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十源:京城收藏大家,一生只爲收藏夢

白十源:京城收藏大家,一生只為收藏夢

絲綢之路是世界上路線最長,影響最大的文化帶。東起中國古長安,西至地中海地區,南達印度次大陸,全長綿延七千多公里,將亞洲次大陸、中亞、西亞和近東等不同的古代文明連接起來。今天要說的故事的主人公也曾踏上過這條“求索之路”,然而他想要尋找的是有兩千多年曆史的神秘貝葉經。

白十源:京城收藏大家,一生只為收藏夢

白十源與外賓

白十源本名白松,後來認識的國學朋友覺得名字不好,說是:“五行當中,白是金,松是木,金可木”,於是就給改成了白十源,名字既有禪意,十源又寓意著十股泉水,做什麼事的順順利利。

然而,說起白十源年少時的經歷還是頗為艱辛的。白十源的爺爺是大資本家兼地主,文革時期被歸為了“黑五類”,父母都是教師的白十源,從小很重視學知識,加之性格頗為安靜,放課後從不出去瘋鬧,偏喜歡在家歸置東西,上小學的時候白十源的媽媽給他了一個小皮箱,他喜歡的不得了,將自己的書本、作業和難得得來的七巧板玩具統統放進去。

白十源現在回憶起來,也常常在想,自己從骨子裡喜歡收東西的習慣或許從那時候就展現出來了。另外一方面的影響來自於他的爺爺,小時候白十源聽奶奶提起過,爺爺年輕時做生意很厲害,也喜歡收藏,因為趣味相投結識了一眾愛好收藏的朋友,其中就有我們現在熟知的收藏大家張伯駒、王世襄兩位先生。很可惜的是,爺爺積攢下來的書畫全都撕了,燒了,沒敢偷偷留著。

白十源:京城收藏大家,一生只為收藏夢

坦博藝苑

白十源最早收藏的是古錢幣,學校課下活動上大家踢毽子時,總是會發出“砰砰砰”,清脆的響聲。幾次觀察下來,看到每個毽子底部都綁著一枚銅錢,那時候這東西還很不起眼,他來了興趣便私下裡花幾分零用錢從同學那裡買來。

之後的日子越發的不順利,家裡因為

“成分”不好的問題總是受人侮辱唾罵,有時候甚至要拉去批鬥。白十源的母親不堪壓力,精神抑鬱送到了醫院治療,偏偏年幼的弟弟在此時身體患病,急需醫療費用。一家的重擔都由父親扛起,白十源早早就學會了獨立,極盡所能的幫助家裡減輕負擔,他從小學起就沒有給自己放過一天的假,一有時間就參加街道互助組織,做手工活掙錢為家裡貼補家用。但白十源卻天生的通達樂觀,別人眼裡艱辛痛苦的兒時回憶,他也將之視為一種經歷,幫助自己增加技能,開拓視野,從不多抱怨。

因為家裡經濟條件拮据,成績很好的白十源為了減輕家裡的壓力,放棄了上大學的夢想,選擇了能更快找到對口工作的技術學校繼續學習。技校畢業後的他立刻找到工作,一個月36元的工資,他就交給家裡35塊,然後再到外面修電器、裝電視倒騰點外快自己餘了下來。

有了鐵飯碗的白十源並不滿足,正好80年代初時候國家下了一個紅帽子文件,個人可以掛靠國有企業自己幹。他當即心一橫“下了海”,自己做起了法人和老闆,那時的他才21歲。

為人勤懇聰慧的白十源,事業做得順風順水,考慮到當時國內電子工業的市場越來越小,而汽車行業正是剛剛起步,日後石油化工肯定有大前景,他下定決心和朋友一起合資成立了北京長城高級潤滑油有限公司。企業越做越大,資本越來越雄厚,此時的白十源卻覺得心裡某處還是空落落的,物質是一方面,但還是得有精神上的追求,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思索良久,

他決定成立一個文化窗口,2000年時,機構建立,取名“坦博”寓意機構能發展的順順當當,平平坦坦。

白十源:京城收藏大家,一生只為收藏夢

坦博藝苑內景

坦博藝苑一成立,白十源就放棄了部分原先的生意,花了更大的心力在經營藝苑上。如今已經走過18個年頭,很多認識他的人都將白十源稱為文化的守望者,然而比起公眾知名度頗高的觀復博物館創辦人,

