鄭成功分兵給他重建部隊。

他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 他的死,給大明畫上了句號

之後鄭成功決心放棄大陸,退保臺灣,張煌言因此在軍事上屢受牽制,開始悒悒不樂。清軍進攻雲南時,張煌言派人到臺灣催促鄭成功出兵牽制清軍,鄭成功稱臺灣剛剛平定無法出兵。張煌言又派人到鄖陽山中游說佔山為王的十三家兵,勸他們襲擾湖廣,牽制進攻雲南的清軍。十三家兵本是李自成的部將,如今兵勢衰弱,也不敢下山。康熙元年,桂王被吳三桂殺害,李定國、鄭成功逝世,抗清鬥爭進入尾聲。康熙二年,魯王病逝,張煌言慟哭說:“孤臣之所以在海上苦苦漂泊,與部下相依不去,是因為我主尚存。如今復國還有什麼希望呢”?

他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 他的死,給大明畫上了句號

張煌言心知復明已經迴天無力,仍然不肯依附清朝,再次拒絕勸降後,既不願投靠臺灣鄭氏,也不願隱姓埋名,甘願“以死立信”,做好了必死的準備。他遣散軍隊,帶領十數人居於舟山懸岙,每日“寒蘆瑟瑟秋張樂,宿火熒熒夜讀書”,靜觀其變。誰知竟被叛徒帶路,被清軍所抓,隨後慷慨就義!

他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 他的死,給大明畫上了句號

朝代更迭本是歷史的規律,飽學的張煌言怎麼會不明白?他明知大明已經大廈傾危無可挽回卻還“姑留螳臂強擋輪”,義無反顧地選擇對抗,那是怎樣的一種決絕,何等的悲壯!那是他看到滿清的殘暴、百姓的塗炭,而至死不願屈節降清的一身正氣!在如今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洪流下,我們懷念而不能忘記的是張煌言不畏強勢的風骨和浩然正氣,這正是華夏文明幾千年的珍寶,中國的脊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