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駒:環保不是喊口號,大家參與才是硬道理

環保,是一個經常被大家掛在嘴邊的詞語,但真正去實踐的人卻實在寥寥。自然之友,就是一個幾十年如一日踐行環保理念的社會組織,但這一聽名字很是溫和慈悲的組織,卻執著地參與到法律訴訟案件當中,用公益訴訟的方式引發社會的關注,讓大家意識到環境問題。長期堅持環保工作的張伯駒表示:“環保不是喊出來的口號,而是要靠大家的參與。”

自然之友總幹事張伯駒近日做客由捨得酒業與鳳凰網聯合打造的時代人物高端訪談節目、思想派強IP《捨得智慧講堂·中國智慧》,講述自然之友走過的漫漫環保之路。

自然之友的變遷之路

從梁從誡先生創辦自然之友至今,這一全國性民間環保組織已經走過二十多年的歲月,自然之友創辦之初,提出的自己的使命叫做“綠色啟蒙”,自然之友成立的時候是有一定前瞻性的。二十多年過去,預期中的環境危機早已發生,自然之友的目標也發生了改變,現任總幹事張伯駒表示:“現在我們希望推動更多綠色公民的成長和行動,讓每個人真正成為一個守護的力量。”

不管自然之友如何變遷,有一點共識是一直未變的:自然之友是一個“公共的專業的環保組織”,創辦人梁先生最初的理想就是中國不僅需要有專業的環保組織,還需要有能夠把更多人連起來,讓大家感受到希望的一個公共組織。

張伯駒:環保不是喊口號,大家參與才是硬道理

張伯駒對環保的理解

而對於目前環保工作能產生的價值,張伯駒也有自己的理解:守護人和自然的連接——基於熱愛和連接,有能力去真正地保護你所愛的自然。而在新時期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一個機制化的保護,那就是政府、企業、環保組織,公眾一起“多元共治”,才是環保的出路。而通過法律訴訟,讓更多的企業看到破壞環境的成本之高,是目前自然之友想要看到的。要達成這一點,立法的過程特別重要,每一個人都應該參與到推動整體法制的進程中來。

曾經,關於“我們越保護,環境越惡劣”的梁從誡之問一度困擾著環保工作者,但在張伯駒看來更為重要的環境惡化的加速度的變化趨勢,怎麼讓加速度趨為零,進而慢慢地減緩環境惡化,甚至找到變好的拐點,才是環保工作者目前最亟待解決的問題。

要做到這一點,環保工作者需要具備專業性和對自然的熱愛,這樣才能讓環保項目“科學長久”地進行下去,才能真正地洞察問題,並且運用方法解決問題。在張伯駒看來,環保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非長即消的零和遊戲。只喊口號沒用,環保需要找到一個大家共同、彼此生存的關係,和則雙贏,爭則具敗。

公益訴訟的荊棘之路

為了環保工作的切實有效,公益訴訟逐漸為人們所熟知,近幾年,隨著訴訟主體的擴大,勝訴總體的數量在大幅增長,看似形勢一片大好,但公益訴訟的春天遠沒有到來。

真正提起環境訴訟不是簡單地做做環境宣傳,它非常講究專業性和實力。案件審訊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監測數據和指標確認等證據,這都是需要成本的,實地取樣往往會因種種外界因素的干擾而失敗。例如2011年的鉻渣案件,至今還在進行中,張伯駒曾帶領頂級環境檢測的專家團隊,趕赴雲南採取土壤汙染的樣本,卻因大雨無功而返。

“很多案件當中,這種無力感都會伴隨著你。”對此張伯駒也很無奈,但他並不灰心:作為專業的行動者,消除無力感最好的方式,就是制定下一次的行動計劃。

張伯駒:環保不是喊口號,大家參與才是硬道理

實際上,公益訴訟中的難題不止這一處。環保組織雖然是為了公共利益,但沒有任何一條法律規定環保組織提起訴訟一定會贏。故而訴訟一開始就要去承擔敗訴的可能性,天價訴訟費就是敗訴的後果之一。張伯駒一直不願意接受社會人士的敗訴捐款,他不希望藉此煽動公眾的情緒,而是希望大家去關注環境汙染並提出建議。“我們需要的更多的是制度和每個人行為上的一點點變化。”

通過一系列的訴訟,不但讓各個行業意識到,作為一個公民,對社會負責任的基礎是守法,還讓企業的違法成本顯性化,讓更多的企業在決策的時候考慮到環境成本。張伯駒表示:“讓大家感覺很多的環境問題關乎我們的呼吸、我們的健康。這樣才能引導大家自發參與環保工作,將環保進行到底。”匯聚當代名家思想精髓,分享個體在大時代中舍與得的中國智慧,敬請關注由捨得酒業與鳳凰網聯合打造的時代人物高端訪談節目《捨得智慧講堂·中國智慧》,聆聽張伯駒講述環保路上的艱辛與成就。

張伯駒:環保不是喊口號,大家參與才是硬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