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先生講冷知識:冷知識還是「老的」更有韻味!

這個人要是歲數大了就喜歡講一些情懷,冷先生也是這樣,就連冷知識都喜歡“老”的多一些。今天冷先生給大家講一些有關歷史文化的冷知識!

冷先生講冷知識:冷知識還是“老的”更有韻味!

(圖片取自網絡)

1、在清朝並不是所有的大臣都可以在皇上面前自稱“奴才”

我們都知道“奴才”這個詞是有著非常自貶的意思在裡面,但是就這個詞,在清朝的皇上面前還真不是所有的大臣都有資格用。

滿族人認為自己是皇上的家奴,而以稱自己是皇上的“奴才”為榮耀,漢族大臣就沒有這層主奴關係,只有“臣子”的身份,他們就不能稱自己是皇上的“奴才”。

魯迅先生在他的《隔膜》裡就寫過這麼一段話。他說:“滿洲人自己,就嚴分著主奴,大臣奏事,必稱‘奴才’,而漢人卻稱‘臣’就好。這並非因為是‘炎黃之胄’,特地優待,錫以佳名的,其實是所以別於滿人的‘奴才’,其地位還下於‘奴才’數等。

冷先生講冷知識:冷知識還是“老的”更有韻味!

(圖片取自網絡)

2、故宮的太和殿、午門等宮殿的匾額上只有漢文而沒有蒙文。

故宮雖然始建於明朝,但是清順治皇帝就下令用漢滿兩種文字並列書寫所有宮殿和宮門上的匾額,現在我們也可以看到故宮內很多匾額就是蒙漢兩種文字書寫的。

為什麼故宮的太和殿、午門等宮殿的匾額上只有漢文而沒有蒙文那?那是袁世凱復闢帝制以後,表示他也是反清的,並不是復辟清朝而故意為之。但是他又怕那些剛被推翻還住在清宮內的遺老們的反對,就只選擇去掉外朝匾額上的滿文。

冷先生講冷知識:冷知識還是“老的”更有韻味!

(圖片取自網絡)

3、故宮匾額上的門字都不帶勾

故宮的匾額上的門字都不帶勾,這個你可能已經習以為常,我告訴你這是有典故的,絕不是隨意為之。

據說是在宋朝的時候,玉蝶殿著了大火,殿門都被燒光了,在最後彙報總結的時候,有個很能咬文嚼字的大臣就說了,門字的尾筆有勾腳因此招火,只有把這些帶門字的匾額都燒了才能免了火災,從此開始匾額上的門字就不帶勾了。

冷先生講冷知識:冷知識還是“老的”更有韻味!

(圖片取自網絡)

4、《扁鵲見蔡桓公》其實上這是從古到今的一個錯誤說法

我們上學的時候都學過《扁鵲見蔡桓公》,內容我就不再贅述了,可是據查歷史上就沒有叫蔡桓公的這個人,倒是有個叫蔡桓侯的,但是這個人是公元前695年去世的,那時候扁鵲還沒有出生,歷史記載扁鵲出生於公元前407年,是蔡桓侯死了288年以後才出生的。

這個事情如果真的有,有可能蔡桓公是指的齊桓公田午,這是筆誤還是怎麼回事就不得而知了。

冷先生講冷知識:冷知識還是“老的”更有韻味!

(圖片取自網絡)

5、“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到底是誰最早說的那?

你一定會說,“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名言最早說的人是英國人培根。但是這裡我要告訴你,在東漢時期的王充就曾經說過“人有知學,則有力矣。”(《論衡·效力篇》)這麼看來,英國人培根只是把東漢王充的話翻譯成了名言而已。

冷先生講冷知識:冷知識還是“老的”更有韻味!

(圖片取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