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藏書家的歷史貢獻

中國古代藏書家的歷史貢獻

歷代的藏書事業,無論官藏、私藏或是寺觀藏書、書院藏書均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這應是確定無疑的事實。然而,恰恰又是這看似鐵定的事實在近代以來的諸多學者中卻見仁見智、或褒或貶,紛爭不斷。舉個極端的例子,私家藏書秘惜不宣,旋聚旋散的現象,在許多著述中是被當作一種罪責看待的,不少的藏書家也由此列歸歷史罪人。所以如此的理由說來十分簡單:既然你藏了書,就該向公眾開放,就該持之以恆代代不散,否則,因為你的聚藏而使別人看不到藏書,而使藏書集中毀散,你便有過失罪責,便愧對前期當世後代。在學人的喋喋紛爭中,對我國曆代藏書家的功過是非這一重大問題便遲遲不能給一個大致公允的、合乎歷史事實的明確說法。蓋棺不能論定,這或許不僅僅是歷代藏書家的不幸,也是當今學術界的悲哀。

中國古代藏書家的歷史貢獻

藏書家的歷史作為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同的考察角度得到的會是不同的結果,我們將視角固定在圖書典籍上,不難發現,藏書家的貢獻集中體現在對中國曆代典籍的保存、傳播、完善與生產上。

貢獻之一:典籍的保存。這在秦漢時期即已有顯著表現,秦始皇焚書坑儒及隨後的嚴厲禁錮政策,使古代典籍遭受第一次大規模毀損,如此高壓血腥之下仍有許多的藏書家敢冒殺頭危險將大量禁書藏於夾牆、地窖、山洞等處,為中國典籍的流傳保存了至為寶貴的火種。西漢武帝首開徵書之路。徵集的對象主要便是這批民間藏書。“百年之內,書積如丘山”。也正是這批珍貴的先秦遺藏,奠定了漢王朝國家藏書的基礎,並由此繁衍出以後歷代無數的典籍,說藏書家的貢獻巍如丘山,實不過份。

中國古代藏書家的歷史貢獻

再以宋元刻本為例,今天保留下來的數以千百計的宋元刻本,它們中的每一種每一冊都是歷經眾多有名無名的藏書家之手,如接力賽一般層層遞傳下來的,儘管在遞傳過程中因種種天災人禍可能毀損慘重,但這恰恰又說明了藏書保存的極大不易與艱鉅。以單一藏書樓論,寧波天一閣是一個典籍保存的範例。雖有《四庫全書》徵書、近代失盜等重大減失因素,天一閣歷經四百餘年保存下來的明代地方誌、登科錄等大量明代典籍在當今世界仍是獨一無二的孤本。清末杭州丁申、丁丙兄弟冒戰亂烽火奮不顧身搶救出大量文瀾閣《四庫全書》的業績,更是突現了藏書家不胃犧牲、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江南三閣,文瀾獨存,這實在是藏書家樹起的一座豐碑。

貢獻之二:典籍的流播。主要可從三個方面來看:

一是借閱之途。從北宋的李氏山房到清未的古越藏書樓,不少的藏書通過向公眾、社會開放形式,捐私產為公益,以傳佈為己任,使一家之藏為眾人所用,極大地擴大了典籍的受眾面與利用率,也促進了知識的傳播。

二是借抄之途。從借出方看,藏有者不以珍稀為秘,無私提供底本,使一書由此而複製出更多的副本。在古代通訊、交通俱不發達的條件下,通過許多人的輾轉借抄,一本書不僅可以化作千百本,還可以跨越時空的阻隔而四處傳播。從借抄方看,歷代幾乎所有的藏書家都借抄過書,許多人借抄的書數以千計。他們或抄自官藏,或源從私家,或親自動手,或僱人代勞,千方百計,孜孜以求,借抄的目的或許僅為豐富和增加自己的藏書,但成百上千的藏書家經年累月的抄寫,其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威力該有何等大!無數雙抄書的手匯合猶如開動了一架永不停歇的印刷機,為我們這個文明古國源源不斷地生產出無數的抄本書來。這種“無意插柳柳成蔭”的效應極大地豐富了民間私藏,增加了我國典籍抗災禍能力,以致當許多的刻本毀滅絕跡時,惟賴抄本書的存在而得再續流傳。明代汲古閣影宋本及其他藏書樓的不少影宋本保留了許多已失傳宋刻本的面貌也是很好的證明。

