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盾構超級工廠:是全產業鏈發展,還是一哄而上?

近日,在中國盾構領域乃至裝備製造領域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那就是2018年8月20日,中建盾構橫空出世!先來看下此事的相關進展:

中國建築

中建安裝&中建基礎&中建發展&三三工業

2018年8月20日,中建隧道裝備製造有限公司股東合資協議簽約儀式在北京中建紫竹酒店熱烈舉行。中建股份助理總經理、基礎設施事業部總經理張翌,中國建築發展有限公司黨工委副書記、副總經理馬合生,中建安裝工程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田強,遼寧三三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遠征等出席簽約儀式。

中國盾構超級工廠:是全產業鏈發展,還是一哄而上?

按照會上的《批覆》,中建安裝、中建基礎、中建發展、三三工業合資設立中建隧道裝備製造有限公司,生產製造盾構機/TBM隧道掘進機。

遼寧三三工業雖然是一家民企,但是憑藉民企的機制的靈活性、創新性,在2014年三三工業全資收購了世界著名的盾構公司---卡特彼勒加拿大隧道設備有限公司的資產和知識產權,並在加拿大組建了全資控股公司,從而擁有了盾構製造的知識產權和海外的銷售渠道。產品種類包括土壓平衡盾構、泥水平衡盾構、異形盾構和岩石掘進機(TBM),直徑從3m到18m,具備年產100臺套盾構TBM的製造能力。

中建裝備的成立,可謂是意義非凡:

1、中國建築作為世界500強、央企排頭兵,積極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大舉措;

2、雙方優勢互補,利用三三工業的技術、專業、品牌優勢和中國建築的人才、資金、市場優勢,強強聯合,形成核心競爭力,打造盾構機全產業鏈,佈局國內外市場,積極踐行一帶一路戰略;

3、標誌著中國建築開始全產業鏈的發力,進入高端裝備製造業,躋身“大國重器”、“工程機械之王”製造第一方陣,又一艘盾構機/TBM隧道掘進機制造領域的航母揚帆啟航;

4、此次三三工業搭上了中國建築這艘航母,大有直逼鐵建重工、斜逼中鐵裝備,甚至倒逼整個裝備製造業之勢!

當然了,其實一味追求全產業鏈發展的不光是其一家,其他幾家央企也是如此:

中國電建

中國水電十四局&中鐵裝備

2016年7月22日,由中國水電第十四局、中鐵裝備合資成立的——中鐵電建重型裝備製造有限公司在昆明正式揭牌。新公司的成立標誌著從今往後,雲南的盾構設備可以實現“昆明製造”。

相關鏈接:《抱團取暖第一天團:中國電建與中國中鐵“聯姻”了!》

中國電建&中鐵電建

2018年8月20日,中國電建集團總部及80餘家成員企業的設備物資專家200餘人,蒞臨昆明“中鐵電建重型裝備製造有限公司”考察調研,為中鐵與電建進一步全方位整合雙方優質資源

合力推進盾構工法及地下空間專用設備的開發應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中鐵裝備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譚順輝,董事長助理張國慶,水電十四局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曙平,總工程師和孫文,中鐵電建公司黨工委書記、董事長劉金祥,副總經理陳新建等陪同。

電建集團的專家們觀摩了“彩雲號”TBM、馬蹄形盾構、矩形盾構等設備模型,參觀了正在組裝調試的400號盾構機和水電十四局金屬結構加工製造基地,詳細瞭解盾構機/TBM及全產業鏈產品的技術研發能力、質量控制體系、產品製造工藝、生產流程及全過程特色服務,就其技術特點、地質適應能力、質量穩定情況、施工運用難度,以及目前行業現狀及發展等問題,與中鐵電建制造公司進行了深入交流。

中國電建集團專家考察中鐵電建公司

中國盾構超級工廠:是全產業鏈發展,還是一哄而上?

中國中鐵

中鐵裝備

中鐵裝備為世界500強企業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的直屬子公司,是專業從事隧道掘進機(盾構機和硬巖掘進機)研發製造和技術服務的大型國有企業。2013年11月成功收購德國維爾特公司岩石隧道掘進機業務,成為國際知名的隧道裝備綜合服務商。該公司具備年產盾構、TBM等150臺的產業化能力,擁有13大盾構製造基地。

中鐵裝備&浙江經投

2017年12月14日,中鐵工業與浙江交投深化合作暨中鐵裝備與浙江經投合資公司簽約儀式在杭州舉行,共同打造華東地區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基地。

新成立的合資公司主要從事:全斷面隧道掘進機(各類型盾構類、TBM、頂管)和其它隧道專用設備的製造、維修改造、再製造和銷售,盾構隧道襯砌施工用混凝土管片生產和銷售,地下空間開發投資等業務。

