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移風易俗 文明鄉風撲面

持续移风易俗 文明乡风扑面

上圖:在喬樓鄉八里曹村舉行的“百家宴”上,兒媳婦給婆婆喂餃子。 本報記者 高會鵬 攝

中圖:華堡鎮後屯村舉行“好媳婦”“好婆婆”評比活動。 閆佔廷 攝

下圖:撫養棄嬰的石橋鎮農民程興友榮獲寧陵道德模範。 閆佔廷 攝

持续移风易俗 文明乡风扑面

左圖:寧陵縣開展星級文明戶評選,形成人人講文明、戶戶爭榮譽、村村比先進的文明新風尚。趙 航 攝

右圖:寧陵縣每年都舉辦集體婚禮,倡樹新的婚慶觀念。趙 航 攝

核心提示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改革開放40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梨鄉人民實現了從追求“富口袋”到渴望“富腦袋”的轉變。

秋風習習,行走寧陵鄉村,新風拂面,風景如畫。地處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寧陵縣,在脫貧攻堅戰中,同步提升精神品位,打造精神高地,營造向上向善向美的強大社會氛圍,用鄉風文明勾畫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醉美”畫卷。

紅白喜事不比闊氣比節儉,文明生活不靠督促靠自覺……黨的十八大以來,寧陵把移風易俗作為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採取建章立制、立體宣傳、典型引領等措施,引導群眾養成勤儉節約、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不斷提升村民素養和鄉風文明。

如今,精神文明建設在寧陵以春風化雨式的全民教育遞次推進,寧陵逐步把移風易俗新思想變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營造了“移舊俗、除陋習、尚科學、倡新風”的良好社會氛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移風易俗 狠剎攀比之風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張弓鎮管莊村跟許多村莊一樣,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道路實現戶戶通,房前屋後花紅草綠,美化亮化,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然而,真正令人耳目一新的,還是管莊村紅白事簡辦的新風尚。

管莊村紅白理事會會長王明證今年72歲,是村裡德高望重的人物,做了二三十年的紅白事“大總”,他深有感觸地說:“紅白事都是農民最看重的大事,剛開始不讓大操大辦,群眾還不理解,現在大家都認可了,都變成自覺行動了。”

而在幾年前,鄉村紅白事大操大辦、攀比現象很常見。如今,這種現象,在寧陵鄉村已成為過去。管莊村的王家玉去年為兒子舉辦婚禮,僅待了6桌親人,每桌不超300元。他算了一筆賬:如果按以往的“傳統”,親朋好友、鄰居要待30多桌,每桌約500元花費,一場婚禮節省了萬餘元。

圍繞新觀念養成,擺脫舊習俗約束,在移風易俗樹新風活動中,寧陵縣動了真功夫,做足大文章,取得了實效果。

“因婚喪致貧、因大操大辦返貧,這與脫貧攻堅工作背道而馳。”寧陵縣縣長馬同和說,為剎住這股歪風,該縣從2016年開始在全縣倡導移風易俗文明節儉操辦紅白事,先在全縣所有貧困村率先推行紅白理事會,由村裡德高望重的老黨員幫助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協助操辦村民婚喪嫁娶,將移風易俗寫進村規民約,讓農村紅白事操辦有了章程:不請響器,婚事彩禮不高於3萬元、媒禮不超過2000元、紅事每桌不超350元、白事不超200元標準。大家共同執行、共同監督,沒有攀比,得到越來越多群眾認可,再在全縣全面推開。

為倡樹新風,寧陵縣利用鄉村大舞臺,廣泛宣傳“嫁閨女不是賣閨女”“天價彩禮要不得”等新觀念。有人不遵守新規,咋辦?對違規大操大辦的村民,取消其參評先資格;是低保戶的,建議取消其低保資格;紀檢監察部門對公職人員、農村黨員幹部紅白事加強監管,嚴查頂風違紀行為。