中國古代藏書家的歷史貢獻

三是刊印之途。中國古代的出版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這便是刻印書依據手稿的不多,而以現成圖書為樣本的卻佔有很大比例。於是,藏書家便擁有了刻印書的重要資本。因此,歷代出版家中藏書家佔據了甚大比例和重要地位。五代後蜀的毋昭裔由藏書而刻書,開了一個漂亮的先例,此後,歷代藏書家中多有熱衷於書籍刻印者,明代的毛晉、範欽,清代的鮑廷博、納蘭性德、黃丕烈乃至民國的劉承乾等既是藏書巨擘,又都是出版大戶,他們各自利用豐厚的藏書、富足的資財刻印了品種繁多、質量甚佳的圖書。藏書家刻書應該說是古代中國的一個特色和好傳統,它對於我國曆代典籍的延續與傳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有一些藏書家受自身條件的限制,有刻書之心而無刻書之力,他們能做的便是奔走呼號,竭力倡言有力者刊行傳佈。清代的黃俞邰、周雪客是為典型代表,他們為使珍籍得到廣泛流通,不致因意外災禍而一朝湮滅,在自己無力刊刻的情況下,精心挑選了家藏中罕見流傳的珍秘之書96種編成書目,聯合向社會公告徵求刊刻者,表示願無償提供家藏珍本為刊刻底本,有意者可任意選刻一種、數種或數十種。“各隨所好,共集大成,不但表彰前賢,抑且嘉惠來者。”這就是著名的《徵刻唐宋秘本書目》的由來。該書目自發布後,響應甚眾,納蘭性德刻《通志堂經解》取其22種經書刊行,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也選其9種珍本刻之,甚至連皇家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也慕名前往,按書目選取了不少史子類珍籍刊刻。確實,在許多的藏書家心目中,刊刻古籍是流佈藏書的最佳形式,也是服務社會、留芳百世的至高境界。清人張海鵬認為“藏書不如讀書,讀書不如刻書,讀書只以為己,刻書可以澤人。”晚清著名儒將張之洞的《勸刻書說》反映的也正是這種藏書而刻書利他惠人的高尚境界。

中國古代藏書家的歷史貢獻

貢獻之三:典籍的完美。仁人愛物、珍惜字紙可以說是我國儒家文化的一種悠久傳統,體現在藏書家身上,便是普遍的毫無例外的對圖書的寶愛、珍惜、視若生命、護如眼目的情結。歸結起來,歷代藏書家對圖書從形式到內容的完美追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圖書的愛護。遠在北齊時代,《顏氏家訓》中“借人典籍,皆須愛護,先有缺壞,就為補治”的訓誡便已明確提出將愛護圖書視為士大夫必備美德之一。宋代的司馬光“所讀之書終身如新”,也在於其愛護書的萬分用心,如几案必潔淨,翻閱務輕柔,捧讀必填襯方板以防手汗汙漬、揉傷紙張。元代的趙孟更總結了讀書護書“八勿四隨”的真經,即“勿卷腦,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夾刺,隨損隨修,隨開隨掩。”後之藏書家如明之邵寶、姚諮,清之汪憲、楊繼振等均將《顏氏家訓》或趙孟的上述誡語刻成藏書章鈐於自家的藏書,也表露了他們心同前賢、珍惜典籍的心情。更有許多的藏書家以“性命輕至寶重”、“後人觀之宜如珍護”、“願流傳勿汙損”、“勿恣意塗竄”、“凡我子孫宜珍惜寶愛”等印文警示同仁後世務必寶惜典籍。至於像毛晉祈禱“在在處處有神物護持”,黃丕烈年年祭書祈求天助神佑,張蓉鏡在宋版書上用鮮血書“佛、書”、“南無阿彌陀佛”、“惟願流傳永久,無水火蠹食之災”,江標刻長恩像藏書印乞求神靈護佑,孫從添置春宮畫於書櫃內以驅蠹蟲等做法,雖不無迷信、愚昧之處,但也從另一角度反映了這些藏書家護書惜書如痴如狂的極致心態。對不可知的天災人禍蟲害的畏懼與無奈迫使他們於深深的愛戀與惶恐交織中出此下策,企求以萬分的虔誠感動蒼天神靈護佑自家藏書平安。

