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山東故事」鋦匠

“扒盆來——箍兒鍋——”初秋的早晨,一陣抑揚頓挫的呦喝聲從我老家門前的小巷中傳來。

我好奇地望去,見一位頭髮花白的老漢正蹬著一輛“倒騎驢”的人力三輪車,邊吆喝邊從幾步遠的地方朝著爺爺和我的方向駛來。“倒騎驢”老舊而斑駁,車箱裡放著一個老式的工具箱。工具箱分幾層小抽屜匣。每層小匣上安了幾個古銅的把手,每個把手上掛著小巧的掛墜,隨著三輪車的顛簸,掛墜敲打著抽匣,發出有節奏的聲響,很是特別。除了這個工具箱,車箱裡還放著閃著光亮的白鐵皮,長短不一的鋁條、銅條、細銅絲一類的東西,際此之外還錘子、鐵砧、小鑽頭什麼的。老人蹬得很慢,頭上滲著汗珠,不時拿起搭在車把上的灰毛巾擦著汗。我這才看見,搭毛巾的車把下方還掛著一個小桶,桶裡裝滿了白色的水拌石灰。剛到老家便遇到了這樣一位老人,讓我意外而好奇。爺爺好像和那老人是老相識,親熱地打著招呼,像是久別了的親人,說了很多久別重逢的親切話。

送走了那老人,出於好奇,我便和爺爺聊起了有關“扒盆箍鍋”的事。

“講好山東故事”鋦匠

爺爺說,“扒盆箍鍋”在農村算是很久的行當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非常多見。所謂“扒盆箍鍋”,其實遠不止這兩樣。茶盅、茶壺、盤子和碗,甚至花瓶等物什,都能通過這些匠人的手修復得完整無缺。確切地說,他們應當叫做“鋦匠”。那時候,匠人一進村,悠揚的吆喝聲一起,爺爺奶奶、大娘大叔們就拿著破邊裂縫甚至是裂成兒瓣的瓷碗、盤子、茶壺、茶盅啥的,三三兩兩來到匠人跟前。奶奶大娘們放下之後就喜歡坐在大柳樹下,一手用蒲扇趕著蚊子,一手摟著豆大的孩兒,再扯一扯莊稼裡的事兒;爺爺大叔們則是靠著剛坐下的匠人,細數著當年的事兒,一番逗趣之後,便有說有笑地看匠人幹活;大一點的孩子們則湊著大人的興奮勁兒歡脫個不停。鋦匠的出現就像一股誘人的魔力,把全村老老少少都吸到這兒來!村口的那點地兒,竟慢慢成了村裡人的歡樂地。在當年,這可是一道亮麗的鄉村風景,給辛苦的莊稼人帶來了很多歡樂。他們所修補瓷器用品大多很普通,多是些日常用品,除了瓷器,還有很多的陶製的水缸和陶罐什麼的。東西雖普通,對當時人們來說可是必需的日用品,因而顯得格外重要。當然,有個別特殊意義的東西,也拿來修補的。

說到這兒,爺爺目光微微轉向奶奶,透露著喜悅的光芒。他繼續熱情洋溢地說著。有一次,我奶奶捧著一個紅綢包,愁容滿面地來到匠人旁。鋦匠打開綢包,裡面放著一對白瓷盤:一個完整無缺,另一個則破成可憐的幾瓣。完整的那隻,盤子的外側鑲著粉紅的牡丹,金色的花心閃閃發光;外沿鑲著金邊,盤底是大大的紅雙喜字。這顯然是奶奶的陪嫁物品,包含著孃家親人美好的祝福,因而看得很重。意外的破碎讓奶奶手足無措,眼淚汪汪,只能寄希望於眼前這位經驗豐富的匠人了。在奶奶喋喋不休的絮叨中,匠人拿起那隻完整的盤子,翻過來倒過去,一遍又一遍地反覆觀看,像是在細品一幅畫。觀察了好久,才拿著那幾片瓷片,沿著破了的邊緣,小心翼翼地對了起來。“初具規模”後,匠人點了點頭,拿出一個長方的鐵盒,裡面盛滿了白色的膠。匠人用手指沾著膠沿著一條破裂的邊緣細細地抹著,抹完一道就小心地粘合。一塊、兩塊,如此重複著。大約二十分鐘,一個完整地盤子竟粘成了!圍觀的大叔大媽也興奮了起來,誇讚起巧手的匠人來。匠人卻一聲不吭,默默地等了十多分鐘,約莫著膠起了作用,才拿出一團細麻線,認認真真地箍了起來。一道、兩道,轉眼間整個盤子被麻繩箍得結結實實。

