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德輝映鐵爐莊-作者:高玉柱

舜德輝映鐵爐莊

麥子熟了,一望無際的麥浪,一浪高過一浪,是人們對於堯王、帝舜、娥皇、女英(堯王女兒、舜帝夫人)無盡的思念;收穫的季節,人們收割沉甸甸的麥子,收穫的是對於堯王、帝舜、娥皇、女英感恩的承傳記憶…… 時空,穿越到四千多年前,陶寺(襄汾縣)陶唐氏是萬國部落的中心,首領堯王。


舜德輝映鐵爐莊-作者:高玉柱

堯王后遷居洪洞羊獬居住,他訪賢到歷山見虞舜善良孝道,並將女兒娥皇、女英許配舜為妻。娥皇、女英恭敬虞舜,孝敬公婆;與歷山的黎民百姓相濡以沫,一起勞動,一起生活。授受黎民百姓使用火種,掌握曆法的應用和種植技術。她們的美德、恩德,功德承傳再現在久遠伊始的“‘三月三’‘四月二十八’”接姑姑、接娘娘(nionio)兩個重大節日活動之中。如今,這兩個重大節日活動已形成中國民俗傳統文化,聲播名遠。 “三月三羊獬接姑姑”“四月二十八日”堯王誕辰日這天,歷山、西喬莊、萬安、楊家莊共同到羊獬為堯王賀壽,完畢。接上娥皇、女英二位娘娘(nionio)回宮、回家,準備夏收。他們沿途所經過的村莊,擺放香案祭祀娘娘(nionio)(瓷像),村民們穿著節日盛裝,敲鑼打鼓迎送接娘娘隊伍進出村莊。

途中,接娘娘隊伍經過鐵爐莊古村落,在這裡祭祀,憩息、方可起身回曆山。相傳,唐宋時有兩個重要歷史人物在村莊裡興建牌坊、修建閣樓,恭祭帝舜、和他的夫人娥皇、女英。

村莊位於汾河西岸,歷山腳下。唐代稱汾州里,明朝汾州里鐵爐莊,清時定名鐵爐莊(現隸屬洪洞縣萬安鎮)至今;民國時期,隸屬洪洞縣五口鄉管轄。 相傳,堯王訪賢,歷山得舜。堯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舜為妻。堯王考驗虞舜,請舜終止耕作,離開歷山。

堯把舜安排到離歷山十里以外的媯汭學習管理,鍛鍊考察。舜,治理有方,不負堯望,創建了有虞國,建都國家堡(今萬安)。

鐵爐莊、歷山、萬安呈三角地帶。娥皇、女英回孃家羊獬,途中總要到鐵爐莊坐坐,歇息;幫助村民發展種植;虞舜也常常到村莊指導耕作技術。村民也時常到歷山、國家堡、媯汭敬拜舜帝、敬拜娥皇、女英二位娘娘。如今:舜帝、娥皇、女英無可尋,但,鐵爐莊、歷山,萬安人千百年來,遵循舜帝孝德、娥皇、女英美德遺風。

他們相處的親密無間,勝似一家人。 隋末唐初,李淵起兵太原與隋軍大戰,駐守在霍邑(州)的隋軍將領尉遲恭,急忙招兵買馬,擴充隊伍,打造兵器。但是,霍州地處東西兩山相夾之中,交通不暢,不利於建造兵器廠。尉遲恭率隊南下,來到汾州里,見這一馬平川,東臨汾河,西倚歷山,南通秦蜀,北臨霍邑(州),交通便利,礦產豐富,水源充足。

尉遲恭大喜,真是一處打造兵器最佳理想場地。 據傳,尉遲恭在汾州里建的兵器廠,規模宏大,生產熱火朝天,打造的兵器無數,為大唐帝國,立下汗馬功勞。

尉遲恭、秦瓊二位大將軍的單鞭、丈八長矛,虎頭鏨金槍、虎頭金裝鐧兵器,是,尉遲恭在鐵爐莊兵器廠研製打造的精品武器。尉遲恭使用單鞭、丈八長矛得心應手,殺敵無數,屢建奇功。

尉遲恭(585——658年唐朝大將軍)得知汾州里,曾是舜 帝活動之地,敬畏有加。下令,在村中修建一座舜德牌坊,並敬書“德配尼山”四個大字。率領全體將士在牌坊下舉行祭舜儀式,面向歷山敬拜虞舜,耕作歷山,頌揚孝德、仁德之遺風;面向國家堡(今萬安)敬拜舜帝大恩大德、大仁大義、大忠大孝的崇高德範...... 據村裡八旬老人,張長順先生回憶,記得很清楚牌坊建在村西,牌坊氣勢恢宏,面向歷山。匾額上“德配尼山”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款落:尉遲敬德,年號不清。