中國古代藏書家的歷史貢獻

為了保護藏書的完好,更多的藏書家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從民間汲取智慧為己所用,種種圖書保護方法遂不斷創出,有些並一直被襲用到現代,如古籍的曝書及中草藥防蟲等。早在宋代,藏書家趙元考即採用寒食麵與臘月雪水調和粘書,據說此法可以使書不蠹。明代的天一閣及其它一些書樓則一直採用芸草夾書以防蟲。清人方功惠藏書必以東丹箋作副葉,因其可以避蠹。孫從添《藏書紀要》則詳盡介紹了皂角炒末可避鼠害,炭屑、石灰、鍋鏽鋪地以駁白蟻等藏書保護方法。葉德輝用以避蟲蟻的則是雄黃、石灰等物。陸修補古書別有心得,其《梅谷隨筆》中介紹:“修補古書,漿粘中必人白芨,則歲久不脫”。黃丕烈頗為獨創的書籍“復背護持法”自得,他認為古書經如此處理可增強牢固度,不致因頻繁取閱而損毀。

中國古代藏書家的歷史貢獻

藏書家亦普遍重視對藏書的裝潢,把這看作是保護珍籍善本的一種有效措施。許多時候,書籍的裝潢費往往超過買書價,藏書家在這一點上驚人的豁達慷慨,換得的是典籍的美備與新生。如宋版《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一書,黃丕烈購得時破爛特甚,蠹魚數以百計,缺葉及無字處每冊俱有,黃遂擇良工精加裝潢,費時近兩年始補裝一新,其工費已倍於買書價而達百餘兩銀。而黃丕烈為元刻本《元統元年進士題名錄》一書支付的裱託裝潢費更高達購書價的數十倍。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許多的古籍假如沒有藏書家及時、精心地妥加整補裝潢,或許早在數百年前便絕滅人間了。

二是對圖書內容的校勘補正。由於歷代輾轉抄寫或刊刻的誤失,古書中幾乎沒有不出錯訛的,“無錯不成書”之諺即是這一現象的歸納。對此現象,幾乎所有有能力的藏書家都會自覺而欣然地擔當起校書糾誤的職責。他們基本以自家藏書為校勘對象,或孤軍奮戰,或相互切磋,長年累月地進行著無休無止的校書工作。可以說藏書校勘是藏書家普遍也是最艱鉅最乏味的日常性工作之一,卻偏偏有那麼多的藏書家樂此不疲,老死無悔,這便是精神的力量所在。正是對典籍負責、對子孫負責的崇高的使命感支撐著無數的藏書家默默無聞地於陳編爛簡中,從事著這種為人作嫁衣的苦差。歷代藏書家辛勤校勘古籍、補闕訂訛的事例實在不勝例舉。僅在清代,藏書家中精擅校勘、成果顯著者便有顧廣圻、錢大昕、黃丕烈、吳槎客等不少人。如顧廣圻,這位清代校書第一大家,一生中校書無數,黃丕烈、孫星衍等諸多名家的藏書特別是刊刻之書多委其精校,以確保所刻之書高品質。夏寶晉在其《墓誌銘》中稱其“仇校最精,為當世所貴。……補亡糾繆,頓還舊觀,有功於古人甚。”是為確評。如吳槎客,同時代的黃丕烈贊其“藏書甚富,考核尤精”,常與同好切磋探析古籍中的疑誤。如黃廷鑑,自述“餘三十年來所校古籍不下五六十種”,為的是“從訛謬中力開真面”,恢復古書本來面貌。五六十種書的校勘確實不是一個小數目,須知,為一種古籍的校勘,許多的藏書家往往需埋首故紙、昏天黑地耗費數年的光陰。明代的趙用賢為校五卷本的《洛陽伽藍記》,先後用了八年的時間,以五種不同本子的校仇,共改正誤訛增補遺漏860餘字,方使這本不算太厚的書成為完本。無獨有偶,清人周叔平校《三朝北盟會編》一書也用了七、八年時間,同樣的備嘗艱辛。其好友王春敷述其校書緣由稱:周叔平“於此書尤珍惜之,而恨其魚魯帝虎,前後錯雜,幾不可句讀。因博訪藏書家有是書者,不憚委曲借校,如也是園藏本東皋柏先生藏本及浦氏、仲氏諸家本。互有是非,從其是。其作,前後積七八年訂訛補闕之功,始得文從字順,可謂勒矣。”(瞿良士《鐵琴銅劍樓藏書題跋集錄》卷二)他如黃丕烈之校《國語》、嚴可均之校《商子》等,俱是數年艱辛,一朝美備。精校出善本,流傳至今的歷代典籍,其字裡行間無不浸透著藏書家的心血汗水。

