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永遠的痛

心中永遠的痛

原創: 四師 朱德全 鐵道兵戰友網 2018.4.5

心中永遠的痛

良鄉城是位於北京西南郊的一個“衛星城”,北京一顆“璀璨的明珠”,因“人物俱良”而得名,古為縣治,現為房山區委、區政府所在地。此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交通發達。刺蝟河波光粼粼,京廣鐵路縱貫南北,公路四通八達,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著名的昊天塔、樂義墓、關帝閣昭示著這座衛星城悠久的歷史文明。

矗立在良鄉城東北角拱辰路塔坡公園的昊天塔,是良鄉標誌性的建築,被列為全國百座歷史名塔之一。民間傳說,大宋年間,楊家將楊令公為國征戰捐軀,遺骨遺留戰場。楊家忠臣良將孟良前往盜骨未成,最後就盡忠在這昊天塔的塔坡。所以,民間稱此塔為忠良塔。

自從1965年,鐵四師奉命來到北京修建京原鐵路,近百名戰士犧牲在施工現場。於是,在良鄉塔坡的北側修建了一座鐵道兵烈士陵園。當時建陵園時,師首長有話:這些戰士入伍就來到荒涼的大山裡,犧牲了不能把他們的靈魂還留在那人煙罕至的地方。於是就選擇在良鄉修建了烈士陵園。陵園裡安葬著鐵道兵4師修建京原鐵路北京段時犧牲的98位烈士。每年清明節,當地政府機關和附近群眾及中小學生都會前來掃墓,表達對烈士的哀思和敬仰。

1970年的清明節,我們19團即將搬家離開北京,前往山西執行京原線西段的施工任務,營裡安排到陵園祭掃,向犧牲的戰友告別。我在營首長帶領下參加了這次活動。

陵園坐落在昊天塔的北側,白色圍牆灰色瓴瓦,大門口的水泥門柱上書寫著“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對聯。我們一行在副教導員張啟庭帶領下緩緩走進陵園,眼前一大片墳塋和墓碑震撼著我的心靈。一個個圓形墳塋前立著一塊墓碑,就是一個忠誠的靈魂,上面刻著烈士的名諱。墳塋和墓碑整齊地排列,就像一支整裝待發即將衝鋒的部隊。初春時節,園裡的翠柏吐出了鮮嫩的嫩芽,翠仙欲滴,柏樹在春風的吹動下輕輕搖擺,好像在向我們點頭招手,歡迎我們的到來,又像在對我們訴說著什麼。看到這麼多戰友安息在這裡,心裡一陣酸楚。

心中永遠的痛

良鄉烈士紀念碑

心中永遠的痛

烈士墓誌銘

我們肅靜地站立在陵園墳塋的正前方,向烈士們三鞠躬祭拜,肅立默哀,向修建京原線而犧牲的烈士們致敬!默默地祈禱:戰友們,安息吧!

隨後我們專門找到3營犧牲戰友的墓地,向他們表示深切的悼念和哀思。3營犧牲的烈士當中,有我認識的兩位戰友。一個叫夏同寅,一個叫陳金虎。他們的犧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遠的痛。

夏同寅烈士,1965年入伍,江蘇省新沂縣人。他和我們測量班的夏立增戰友同年入伍,且是堂親。他犧牲前的一個星期天,有事到測量班找夏立增,經夏立增介紹我才剛剛認識他。想不到幾天後他就走了。而且我是眼看著他犧牲的。

那是1968年初冬的一個下午(具體日子記不清了),冷風嗖嗖,12連負責施工的水頭大橋拉溝工地吹響收工號,大部分戰士排著隊離開了施工現場,只留下副班長夏同寅帶領兩個新戰士在現場放炮處理冷石。施工現場距離營部只有一公里遠,站在測量班門前,居高臨下,現場情況一目瞭然。快要吃晚飯了,我和班裡幾個戰友站在門口看工地放炮,邊看邊數,“1炮、2炮、3炮”,數到第5炮,停了十多分鐘沒有炮響,我們以為放完了。大約又過了幾分鐘,只見一個戰士穿著黃大衣慢慢朝放炮的地點走去,一邊走一邊彎腰查看,當他又一次彎下腰時,突然一聲炮響,我和幾個戰友的目光不約而同地聚在工地,只見一團煙塵騰空而起,煙塵中好像飄著一個人。老兵立即驚呼:“出事了” !12連的領導帶領幾個戰士飛速向工地奔去。到現場一看,夏同寅同志仰面倒在地上,胸前的黃大衣被鮮血浸透了,已經停止了呼吸。

