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安倍「晉三」還是「石破天驚」?

2018年9月,日本自民黨將舉行總裁選舉,日本媒體普遍預計,此次選舉將是安倍晉三與石破茂的“一對一”角逐,將之類比為“角福之爭”(田中角榮與福田糾夫)。到底是安倍順利“晉三”還是石破逆襲“天驚”?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做出解讀:

從選票支持對比來看,本屆總裁選舉共計決出810張選票,國會議員票與地方黨員票各佔405票。不論是安倍晉三還是石破茂,只需獲得過半票數即可勝選。國會議員共有310人支持安倍。安倍已獲七個派閥中五派(細田、麻生、二階、岸田和石原)的支持,安倍“三進宮”概率不小。相比之下,石破茂僅獲得黨內石破派及多數竹下派參議員支持,石破需要通過爭取地方黨員票與之抗衡,至於地方黨員票,目前看來雙方競爭將趨白熱化。

從政治經驗來看,安倍的優勢在於執政經驗豐富,已經“二進宮”5年多了,但也在自民黨內部和普通民眾造成了“審醜疲勞”。石破茂的政治經驗也並不遜色安倍多少,曾任日本防衛廳長官、防衛大臣、農林水產大臣、自民黨政調會長、自民黨幹事長等職務,唯一差距就是沒當過日本首相。但是,這也可能是石破茂的優勢。

從政績方面來看,儘管安倍政權接連受“地價門”、“親信門”、自衛隊“瞞報門”、“篡改門”和為加計學園“開綠燈”等醜聞衝擊,黨內支持率持續走低。不過,安倍執政五年多來,屢屢出現內閣支持率跌破不支持率的險情,但每次均被安倍化解,輿情止跌反轉,身為現任首相,在媒體公關方面有著天然政治優勢。而石破茂沒有擔任過日本首相,其所描繪的政治圖景目前只是“空頭支票”。

從個人魅力來看,相比較安倍晉三的推卸責任、掩蓋真相、體弱多病和對民眾不坦誠。石破本人行事幹練、身體健康,以“誠實”和“公正”的政治姿態參選,表示“願打造真誠、正直、周到、謙虛、不逃避地面對國民的政治。”石破茂對安倍內閣發生的森友學園及加計學園等爭議,主張“正直且公正”以對,並高舉改革黨內風氣、恢復民眾對政治信賴的旗幟,意圖將安倍晉三的政治手法當成選戰中的討論重點。石破茂的政治勇氣和政治主張,無疑會為選舉加分不少。

總體說來,目前的情況對安倍有利——據日本媒體最新報道,安倍在自民黨總裁選舉的支持率升至49.1%,大幅拋離排名第二的石破茂的16.9%。安倍在國會議員支持、政績方面相對佔優,安倍與石破在地方黨選票方面懸念叢生,在政治經驗方面基本勢均力敵,石破僅在個人政治魅力上對安倍佔優。故安倍有更大概率當選自民黨總裁,不過,如果以上四方面發生重大變化,或有新的政治變量介入,則也可能出現石破茂當選的“黑天鵝事件”。

無論是安倍還是石破茂上臺,在事關國家“大國化”走向以及“強軍事”、“強經濟”的施策重心上,基本政見相同,僅在修憲幅度、經濟刺激力度、外交政策角度等方面有差異。

如果安倍在大選中獲勝,將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之前政策的延續性,並有所深化擴展。

第一,將繼續推動“和平憲法”修改成“走向戰爭的憲法”,圖謀將自衛隊明確寫入憲法第九條。利用2015年通過的《新安保法案》,進一步擴大集體自衛權的地理範圍,為日本未來出兵海外鋪平了道路。在慰安婦、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上冥頑不靈,不會做出誠懇道歉。未來如果連任,也不大可能在侵略歷史方面謝罪,家族“右翼基因”深入骨髓,難以根除。

第二,在對外關係方面,優先鞏固美日海權同盟體系,近代以來,日本在嚐到與英美的海權同盟“甜頭”和與納粹德國的陸權聯盟“苦果”後,堅定不移的在大哥後面甘當奉行追隨政策的“豺狗型國家”(學者蘭德爾·施韋勒語),無論是安倍還是石破,都很難改變對美追隨的不平等和依附關係。利用美國提出的“印太戰略”,安倍意圖實現“借船出海”,聯合美澳印組成“菱形聯盟”,制衡“中國威脅”和“反日影響”。在東海油氣田爭端上對中國武力威懾;在臺灣問題上,將繼續堅持“以臺製華”。利用朝鮮半島核問題,作為擴充軍備和“正常化國家”的藉口。但不排除安倍採取權宜之計,包括此前承諾的最早於今年10月訪華,增加中日合作深度與廣度。通過與中俄關系的緩和,以期解決兩國存在爭議的領土問題。對韓問題上,適度在慰安婦問題上做出妥協。

而如果石破茂意外當選自民黨總裁,在內政上將可能深化政治透明度和民主公開性,包括他聲稱在年內實行“挽回國民對政治和政務信賴的百日計劃”,在經濟領域否定“安倍經濟學”。由於石破承認“大東亞共榮圈”是對侵略戰爭的一種詭辯;承認南京大屠殺是史實;承認當年日軍參與了“慰安婦”問題;他反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可以預見在歷史問題上將減少與亞洲國家的摩擦。

但與安倍的相對“保守”、“溫和”或“民族主義”而言,石破茂更有資格榮膺“右翼”稱號,被視為日本“新國防族”代表,他曾經推動通過了“有事立法”。2012年石破茂參選自民黨總裁選舉的競選綱領是將“自衛隊”改為“國防軍”,之後更是公然提出要修改憲法。儘管他聲稱否認中國威脅論,不過一旦他競選成功,將採取比安倍更具進攻性的軍事態勢,很可能鼓勵美國在日本國內部署核武器,在修憲、擴軍、“正常化國家”等方面大踏步前進,加劇東北亞地區的軍備競賽和大國間的“安全困境”。(秦立志 大連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講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