爺爺說,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則是奧秒無窮。我也不禁驚歎:不懂力學的匠人,完全憑手感、直覺以及豐富的經驗,用一根細細的麻繩進一步加固了這個破碎的盤子,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這是匠人們反覆實踐的智慧結晶!其實,勤勞的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創造出的智慧奇蹟又何止於此呢!以前走村竄戶的除了鋦匠還有銀匠、錫匠、皮匠等等,一門手藝一門絕活,各展神通。所以說,工匠精神,我們從來不缺,它一直在我們勤勞的父老鄉親中間!

“講好山東故事”鋦匠

爺爺稍一停頓又繼續講下去。加固完成,匠人又拿出小巧的皮弓纏上鑽頭,沿著裂縫兩側打出許多細小的孔。小鑽飛轉,白色的粉末紛紛湧出。小孔打成,匠人一手握著小巧的錘子,一手捏著黃銅色如螞蟻一般大小的扒鋦,小心翼翼地釘在裂縫上。扒鋦大小相同,距離均勻而細緻,一個個裂縫就這樣縫合而成。直到此時,匠人才長出一口氣,麻利地拆掉麻繩,用手指在盛滿熟石灰的小桶中抺出一抹,沿著佈滿扒鋦的裂縫慢慢地塗抹著。抹完之後又用軟綿的白布一遍又一遍地慢慢擦拭著,等到擦拭完成,一個嶄新、鋥亮的盤子就呈現在人們眼前!細小的扒鋦,彎彎曲曲,宛如金黃的枝葉,襯著粉紅的牡丹甚是好看。奶奶見了,高興得合不攏嘴,抱起補好白瓷盤就對鋦匠誇個不停!

如今,時過境遷,鋦匠們以及他們的熱情顧客在歲月中漸漸老去。人們的生活觀念發生了也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少有人再留著破裂的瓷器用品等著匠人們來修修補補了。而鋦釘的行業收入本身就少,現在更是不足以餬口,繼承的人也寥若晨星,鋦匠們漸漸消失在鄉村的街頭巷尾。而眼前的老匠人,還執著著這份古老的行當走村竄戶,孤獨冷落,讓年青人稀奇,更讓老年人激動。我也逐漸理解爺爺見到老匠人時激動的心情了,歲月染白了老人們的鬢角,卻除不去藏在心裡的情誼與記憶。

“講好山東故事”鋦匠

而當下的鄉村,消失的又何止是鋦匠!還有錫匠、皮匠、鐵匠等等,正陸陸續續在歷史舞臺中消失。和眾多事物的發展一樣,每一門獨特技藝的產生和發展,都有著獨到之處和深厚淵源。鋦釘這一行業,以精湛的技藝和獨到的工藝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更以攻堅克難、精益求精的精神,承接著民族文化的精髓。他們的精神和技藝,也應當被傳承。從這一點來說,鋦釘技藝也不會消失。我也驚喜地在有關資料看到,鋸釘技藝在文物保護和相關的文化保護方面,依然以藝術的方式存在著,閃耀著它燦爛的光芒!

鄉村的匠人走了,鄉人的讚歎聲也斷了,而這份文化的記憶、民族的血液依舊在中華大地上綿延著、奔騰著......

  • 馬瑩瑩
  • 曲阜師範大學學生
  • 校園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