夏同寅烈士關心愛護戰友,危險面前,挺身而出,明知處理啞炮有危險,而他不顧個人安危,把新戰士留在安全的地方,自己隻身前往而光榮犧牲。他的高尚品德和忘我精神得到大家一致讚揚,他捨己為人的高尚品德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陳金虎烈士,浙江蕭山人,1966年入伍,原鐵四師19團3營部通信班戰士,犧牲時剛滿20歲。

新兵訓練結束,我被分到營部通信班,與陳金虎住在同一個宿舍。他個子不高,長得很精神,很漂亮,一雙美麗的大眼睛,長睫毛,說話慢聲細語,像個大姑娘。別看他話不多,可是個“機靈鬼”,幹活乾淨利索,大家親切地叫他“虎子”。我們一起到通信班的新兵共3個人,班長安排他帶著我和王好亮兩個,負責打掃營部辦公室衛生,抬著保溫桶到廚房打開水,到3公里外的郵政點送信、拿報紙,在總機班守電話,朝夕相處了一個多月。後來我調到了測量班,他還常找我談心,鼓勵我好好工作。

他犧牲的那一天,與通信班另外兩個戰士一起去三合莊架設通往9連的臨時電話線,任務是把電話線綁在位於山半腰的國防電話線的電杆上,一直拉到十渡的9連。這次與往常一樣,他主動挑重活、累活、危險的活幹。架電話線爬電杆最辛苦,也最危險,特別在山坡上架線更危險。他主動承擔爬杆綁線的任務。開始,架線很順利,當進行到第三個電杆時,不知什麼原因,電話線突然從手中滑落下來,向下墜落,正好搭在下方施工剛架設的臨時高壓線上。陳金虎同志瞬間被高壓電流擊打墜落電杆下,當場犧牲。

不幸的消息傳來,從營長到每個戰士,無不為失去這位好戰士、好戰友、好同志而萬分悲痛。全營部頓時沉寂在悲痛的氣氛中,大家吃不下飯,炊事班連續幾天剩飯剩菜。

陳金虎烈士是我好戰友,好師傅。他犧牲後,他的音容笑貌經常出現在我眼前,晚上也常夢見他。他犧牲時才20歲,風華正茂、人生花季,就這樣走了。每想起他,我就心痛。

鐵道兵4師在修建京原線北京段82公里的工程中,犧牲了98名戰士,大部分是剛入伍不久的新戰士。他們年紀輕輕,壯志未酬,入伍後來到這荒山野嶺之中,有的當兵幾年,從來沒有走出過山溝,沒有進過北京城,沒有在天安門前照張像,犧牲時,連張遺照都找不到。每想到這些,我就心痛。

這些烈士犧牲時,大多數沒有結婚生子,也沒有盡到贍養老人孝敬父母的責任。他們沒有後代,沒有遺產,留下的只有對父母的愧疚。現在,他們的父母親已經年邁,或已故去,世上沒有了親人,變成了“無名烈士”。每想到此,我就心痛。

值得欣慰的是,國家沒有忘記他們,政府沒有忘記他們,部隊沒有忘記他們,戰友沒有忘記他們。每年清明節,地方政府和部隊都組織來陵園祭掃,鐵四師多次撥專款對陵園進行維修管理,“兵改工”前,又撥一筆錢對陵園進行徹底整修綠化,新修建了烈士紀念碑,製作了墓誌銘,以志永久紀念,供人們祭奠瞻仰。

心中永遠的痛

2013年11月4日《北京日報》報道:“1965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4師,奉命開始修建京原鐵路,駐紮在房山南部山區。廣大指戰員在荒山野嶺中風餐露宿,開山鑿石,架橋修路,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終於在1970年1月建成通車。施工過程中,有近百名戰士獻出了他們的生命。這些烈士後來被安葬在位於拱辰街道的烈士陵園。”為了統一管理,方便祭掃,房山區新建了聖水峪烈士陵園,將分散在區境內的烈士墓統遷至聖水峪。據此,鐵4師在京原線犧牲的98名烈士與房山地區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烈士、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烈士、抗美援朝戰爭犧牲的烈士們安葬在了一起。

為建設京原鐵路而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

心中永遠的痛

心中永遠的痛

2018年4月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