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監督的根本目的是解決問題

輿論監督不是捅“馬蜂窩”,而是要安全摘掉“馬蜂窩”。

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

“媒體是來幫忙的”“為監督營造良好氛圍”“輿論監督不等於負面報道”,近段時間,許多省市發聲力挺輿論監督。從一把手主持座談會主動求監督,到專門成立促進小組與媒體打配合,不怕揭短的鮮明導向,聞過則喜的務實姿態,讓人眼前一亮。

輿論監督不是洪水猛獸,各級政府的表態與行動,恰是對媒體作用的再次確認。關於輿論監督,相關論述不勝枚舉,這其中,觀察媒體的初衷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不同於西方媒體,中國媒體的監督報道目的不是“扒糞”“潑汙”“獵奇”,而是站在建設性立場上,發現問題、促進解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些人將“傳媒”視為“傳黴”,認為監督報道就是沒事挑事、有事拱火,正是錯判了媒體的出發點。必須明確,問題在先、報道在後,問題不會因為媒體的沉默而消失,監督報道意在引起黨和政府關注,將問題解決推上快車道。說白了,輿論監督不是捅“馬蜂窩”,而是要安全摘掉“馬蜂窩”。

重視輿論監督的社會共識不斷被加深,無疑是件大好事,但媒體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今日中國,社會多元、矛盾多發,正如學者所慨嘆,我們遭遇了一個“問題的時代”——從大都市的城市病到小鄉村的空心化,從“入托難、入園難”到“舌尖上的安全”,大事小情個個惹人心憂,可哪個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更不是三下五除二就能解決的。當這些難題投射到個體生活,就會催生出源源不斷的新聞事件。

如何揭露問題、拿捏分寸,考驗著媒體監督報道的智慧。如果說有什麼執簡馭繁的抓手,那可能就是迴歸輿論監督的初心:發現問題、促進解決。

具體來說,媒體要有問題意識,也要有大局意識,敏感地發現問題、犀利地追問原因是必須,但不能“只讓問題遮望眼”,忽略了有關部門日拱一卒的付出;要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設心態,做個“鍵盤俠”很簡單,一句“這個社會怎麼了”便會有無數附和者,可這於解決問題何益?就拿醫患衝突、城市拆違等敏感問題來說,如果一味去做渲染情緒、博取眼球的報道,除了收割流量,對問題實際解決無所助益,反而可能挑起更多矛盾對立。媒體扮演的應是“黏合劑”,而非“助燃劑”,不逞一時之勇,不圖一時之快,而應本著解決問題的初衷,科學監督、準確監督、依法監督、建設性監督。

社會善治離不開輿論監督,政府部門與新聞媒體有機互動可以實現“1+1>2”的效果。眼下,政府部門、單位企業大多能認識到輿論監督的重要性,但每每碰到具體問題,總有現實利益的糾結。擺脫“葉公好龍”心態,完善相關制度,促成“曝光-回應-解決”的良性循環,不失為有益嘗試。未來,各方面還要不斷磨合、動態調整。期盼全社會“深淘灘,低作堰”,讓輿論監督照亮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稿來源:北京日報 晁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