隋末,煬帝無道,天下大亂。公元617年唐國公李淵由太原起兵討伐隋室,大獲全勝。在長安建立大唐。這時,軍閥劉武周得知山西空虛,趁機侵佔了太原李淵的老巢,佔領了山西。 公元619年李世民奉父之命,率軍從長安出發奪回山西,活捉劉武周。李世民兵強馬壯,橫掃千里,一舉收復了河東,平陽之後;兵至霍邑遭到了隋軍尉遲恭將士的頑強抵抗,大戰月餘,難於取勝。李世民手下大將秦瓊與尉遲恭多次交戰,仍難分勝負。李世民見尉遲恭是個難得將才,便起愛才之心,不想,殺死尉遲恭,想招安於麾下。尉遲恭稱,只要劉武周不死,他不會招安。

李世民想出一個絕招,殺了一個長相酷似劉武周的人,並將首級送到尉遲恭處,尉遲恭誤以為真,放棄霍邑,歸順李世民。秦瓊與他結為兄弟,尉遲恭相贈秦瓊一對瓦面金裝鐧禮物,以此為念。 尉遲恭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李世民稱帝后封尉遲恭為唐代大將軍,中國守門神。 村裡張姓、賀姓老人講了岳飛北上抗金,兩次與鐵爐莊結緣鮮為人知的故事。

公元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東路軍圍困京師,西路軍由副統帥粘罕率領進攻太原。岳飛(1103——1142年,南宋軍事家、戰略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以一名下級軍官偏校的身份北上投入參加太原保衛戰。

這是岳飛第一次途經鐵爐莊,得知該莊是唐代大將軍尉遲恭造兵器之地。 岳飛第二次到鐵爐莊是以元帥身份。那是,靖康年間,金人在河北、河南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中原百姓生靈塗炭。岳飛元帥率軍從潼關北上抗金,再次來到鐵爐莊,擴充兵力,打造兵器。

在唐代兵器廠的基礎上,擴建規模,提高冶煉技術,大鍊鋼鐵,鍛造,製造兵器,儲備器械。 當時,岳飛已把鐵爐莊發展成為南宋最大的兵器廠、器械庫,宋軍兵械供應的堅強後盾。 岳飛元帥,站在鐵爐莊,西觀歷山、北望萬安、舜德輝映,思緒萬千,憂國憂民,崇敬舜帝,銘記舜德。

他為紀念舜帝功德,激勵將士鬥志。在鐵爐莊村中修建了一座“聖王閣”,為帝舜、娥皇、女英娘娘塑像立身。閣下修建了長廊,襯托的聖王閣,高大雄偉。出征前,岳飛元帥在“聖王閣”率全體士兵恭祭舜帝,鼓舞士氣,不忘初心,誓死報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鐵爐莊村民耕地,施工建設時,常有鍊鐵渣塊、兵器出現;

山西蒲縣柏山東嶽廟金泰和五年(1205)建的行宮大殿前,懸掛著一口大鐘,鐘上銘文“鐵爐莊制”四個大字,清晰醒目;足以見證鐵爐莊鍊鐵鑄造發展的歷史和延伸,是一件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元代,鐵爐莊村有數畝大的一個泊池,水清如鏡。

晨曦或夕陽經常出現吉祥奇景,人們總會發現歷山倒映池中,人們思念舜爺爺、娥皇、女英娘娘時,在池邊輕輕地叫一聲,泊池裡就會映現出他(她)們的音容和身影……。 明初,鐵爐莊泊池乾枯無水,坍塌禿廢,昔日美景幻景蕩然無存。人們思念帝舜、娥皇、女英娘娘賢聖深切,於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春三月,在泊池遺址上始建了一座,高5米的三層閣樓。名曰:望舜樓,民眾所望也。

人們拾階而上站在這座閣樓裡,心曠神怡,一覽無餘。東觀女媧陵,西望歷山舜,南眺伏羲地,北瞧國家堡(萬安)。該樓為明代營造制式之十字歇山頂瓦廈,頂端藻井為呈八角形狀的木樑平架,亦稱八卦造頂。脊首均採用彩色琉璃構件,層角簷下,懸掛鐸玲,樓頂豎一風窩銅塔剎。

其建築遠近觀之,金碧輝煌,十分壯觀。雖經472年,仍堅挺屹立,見證著,鐵爐莊的歷史變遷;講述著虞舜、娥皇、女英,尉遲恭、岳飛的故事...... 望舜樓、聖王閣、木牌坊;

迎送娘娘的民俗活動始終貫穿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脈絡,彰顯著虞舜文化的精神靈魂。 千百年來,一到農曆“四月二十八日”下午,夕陽時分,接娘娘隊伍來到鐵爐莊,望舜樓下,鑼鼓喧天,彩旗飄揚,人頭攅動,歡聲笑語,迎送娥皇、女英二位娘娘。
舜德輝映鐵爐莊-作者:高玉柱

人們在悠揚歡快的鼓樂聲中敬香祭拜,尋回,失去的精神靈魂。 接娘娘隊伍起身回曆山,村民爭先抬著鸞駕,扶著駕樓,送到村外,望著接娘娘隊伍向西北行進......。 夕陽霞光,照耀歷山舜王、娘娘廟,映照望舜樓,琉璃光色,五彩繽紛。 落日餘暉,映紅娘娘鑾駕,歷山人抬著娘娘鑾駕,輝映閃爍在殷紅的天色中;閃爍的天空星光與舜王廟,望舜樓上的琉璃金光匯成一線映照精神靈魂的踐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