這樣以來,紅白事怎麼辦有了新標準,一切由理事會說了算、由群眾說了算,百姓的事讓老百姓自己當家作主。據統計,全縣紅白事這項支出,花費普遍降低1/3。

實踐出真知。2017年1月,全市移風易俗現場會在寧陵召開;2017年4月,全省移風易俗現場會,寧陵作為重點縣進行了觀摩。經過兩年來的全面推廣,寧陵節儉操辦紅白事由被動執行變成了自覺習慣,為全國、全省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探索了新路,創造了經驗,提供了方法。

典型引領 評出鄉村“精氣神”

每年春節前夕,是寧陵鄉村最熱鬧的時候,各鄉鎮陸續在各村莊開展好媳婦、好妯娌、好婆婆、鄉賢、孝賢、美德少年、致富能手、移風易俗先進個人等10項評選活動,讓先進典型披紅戴花集中亮相,挨個上臺領獎……

群眾願不願,還看觀念換不換。

改變群眾保守的傳統思想觀念,關鍵在於讓群眾主動參與進來,寧陵縣注重抓典型,發揮他們的示範引領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合脫貧攻堅,寧陵選擇基礎條件好的30個示範村作為試點,從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氛圍營造、機制體制建設等方面進行全力打造,為全縣移風易俗活動開展積累經驗,樹立典範。同時,把選樹先進典型作為引領民風的抓手,通過村級推薦、鄉鎮初評、縣級總評等方式,廣泛開展移風易俗10多項先進典型評選活動,促使村民積極主動勤奮努力、向善向美,形成人人講文明、戶戶爭榮譽、村村比先進的文明新風尚。

目前,全縣已有5人獲中國好人榜提名,10人被評為河南好人,18人入選商丘市道德模範。

集體婚禮 為婚事“減負”

“我宣誓:向大操大辦、陳規陋習說不。我提倡:婚事簡辦,移風易俗從我做起。”今年1月16日,寧陵縣委書記李振興親自主婚,為該縣10對貧困家庭新人主持了集體婚禮,他還代表縣委、縣政府送上了就業崗位作為賀禮。在婚禮上,10對新人共同宣讀《移風易俗新人倡議書》,向全縣適婚青年發出了婚事從簡的倡議。

這是寧陵縣舉辦的第三次集體婚禮。最值得一提的是寧陵縣首屆青年集體婚禮,2016年1月3日,一輛由公交車紮成的“簡單”花車載著9對新人,喜慶地駛進了葛天森林公園。在綠色公園裡,9對新人放飛手中象徵愛情的白鴿,然後一人扶樹、一人拿鍁,把屬於自己的愛情樹廣玉蘭精心栽植好。

新人對拜、交換信物、共飲交杯酒、頒發集體婚禮證書……當新郎馬向陽把戒指戴到新娘無名指上時,新娘張玲玲已激動得熱淚盈眶,她說:“這樣的婚禮看著簡單,對我們來說卻是一輩子最難忘的記憶,大家來共同見證我們的愛情,我們一定會攜手走向幸福生活,把好的家風傳承下去。”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因婚致貧”曾是寧陵在脫貧攻堅中面對的一大難題。寧陵結合實際,開始在全縣不定期舉辦集體婚禮,倡樹新的婚慶觀念。寧陵縣委書記李振興說:“通過舉辦集體婚禮,就是為了提倡新事新辦、婚事簡辦,倡導全縣青年積極加入到移風易俗、脫貧攻堅中來,弘揚‘不要車、不要房,自己家業自己創’的勵志精神,向大操大辦說不,向陳規陋習、繁文縟節說不。”

孝善基金 傳承敬老美德

2018年6月15日,在張弓鎮姜莊村,50多歲的貧困戶王世福主動找到駐村第一書記楊杜魁,繳納了3000元“孝善基金”。“百善孝為先,現在俺手裡有錢了,就搶先上交贍養費,讓母親老有所養,是子女應盡的義務。”老王說話直爽乾脆。

耿福榮老太太,是2014年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兩個女兒,已嫁到外村。聽說村裡成立孝善基金會,兩個女兒各自將500元贍養費轉來,加上政府配套補貼的100元,耿福榮每月領到1100元錢。“這政策真好,政府不光幫我們脫貧,還讓兒女更孝順了。”耿福榮臉上寫滿了幸福。