中國古代藏書家的歷史貢獻

三是對殘缺圖書的搜訪集全。對歷史留傳因種種原因導致殘缺不全的圖書,許多的藏書家總是漚盡心血、刻意覓訪,冀期以自己的誠意與努力使盡可能多的殘書在自己手裡破鏡重圓、完美再現。陸儼山、黃丕烈的言論可以說是藏書家普遍心聲的代表。明人陸儼山稱其之藏書即使殘書亦收,以冀他日之偶全。黃丕烈在解釋自己何以重視收購破爛不全之書時說:“不全者或待殘缺之補也。”“如遇不全本而棄之,從此無完日矣。故餘於殘缺者尤加意焉,戲自號白‘抱守老人’。”(《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卷一、卷六)天降大任,藏書家眾心一致地將拾殘補闕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明代的趙琦美購得李誡《營造法式》殘帙一部,中缺十餘卷,為補全此書,其從此心存塊壘,寢食不寧,僕僕遍訪於藏書名家、書肆、秘閣,艱辛曲折歷時二十餘年,終使該書幸得延津之合,臻於完美。徐舊藏《輟耕錄》一書,缺第一冊,其苦覓之十數載無以補全,最後在友人高景倩幫助下,於所購雜書中找到該書半部殘本,配成完書。又,其家藏書《藝文類聚》缺四冊,“每有查考輒恨其摧殘非完書也。”也是經徐本人不懈尋訪,數年間或蒐購自書攤,或受贈於友朋,終以三殘本湊成一完書。徐氏藏書中經其拾殘合全的書尚有《華陽國志》、《何氏語林》等不少。

在清代,錢謙益藏宋版《後漢書》缺兩冊,鬱禮藏厲鶚《遼史拾遺》手稿少50頁,兩書最終得以分別復原也多賴書主留意遍訪,從面鋪、街頭搶救出被當作廢紙的殘餘,傳下了合浦珠還的書界佳話。法式善從老嫗補窗破紙中撿得明萬曆二十五年順天鄉試錄三十九頁殘餘,雖未能補全,但其拾殘惜書的精神同樣值得讚賞。

