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繁荣的格仔铺为何在大陆不流行?

小编近日南下深港澳期间发现了香港一个有趣的商业模式-格仔铺,因为本次行程成员之中有一个骨灰级的史莱姆玩家,她指定了一条史莱姆专线-香港西九龙和屯门等地的格仔铺,让我们这些同行者对史莱姆和格仔铺都扫了个盲。

香港繁荣的格仔铺为何在大陆不流行?

格仔店源于日本东京市区的一家大型商场,创办人是日本商人:ひらいとしお(平井敏雄),平井敏雄原本经营潮流玩物收藏品,在一次意外的代卖商品中,引起另一事业的开启。日本是潮流的时尚界,因新潮的格仔店受到时尚的年轻人和白领阶层的追捧,引起各界瞩目关注,日本当地及外国多本知名杂志多次报道。格仔店的理念于2005年冬季引进入香港,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在香港多间商场已发展到一百多家的商铺。在时尚的香港人追捧中,格仔店被统一命名为格仔铺(gezaipu)。后期有陆续有了格子铺、格子店、格仔店等名称。

“格仔铺”一般10多平米,在商铺里内放置统一尺寸的“格子柜”,任何人只需每个月几百元的租金,就可以租一个格子寄卖自己的商品,同时还不必自己经营,“格仔铺”的经营者会负责管理店面、收银和通知补货等工作。这种经营模式对投资经营“格仔铺”或者是租“格子”的商家都是双赢的。首先,很多人都有创业梦想,但经营商铺,需要投入启动资金进行店面装修,后期还有租金、水电、人工成本, “格仔铺”这一种新的零售模式,解决了低成本开店,使得精益创业成为可能。

2007年格仔铺模式开始自南向北进入大陆市场,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地快速复制,2008-2009年到达顶峰,还出现了一些全国或地区性的格仔连锁经营者例如玛赛格,2009年之后格仔铺进入衰退期,很多格仔的出租率达不到60%这个盈亏临界点,整个行业呈现出一种被遗忘的状态中。这是什么原因呢?

缺乏差异化的供应链支撑

格仔铺的商品需要有个性标识,否则消费者在面对这么多商超、网店时为何要选择没有品牌加持的格仔商品呢?

我们在西九龙逛的格仔铺是在一家商场的顶层,一整层都是各式各样的格仔铺,主要以动漫周边、史莱姆成本和原材料、手工DIY的饰品为主,很多内地的学生都是慕名前来,熙熙攘攘,各店之间等于是形成了规模化集群化的优势。吸引我们去的是格仔的租客,他们都是DIY达人,在美拍上开了自己的专栏,经常与粉丝互动并讨论制作心得,同时发布自己的格仔信息,等于是自带线上流量。

国内的格仔铺通常是开在商场或大学周边,比较分散,卖的商品也没有足够的个性标签,品类和价格上与淘宝拉不开差距,找到了差异商品,供应链能够支撑补货和上新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了解的一个格仔经营者主要经营DIY饰品,但是他上游的供应商都是天马行空的艺术家,格仔售卖不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供货主要看心情,不能及时跟进市场需求,搞得这位格主被晾死在沙滩上。

格仔的经营者更需要专业化

格仔经营看似简单,但经营者其实管理的是一个微型超市,不但需要统计每个租客租期起始时间,到期收租和撤柜,还要按照不同格主统计收入流水,定期结算,想办法帮助格主推销商品,解决顾客的售后问题,维护好老客户的回头率、满意度,这些都需要考验格仔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没有好的经营业绩就会造成格主没有租格积极性,到期撤柜。

我们在香港逛格仔的时候看到店铺老板在快到期的格仔上贴出降价或者甩卖广告,有顾客不慎将商品摔坏店主与顾客进行协商赔偿,感觉格仔店主是很重视维护格仔租户的商业利益的,同时这也是与香港扎根很深的商业文化息息相关的。

反观国内的格仔经营者,专业水平能达到这一标准的还不是主流,对信息化管理和服务附加值的理解还达不到精细化的要求,粗放经营为主,很多店主还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在管理进销存。

行业前景

虽然这个行业在国内市场没有形成气候,布局非常分散,但是未来能看到的前景有几方面:

(1)行业不会消失,门面房越来越贵,想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大趋势不会变化,格子铺不会消失。

(2)行业需要一段理性发展的过程,淘汰一些经营水平差的格子铺,留下的是能稳定经营、精耕细作的从业者,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格仔模式,这个过程也可能伴随着兼并、连锁,形成一些品牌化的竞争优势。

(3)特色化的格子铺会出现,但不会太快出现,比如专营古玩的格子铺、专营二手货的格子铺等等有特殊商品定位的格子铺,这个不是一个简单复制的概念。

(4)专业的格仔经营者基数扩大,与商业地产和旅游地产结合形成物理聚集,可能形成格仔一条街、格仔一层楼的地理和旅游标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