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县祥霖铺村有一棵1500年的古樟树

道县祥霖铺村,潇贺古道旁,一个拥有1500年古樟的村落。

樟树胸径达3.6米,需要十多个人手拉手才可以合围,几乎像一条斜向天空的“路”,人可以直接走上去;

道县祥霖铺村有一棵1500年的古樟树

树冠冠幅达40米,亭亭如盖;树皮沟壑纵横,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古树名牌上写着它确切的“年纪”1500年,如此推测,樟树竟是栽种于南北朝时期。

道县祥霖铺村有一棵1500年的古樟树

“村子里有人走过古道么?”我拉住一位村民问。“有啊,我爷爷就走过,去贺州八步挑盐。”55岁的朱新学回答说。

“清末的时候,我爷爷天没亮就出发,他告诉我,出发前他们会先去药店买点马钱子,路上用,但这种东西有毒,不能多吃。”

“他们穿的是长衣长裤,青色的,带扣子的,用家织布做的,比较粗糙,头上裹着帕子,也是青色的。”

“从祥霖铺到贺州八步区一般需要五六天,挑着花生、茶油去卖,又挑盐回来,路上会找伙铺休息,睡大通铺。”

“那时候,祥霖铺这一片地方有100多人都去挑过盐呢。”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从各自的记忆里,拼凑出一个“清末挑盐”的画面。

道县祥霖铺村有一棵1500年的古樟树

忽然,一位大姐跑过来说,“村子里还有一个老人家,就是真正走古道挑过盐的人呢。”

大姐领着我们来到一户人家里,一个穿着蓝布衬衣、绿色马甲、皮肤红黑,背稍有佝偻的老人,慢慢地走了出来。他一开口,我却一句都听不懂,村民告诉我,那是祥霖铺土话。

老人家名叫蒋文吉,今年已经83岁了,他为我们还原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在挑盐路上的故事。

道县祥霖铺村有一棵1500年的古樟树

天还没亮,十五六岁的蒋文吉就和同村6个人搭伴去挑盐。

据《双牌县志》记载,“为防途中偶发病疫或遭带歹徒抢劫,都是结伴而行,且扁担两头均装有铁勾铁钻头,可作防身武器使用。套篓子的绳索都打好固定的活结,可随时快速取脱,以应不测。途中休息或者中途安宿,都是头枕扁担,卧睡于篓旁。”

道县祥霖铺村有一棵1500年的古樟树

蒋文吉一条扁担挑两个小箩筐,可以挑70斤。他比划着箩筐的样子是胖肚小口。

跟清末不同的是,那个时候,蒋文吉上身依然穿着家织衣,肩上垫一块毛巾,裤子变成了短裤,穿草鞋。

大姐何兰英家中还保存着当年的家织布,摸上去的确粗糙,可以清晰地看见织布的纹理。

道县祥霖铺村有一棵1500年的古樟树

何兰英家中的家织布。拍摄/陈正

蒋文吉一行六个人从祥霖铺出发,挑花生去卖,花生会剥掉花生壳,剩下花生粒,挑得多一些,一路上走小路,弯弯曲曲,上坡下坡,靠近河边的小路是鹅卵石铺的,村边是青石板路。

“先走两天到大路铺,晚上就在在伙铺休息,6个人睡一起;再走2天,经过富川白沙,到达富川古城街。

“为什么不去贺州八步了?”我问他。

“因为那个时候贺州买盐的价格太高了,富川古城镇的便宜些。”他说,“一天在路上碰到去富川古城街的村民有二三十个。一路上会唱山歌。”

“唱什么山歌?给大家唱一个吧。”

蒋文吉不好意思地笑,然后眼睛看着天空开始回忆,悠悠地唱出几句,“唱个歌来给妹听,看下小妹要骂人,如果小妹骂了我,出门三步要小心。”

唱完,他笑,大家也笑。

十余年前,道县文物局副局长、文物考古工作者杨雄心曾经走访多名挑盐人,收集了许多山歌,比如“挑盐不是好生意,日出挑到日落西。何不在家砍柴卖,三天和妹赶两圩。”

可想挑盐路上的辛苦。虽然辛苦,但据杨雄心调查,“那时,一般一年挑四担盐,就可以保一家一年生活。冬至后搾出来的茶油做本,挑到两广换盐。”

来源 | 湖湘地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