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中風、心梗、間歇跛行突襲,胸、腹主動脈瘤如定時炸彈

老年人一聽到“動脈硬化”就怕,因為它與很多病有關。動脈硬化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簡稱,它可令血管閉塞引起中風、心梗、間歇性跛行,也可令動脈擴張形成胸、腹主動脈瘤。專家表示,60歲以上尤其是“三高”、吸菸人群,應重視頸部、腹部及下肢動脈血管彩超檢查,發現端倪要及時干預,可能需要早期服用藥物或接受手術治療。

動脈硬化|中風、心梗、間歇跛行突襲,胸、腹主動脈瘤如定時炸彈

狹窄或閉塞:斑塊阻塞血管或破裂導致中風、心梗和間歇性跛行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血管外科主任殷恆諱主任醫師指出,動脈硬化是動脈血管的退行性變,隨著年齡的增長髮病率逐漸增高。在我國,因動脈硬化導致的心梗、腦卒中等心腦血管意外的死亡率已超越惡性腫瘤排在第一位。現代生活習慣的改變導致動脈硬化呈年輕化趨勢,40多歲就發生腦血栓、冠脈堵塞的人不在少數。

他介紹,動脈硬化與高血脂、高血壓、吸菸、糖尿病等密切相關。長期存在的這些危險因素會刺激血管內皮細胞收縮,血內脂肪、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內皮下,形成動脈斑塊。斑塊會逐漸增厚,影響血流通過,導致遠端區供血不足。若斑塊表面的纖維帽不完整,斑塊就有可能破裂,導致下游動脈發生急性栓塞。嚴重狹窄的動脈局部還可能形成急性血栓,完全阻塞血管,對健康和生命造成極大威脅。

“動脈硬化狹窄若發生在頸動脈,將直接影響大腦血供,1/3-2/3的缺血性卒中(中風)都由此引起;若發生在給心肌供血的冠狀動脈,則可發生心梗;若發生在外周則導致下肢動脈閉塞,肢體會出現間歇性跛行,嚴重時不走路都會痛,後期還會導致肢體遠端組織壞死。”

動脈硬化|中風、心梗、間歇跛行突襲,胸、腹主動脈瘤如定時炸彈

擴張:形成胸、腹主動脈瘤

動脈硬化後期,由於彈性下降,動脈壁會慢慢擴張為鼓包,形成動脈瘤。動脈瘤可以發生在全身各個部位,主要發生在胸、腹主動脈,一旦破裂,可引起致死性大出血,威脅生命。

胸、腹主動脈瘤在沒發生破裂時,通常沒有特別表現,一旦出現疼痛症狀就預示著瘤體即將破裂。“腹主動脈瘤破裂主要表現為腹部或腰背痛,胸主動脈瘤破裂則表現為胸背痛,疼痛劇烈,絕大多數病人無法忍受。”

殷恆諱稱,由於腹壁柔軟,腹主動脈瘤一旦破裂,尤其當向前方遊離腹腔內破裂時,很容易發生無法控制的失血性休克,能到醫院就診的病人不到總數的一半,即使得到手術治療的病人中也僅有45%左右能成功挽救生命。雖由於可觸摸、關注度高,發生破裂的情況越來越少,但仍然不可掉以輕心。

胸主動脈瘤多靠體檢發現;發病率也沒有腹主動脈瘤高;並且胸腔的容積相對固定,發生動脈瘤破裂時失血較慢,救治成功率高。

動脈硬化|中風、心梗、間歇跛行突襲,胸、腹主動脈瘤如定時炸彈

治療手段:手術、支架、藥物治療和功能鍛鍊

發現了動脈硬化,該怎麼治療?“主要靠血管外科醫生。發生過一過性的腦缺血如眼前發黑、頭暈、黑朦等提示腦血管供血不足,可以通過外科手術將斑塊和增厚的內膜切除;無法耐受手術的病人,可通過血管內支架植入把堵塞的血管撐開;若是下肢動脈閉塞,可通過血管旁路手術繞開閉塞段,將血液引到遠處,也可以通過血管腔內技術進行開通,能改善嚴重的肢體缺血。”殷恆諱還介紹,除了手術,還有藥物治療:一類是降血脂、穩定斑塊的他汀類藥物;一類是阻止動脈狹窄處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的抗血小板藥物;還有一類是擴張微小血管、增加側枝循環的擴血管藥,可改善遠端血流。

對下肢動脈阻塞性病變如間歇性跛行,除了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菸及高脂、高鹽、高糖飲食,適合時做手術緩解遠端組織的缺血,及服用藥物降血脂、控制動脈硬化進展、促進側枝循環形成外,還要充分重視功能鍛鍊。功能鍛鍊是刺激側支循環的形成的重要手段,能夠增加遠端肢體對缺血的耐受力。

動脈硬化|中風、心梗、間歇跛行突襲,胸、腹主動脈瘤如定時炸彈

醫生觀點:

有必要時才放支架,並非越多、越長越好

說到放支架,不同人有不同擔心。殷恆諱表示,對腔內支架要有正確認識,血管外科的發展與腔內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他指出,腔內支架分兩種情況。第一類是主動脈瘤樣擴張,適合大支架;第二類是頸動脈、冠狀動脈、下肢動脈閉塞,適合小支架。

先說主動脈支架,有胸主動脈支架和腹主動脈支架。因胸主動脈筆直、隱藏得深,又沒有太多分支,相對於開放手術來講更適合腔內支架修復;而腹主動脈瘤多發生在高齡病人,開放手術對他們來說是難以耐受的,腔內放入支架更適合。有些動脈瘤的解剖形態複雜,並不合適支架修復,此外腹主動脈瘤支架植入術後二次干預的幾率比開放手術高。

再說頸動脈、冠狀動脈和下肢動脈支架。頸動脈支架的手術風險不比開放性手術高,遠期通暢率也差不多,但有嚴格的適應症,並不適用於所有病人;下肢動脈支架相對開放手術有明顯優勢,但劣勢在於下肢動脈周圍肌群運動多,容易引起支架彎折,對血管造成刺激,遠期通暢率不是很理想,但可做第二、第三次干預。

支架該不該放?放多少、多長支架?“能不放最好,但必須放的情況下放得越少、越短越好,這樣對血管的刺激和干擾較少,再次狹窄的機會就少;另外,嚴重鈣化引起的嚴重閉塞性或嚴重狹窄性病變,腔內放入支架是主要方法,而新一代腔內支架、斑塊去除裝置、藥物塗層的研發,可降低再狹窄的發生。”

動脈硬化|中風、心梗、間歇跛行突襲,胸、腹主動脈瘤如定時炸彈

Tips:

60歲以上應每年做一次頸動脈B超

如何早發現動脈硬化?殷恆諱指出,在60歲以上的好發年齡段,有“三高”病史、吸菸的人,每年應著重檢查血管健康,可通過彩色B超檢查雙側頸動脈,有明顯狹窄、擴張性變的,再做CT確診。因為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頸動脈是最易受累的部位,是提示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信號。

動脈硬化|中風、心梗、間歇跛行突襲,胸、腹主動脈瘤如定時炸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