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開:吉利的成功值得學習,但不能完全模仿

李大開:吉利的成功值得學習,但不能完全模仿

整理 | 幫寧工作室

來自幫寧工作室(gbngzs)的報道

這次到張家口看到領克品牌的現代化生產線,我並不震驚。因為我參觀過國外很多自動化工廠,幾年前去過德國奔馳,不僅是整車裝配線,連自動變速器裝配線都自動化,非常先進。

但我參觀領克基地後仍有震撼,最震撼的是吉利對員工培訓的高度重視。沒想到領克員工培訓中心規模這麼大,投入那麼多資金,結合實際這麼緊密,確實讓我感到很震驚。

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很少有對員工培訓重視到吉利這樣程度。此外,張(愛群)總告訴我,領克基地建設投資100多億(元),但李書福每年也來不了一兩次。

這說明什麼?說明吉利的管理機制好,項目責任制明確。因為如果把最高管理者困在生產製造上,企業戰略就會分心出問題。吉利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是機制優勢。

這次聯誼會主題是“中國汽車品牌升級之道”,我認為吉利的成功值得學習,但不能完全模仿。為什麼?因為吉利是結合實際制定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比如李書福認為,如果吉利完全靠自己發展,很有可能走不出來,所以要去國外收購重組。但中國自主品牌企業要都抱著這種理念,那不現實。每個企業有其自身特點。吉利能在這方面成功,並不等於我們都要去重組、收購或者藉助一個國外品牌才能發展。

學吉利學什麼?要學它結合實際,因勢利導的做法。參觀領克汽車裝配線時,我看到一個細節,車門上四個螺釘裝配的工具實現了智能化。通過這個智能化的裝配工具,四個螺釘擰緊的扭距達不到,車就走不了;少裝一顆螺釘,車也走不了。什麼時候裝的,每個螺釘擰緊力矩多大,數據都適時自動上傳到雲端,以備追查,非常好地結合了實際。

李大開:吉利的成功值得學習,但不能完全模仿

李大開:吉利的成功值得學習,但不能完全模仿

中國品牌企業毫無疑問,都想走升級道路,都想實現智能化、自動化、數字化。但我們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時,還要強調結合實際,要產生實際效果,不要搞華而不實的樣子工程,否則就可能走回頭路。

汽車行業前段時間聽得最多的就是彎道超車,我對這種提法有看法。我們很多企業基礎都沒做好,有的企業甚至連工業2.0、工業3.0都沒達到,就要提工業4.0,到時候彎道不僅超不了車,可能還要翻車。

GE公司最近就出了問題。2018年7月31日,華爾街透露GE要把下屬耗資巨大的雲端平臺公司賣掉。他們過度重視互聯網化,投入太多資金,忽視了傳統的航空發動機、風力發電機、核磁共振等這類基礎工業的升級發展,只好採取措施調整。

法士特也是一個例子。

2000年法士特迴歸陝西省後,發展很快,那時伊頓公司來找我們希望合資。2003年,我們在西安成立伊頓法士特公司,合資方式是伊頓出錢出技術,控股55%,法士特出錢出場地,參股45%,合資公司生產經營市場銷售等完全由伊頓公司主導。

由於合資公司主導產品9擋變速器並不符合中國國情,市場銷售服務不對路,年年虧損,無奈2008年解體停辦。

我們法士特則堅持自主創新,如當時國二標準升國三標準時,伊頓公司仍堅持9擋變速器可在中國市場迅速推廣,我們法士特自主開發6×2結構的創新產品12擋系列變速器。

因為12擋系列適應中國國情,一經推出就受到各整車廠歡迎,抓住了市場機遇,法士特得以快速發展,2010年銷售收入一舉越過了百億元大關。

2012年伊頓公司又來找法士特,承認當年的合資失誤,沒有尊重中國國情,希望再度合資合作。我說,合資可以,但我們有要求,這次要在股權上做調整,由法士特控股主導。

伊頓公司在蘇州獨資建廠多年的離合器,每年只銷售一兩萬套離合器總成。搬到西安合資後,由法士特控股主導,短短兩年就實現年產10多萬套,現在合資公司經營發展得很好。

受合資成功鼓舞,雙方有了信心。今年初法士特又和伊頓公司在寶雞成立一家輕型變速器合資公司,依然由法士特控股。

在法士特旗下,還有一家合資公司,由法士特和卡特彼勒公司合資,法士特控股55%,卡特彼勒參股45%,生產製造商用車AT自動變速器,也發展得很好。

因此,控股權主動權很重要。我們可以學習吉利去收購,去重組,或者藉助國外品牌發展。但更重要的是靠自己,要掌握主動權。

另外,中國汽車行業對基礎零部件工業重視不夠,過度重視整車,資金投到關鍵總成、關鍵零部件上不夠。

汽車行業也存在類似中興芯片的隱憂,比如發動機變速器等關鍵總成的控制模塊、雙離合器模塊等核心技術都還在國外企業手裡。一旦博世、電裝或者德爾福等對電噴系統,ECU,TCU……進行限制,我們可能會有大麻煩。

我們在提升整車國際化的同時,也要對關鍵零部件高度重視。只有關鍵總成關鍵零部件做強做大了,我們中國汽車自主品牌升級才能做得紮實,才能快速發展。

(本文為法士特公司原董事長李大開在2018中國老汽車人聯誼會上發言摘要,幫寧工作室根據錄音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