中國古代藏書家的歷史貢獻

貢獻之四:典籍的生產。即指利用藏書在治學探索的基礎上,以著述、彙編等形式創造出新的典籍,為民族文化增添新的內容、新的財富,提供更多積累。在這一點上官私藏書樓均成果斐然,各有千秋。以官府藏書講,歷代諸多類書如唐之《藝文類聚》、《初學記》,宋之《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冊府元龜》,明之《永樂大典》,清之《古今圖書集成》、《佩文韻府》等長編鉅製無一不是直接利用藏書樓的產物。以私家藏書論,歷代藏書家艱辛搜訪、精心彙編的專題鉅著如朱彝尊《詞綜》、黃宗羲《明文海》、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張月霄《金文最》等,及大量的地方文獻彙編如《四明叢書》、《金華叢書》等,均是利用藏書的顯著成果。著述方面,如葉夢得、鄭樵、趙孟、王世貞、歸有光、胡應麟、胡震亨、談遷、顧炎武、黃宗羲、錢謙益、朱彝尊、杭世駿、全祖望、萬斯同等大家名篇迭出、著述等身,俱系利用藏書的巨大支持而各鑄輝煌,名重文壇學界。至於清代編修《四庫全書》這一劃時代的鴻編,更是官、私藏書樓各逞所長、珠聯壁合、共襄其成的範例。

中國古代藏書家的歷史貢獻

貢獻之五:典籍的捐公。進入現代,眾多的私人藏書家愛國為公,服務民眾的意識更加強烈而自覺,他們紛紛以私藏捐奉國有,難以數計的私家藏書遂以百川歸海之勢匯聚各級各地公共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等國有圖書收藏機構,藏書家以自己慷慨無私的壯舉為中國私家藏書的歷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那些捐獻私藏的可敬可佩的現代藏書家實在有太多太多,他們的光榮代表中有:

梁鼎芬,1919年卒後由其子捐獻藏書600餘箱予廣東省立圖書館。

梁啟超,1929年卒後其飲冰室4萬餘冊遺藏永遠寄存北平圖書館。

中國古代藏書家的歷史貢獻

傅增湘,1949年卒後其雙鑑樓藏書分別捐獻北京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

中國古代藏書家的歷史貢獻

周叔弢,建國後先後五次共向國家捐獻藏書九萬六千餘冊。

中國古代藏書家的歷史貢獻

潘世茲,1951年將其父寶禮堂全部宋版珍本從香港運回,捐獻北京圖書館。

此外,如胡樸安、葉景葵、徐行可、李子廉、李文漢、蔡敬襄等人的藏書分別捐入了上海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雲南省圖書館、江西省圖書館等。

在浙江,留存現代的著名藏書樓如範氏天一閣、劉氏嘉業堂、孫氏玉海樓、黃氏五桂樓、朱氏別宥齋、餘氏寒柯堂、李氏萱蔭樓、王氏冶莊樓、張氏鐵如意館等數以百計的私家藏書樓在建國後踴躍將各自的珍藏乃至自家藏書樓捐獻國家,浙江圖書館豐富而具有特色的古籍藏書中,私家藏書的捐贈構成了主要的基礎。

清末,陸樹藩將宋樓珍藏頃數售予日本靜嘉堂文庫,令國人疾首扼腕,痛惜不已。這一世紀悲劇從反面警醒、激發了無數藏書家的愛國、愛民族的情感,隨後不久丁氏八千卷樓藏書售歸江南圖書館的事例便是鮮明的參照,對許多以各種方式將藏書售予各國有圖書館的藏書家,人們同樣抱有敬意與感激。

中國古代藏書家的歷史貢獻

私家藏書樓的歷史使命因現代圖書館的崛起而結束,私家藏書樓的生命卻因融入了現代圖書館而永續延綿、生機無限。私家藏書的作用與貢獻也因此無有窮盡。用這麼些篇幅來例證、表彰歷代藏書家對中華典籍保存、護惜、流傳之功德,並不意味一好百好,對其歷史的侷限、人格的弱點視而不見或塗脂粉飾。恰恰相反,正是為了全面地、歷史地、恰如其份地評價藏書家的作用,才必須理直氣壯,實話實說。先前對於藏書家的歷史貢獻的表述太過簡略、空泛,而對於藏書家的一些缺失則似過多顯誇、過多指責、過多苛求。藏書家中較為普遍存在的秘惜吝借等缺失相對於他們的歷史貢獻而言,只是大河中的支流,森林中的灌木。交流方式,166751503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