中國鐵建

鐵建重工

鐵建重工隸屬於世界500強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是集高端地下裝備和軌道設備研究、設計、製造、服務於一體的專業化企業,盾構TBM年產能力達到120臺套。

大連華銳&鐵建重工

2018年5月8日上午,中國製造業兩個“巨頭”的雙手緊緊握在了一起,他們分別是鐵建重工董事長劉飛香、大連重工董事長叢紅。

“大連華銳鐵建重工有限公司揭牌暨哈爾濱地鐵2號線7標盾構機完工儀式”,“盾構完工+公司成立”。合資公司的成立,開啟了大連重工與央企合作的新模式以及雙方共同開拓國內外盾構市場的旅程。

中國交建

中交天和

中交天和機械設備製造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強企業——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下屬子公司,主要從事盾構機和海洋船舶的設計與製造,以及提供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領域的一體化服務,盾構年產能100臺。

中國交建裝備重工&三一重工

2018年3月14日,中國交建裝備重工總經理張鴻文率20餘人來到三一重工北京總部考察交流。雙方就裝備製造板塊的合作發展交換意見,對雙方進一步加強全方位合作達成共識。振華重工、中交天和、西築公司、車輛公司、郴州公司五家裝備製造企業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

上海隧道

上海隧道是中國最早開始研製盾構設備的企業,並具有十分豐富的專業生產技術及經驗。公司已具備地鐵盾構年產量40臺、大型或超大型盾構年產量4-6臺的生產規模。掘進機產品主要有土壓平衡式盾構掘進機、泥水加壓平衡盾構掘進機、網格式盾構掘進機、複合式盾構掘進機、全斷面硬巖盾構掘進機、頂管掘進機等。外形有單圓、雙圓、矩形、類矩形等。

上海隧道&綠地&南京地鐵

2018年6月29日,上海隧道旗下的 “超越號”盾構機在南京地鐵5號線TA01標段吉印大道站-九龍湖站區間(以下簡稱吉-九區間)成功始發,標誌著全線工程取得了階段性勝利,進入了新的建設高峰。此次南京地鐵5號線採用PPP合作建設模式,是南京首條採用PPP模式建設的地鐵線路。

中船重工

中船重工是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的直屬企業。2012年,傳承中船集團50年來盾構製造的經驗和積累,於廣州南沙成立了研發製造地下空間工程裝備的中船重型裝備有限公司。有著軍工背景的中船重裝經歷短短4年的發展,已具備年產50臺套的能力。

北方重工

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是在瀋陽重型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瀋陽礦山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合併重組的基礎上組建的國有獨資公司。2007年併購法國NFM公司後,成為跨國經營企業。2009年進入中國企業500強行列,在國內重型機械行業排名穩居前三。

當然了,除了上面提到的這幾家,還有很多盾構生產商,我們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通哥解讀

為什麼我在文章一開始就說中建裝備這件事是一件影響深遠的事,這個影響不光是中國建築發力全產業鏈給其他幾家帶來的競爭感這一表層問題。背後還有潛在的深層問題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關注。

在大家都在為建企全產業鏈發力而鼓與呼的時候,是否想過我們市場需要這麼多盾構生產商嗎?我們的產能是否過剩?國內盾構領域目前還存在哪些突出的問題?把國際盾構商擠走了以後,我們真的就算是贏了嗎...

一、產能是否過剩?

2016年全斷面隧道掘進機各主要企業銷售情況一覽表

中國盾構超級工廠:是全產業鏈發展,還是一哄而上?

國際知名盾構生產商(德國的海瑞克公司、維爾特公司,美國的羅賓斯,日本小松,加拿大羅浮特公司等)這幾家都已經出現了過度競爭的局面。而從上面表中大家可看出,國內盾構生產商太多,即使除去一些不知名的,也有10家以上,那麼我們的市場真的需要這麼多的盾構生產商嗎?

據基建通大數據統計,2017年的銷量在440臺左右,和2016年相比漲幅在15%左右。那麼結合上表裡各家的產能以及目前市場保有量,中鐵裝備、鐵建重工、中交天和、三三工業四家的年生產量已經達到了市場的年需求量,也就是說整個市場其實已經處於產能過剩的狀態了。那如果其他建企為了所謂的大而全,而涉足盾構製造領域,只會導致此領域出現惡性競爭,出現多輸的局面。

並非危言聳聽,近些年來,隨著全行業產能的提高,市場競爭激烈,低價競爭有愈演愈烈之勢,甚至已經從國內市場發展到了國外市場。毋庸置疑,市場競爭是行業企業發展進步的動力,但是這種競爭應當是技術、質量、服務、價格等的綜合競爭,絕不應該是各自為戰、相互壓價自相殘殺式的競爭。況且在中國產業發展歷程中,很多行業都存在或曾經發生過這樣的問題,也有過很多慘痛的教訓(當年的南車和北車),所以我們絕不能也不應再走這條彎路。

二、是不是建築央企都非得有自己的盾構超級工廠,才算真的有逼格?