今年年初,寧陵創新農村貧困老人贍養模式,在所有行政村成立扶貧孝善基金會,設立孝善基金。對於建檔立卡貧困戶中60歲以上老人,由其子女為老人繳納贍養費,具體金額由子女自願繳納。贍養費先繳納給村扶貧孝善基金會,根據子女繳納的金額,政府補貼繳納額的10%,最高每月補貼不超過50元,然後由村扶貧孝善基金會按季度將贍養費連同補貼資金一併發放給老人。

2018年5月,全縣開展孝善基金的籌集與發放活動。截至目前,共發放孝善基金2480餘萬元,惠及1.36萬位老人,落實了子女對父母的贍養責任,解決了貧困老人穩定脫貧問題,還弘揚了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形成人人爭贍養、戶戶當先進的良好氛圍。

“設立孝善基金,目的是弘揚敬老愛老傳統,樹立良好社會風尚,引導激勵貧困老人子女履行贍養義務。”寧陵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洪鋒說,在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中,該縣避免方法生硬和空洞說教,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形式實施,落細落小落實,取得了實效,得到了百姓認可。

村史家訓 留住美麗鄉愁

2018年8月23日,走進寧陵縣率先建立的村史館——張弓鎮管莊村史館,一幅幅圖片、一段段文字和一本本書籍資料,全面記錄了管莊村的歷史沿革和村容鉅變。最引人注目的,是展櫃裡存放的幾部泛黃的《寧陵縣誌》和姓氏族譜,其中一部厚重的《寧陵縣村史》,是大家最愛翻看的。

“盛世修史,探索規律,功在當代,澤及後人。”這是《寧陵縣村史》序言中的一段話。為增強村民的歸屬感,2017年開始,寧陵組織為全縣364個行政村修村史。如今,河南省第一部完整的村史——《寧陵縣村史》已經結集出版,每個村都修建了村史館,珍藏著屬於自己村落的那段歷史。

記者看到,《寧陵縣村史》內容豐富,資料翔實,記載著全縣所有行政村的名稱來歷、歷史沿革、村名故事、文化民俗、傳說故事、古今人物等20多項內容,特別是大篇幅介紹各村的“文明新風”“村規村訓”,起到了教化村民“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我們要讓每個村民都知道自己和村子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風吹滿梨鄉。”寧陵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洪鋒說,該縣還開展了“曬家訓村訓、比家風村風”活動,在全縣364個村委會倡導優秀村訓、編立優良家訓,推出一批家訓村訓典型。同時,組織“最美家庭”講家風家訓故事,引導人們積極傳承夫妻和睦、尊老愛幼、勤儉持家、鄰里互助等傳統美德,樹立家國情懷,讓核心價值觀在家庭生根,在親情中昇華,以家風正民風,以民風促鄉風。

精彩的文化牆,厚重的村史,優良的家訓,覆蓋了寧陵全縣重點貧困村,在潛移默化地教育村民,傳承了文化、留住了鄉愁。

改革開放新潮湧。如今,鄉風文明與田園風光相互交融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葛天故里、酒都梨鄉寧陵大地上鋪展開來,鄉風文明正內化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注入鄉村的靈魂,推動著民風鄉風、人居環境、文化生活的美麗蝶變。

採訪手記

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鄉村文明的載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鄉風文明是重要內容。

從寧陵開展“移風易俗新時尚 文明寧陵正能量”活動中我們看到,加強鄉風文明建設,讓村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多彩,致富路上也更有奔頭。

移風易俗,任重道遠。可喜的是,寧陵取得實效:移風易俗工作從最初的群眾不理解、不支持,到後來的被動執行,再到現在的齊聲叫好。推進的是工作,換來的是民心所向。

寧陵的實踐證明,制度往往能夠更好地規範引導人們的生活,也更容易讓群眾接受並參與其中。該縣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讓群眾學有標杆、做有規範,才更容易被群眾更好地堅持下去,轉化為自覺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