地方保護和行業保護的問題由來已久,在此我們只能呼籲儘量避免。而對於每家央企基本上都強制性要求必須使用本集團盾構生產商的產品,這個我覺得是一個非常不好的企業保護(渠道保護)的現象。在企業初創時期,有一點保護可以理解,但是不能過分,不能長期保護。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這是央企們追求大而全的潛在原因之一,由於企業保護,每家央企底下的裝備製造公司相當於都只服務於本集團企業。當基建行情好,央企(乾爹們)手裡有業務的時候,乾兒子們的日子當然好過,那當行業(軌道交通、PPP項目)萎縮的時候呢?怎麼辦?之前因為業務擴張所儲備的人才往哪去?生產線怎麼處理?

所以說,我覺得,作為央企們,沒必要為了追求所謂的全產業鏈而一味的要大而全,完全可以專而精嘛。比如在《鐵建重工PK中鐵裝備PK德國海端克PK北方重工⋯誰是中國未來的盾構老大?》一文中,我們提到了每家盾構生產企業都有自己的優勢,中鐵裝備(異形盾構)、鐵建重工(硬巖掘進)、中交天和(大直徑方面)等,大家就主攻自己的專業領域做到專而精和差異化的良性競爭。

其次我們建議對於國內盾構生產商,由國資委出面協調,只保留那麼3~4家即可,比方說中鐵裝備、鐵建重工、中交天和、三三工業等,其他的建企對保留的幾家參股即可,而沒必要大家一哄而上。

盾構領域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也許我們很多時候會經常看到哪裡哪裡是屬於自主知識產權...事實上,目前在國內投入使用的盾構裝備,並沒有完全真正意義上的進口和國產化的概念。無論德國海瑞克、日本小松,還是國內自主品牌,應用於中國的盾構產品幾乎無例外地在國內生產組裝。只是那些看上去比重不大的,諸如主軸承、減速器、液壓泵和液壓馬達以及控制系統等核心部件,基本上是依靠進口滿足。而且,這幾乎是在行業內被固化了的模式。

因此在全球採購的支撐下,實現對盾構產品的組裝集成,這也使得大多數企業生存在產業價值鏈的低端。或許,會有一些自主品牌的盾構生產企業,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對行業的定位與評價,但在目前的條件下,這些企業能做的也的確不會太多。因此目前我們還存在以下的一些主要問題:

1、設計和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科研投入不足,理論和系統性研究不足。

2、製造質量和工藝積累不夠。

3、一些重大專項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投入過於分散,實施辦法老套僵化,具體的研發項目與市場的對接缺乏配套政策或者政策落實不到位等。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發投入的效率低下。

4、微小直徑和超大直徑盾構設計的經驗不足。

5、盾構市場增長過快,製造能力投資過快、生產能力重複、總體過剩。

6、國內市場沒有形成有序的競爭,同時海外市場開發不足。

擠走國際巨頭,我們真的就算贏了嗎?

我們都知道,作為高端裝備典型代表的盾構,目前在技術與製造方面日趨成熟,當然這是建立在全球製造資源基礎上的概念。也許很多人會說,只要有錢,誰都可以造盾構。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這也是中國目前盾構生產商多到扭曲程度的原因。

而任何看上去孱弱不堪的盾構企業後面,都有牢固的根系脈絡,足以使其在市場上討到生活。不過,當這個市場由過度競爭而不斷走向利潤荒漠化的時候,當那些掌握核心技術的國外公司不斷轉身離開中國市場的時候,中國盾構行業還能留下些什麼呢?

也許,我們的產業形成過程一向如此,靠投資推動的外延式擴張,有量無質的產能堆積,而不必去關心是否留下了難以治癒的“技術空心化”的後患。

曾經的羅賓斯走了,如今的海瑞克國內市場也所剩無幾。也許有人認為,這或許是意味著自主品牌的一次勝利。其實,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以不同價值觀為背景的企業,對市場價值的認知標準是完全不同的,規範的企業在不規範的市場中,產生水土不服並不難理解,就像國外公司總是趨向於迴避價格競爭,而國內企業卻更習慣以此取得市場制勝一樣。

那麼對於國內的這些盾構生產商,從品牌、實力及核心競爭力等方面來考慮,你認為最應該保留的盾構廠家是哪幾家?歡迎在留言區談出你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