收藏大家馬未都,白十源就顯得更為含蓄低調了。然而說起他的收藏和收藏故事卻毫不遜色與他人。

白十源:京城收藏大家,一生只為收藏夢

中國國家畫院

徽派建築可稱為是江南建築的典範,極為將求建造的規格禮數。八十年代末,安徽是最早改革的省份,大家紛紛蓋起了新房,可因為地少人多的問題,只能推倒原來的舊建築,這一推就把上千年積累下來的文化全部損毀了。

白十源前些年到了徽州,看到這樣的景象著實心疼,決定採取措施,整棟整棟的將所剩的老徽州古建購買保護了起來。前後20年的時間裡,他保護性收藏的徽州老房子超過百間。為了保證文化的整體性,能在原址修復的白十源就請來師傅在原地復原,實在殘損的厲害就一磚一瓦帶回北京,收集到坦博藝苑裡慢慢復建。

早幾年花幾萬元其實就可以將一棟徽州古建買下了,然而要修復它卻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格。最困難的是,從晚清民國起就沒怎麼見過這種古建了,修復師傅很難憑空想來完成復建。於是,白十源就買了書學習,和老師傅一起討論怎麼操作最好。修復裡的一大原則就是要修舊如舊,不能用新轉新瓦,得找來同時期的老材料來修復。一棟徽州古建的平均修復時間需要十幾個工人同時工作2年以上才能完成,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白十源卻從不覺得修復完的古建成為了自己的東西,修復好的一件古建中,有一棟他就完整的捐獻給了中國國家畫院。

他淺笑安然的說:“有千年物,無千年主,這最終是屬於我們民族的東西,我的任務就是將其保護好”。

白十源:京城收藏大家,一生只為收藏夢

書畫收藏

白十源:京城收藏大家,一生只為收藏夢

藝苑收藏

距近有兩千多年曆史的貝葉經,起先發源於印度,在人類發明紙張之前,一直用貝葉樹葉作為記錄古人類哲學、醫學和科學發現的載體,古人將貝葉取下,修格成形後再反覆蒸煮,製作工藝極為複雜。中國關於貝葉經最著名的記載是唐代高僧玄奘不遠千里跋涉去印度取經取回的就是六百多部貝葉經,後藏於大雁塔中。

白十源:京城收藏大家,一生只為收藏夢

貝葉經

白十源第一次接觸到貝葉經時極為偶然,兩位陌生人慕名登門拜訪,神神秘秘的掏出兩捲包裹嚴實的貝葉經,白十源立刻就被吸引了,當時的他不確定這個物件是否就是他想的那樣東西,只記得自己在史書典籍中讀到過“聞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若信貝多真實語,三生同聽一樓鍾”,他很是興奮,立刻爽快的將來人送來的約一百來部統統收下。其實在當時,國內很少人認識到貝葉經的文化和經濟價值,白十源也從沒想過買來後能高價倒手再賣出去。按白十源的話說,當時他是“把吃肉的錢省下換了藝術品”。

白十源:京城收藏大家,一生只為收藏夢

收藏文物2

白十源:京城收藏大家,一生只為收藏夢

收藏文物3

自從接觸了貝葉經,白十源就研究的入了迷,見國內已經不太容易收到,就獨自踏上了尋經之旅,一路走過尼泊爾、西藏、新疆,花了近十年的時間來做貝葉經的收集,整理翻譯,編目和漢傳佛經的校隊(貝葉經上多以巴利文,梵文為主)。他聯絡了北京大學的專家做年代鑑定,請來最懂梵巴文的

季羨林金克木兩位老先生做經文翻譯。

白十源:京城收藏大家,一生只為收藏夢

收藏文物

白十源:京城收藏大家,一生只為收藏夢

精美文物

臺灣著名的收藏家盧鍾熊先生的收藏年資達五十年以上,偶然的機會結識了白十源,白十源請他看了自己收藏的貝葉經,其數目之巨、種類之繁、質量之精令盧鍾雄瞠目。

白十源清楚的認識到文物的最大價值還是它的文化價值,他曾暗下決心,要將自己所收藏貝葉經裡的文化價值一一發掘出來。不止一個人曾問過他,為什麼要花那麼大的氣力做收藏文物這件只見大把花錢不見進賬的賠本買賣,白十源特別認真的說道:“我覺得是骨子裡的喜歡,其實對它的價值並不是最看重的。因為那會兒大家的經濟都不富裕,我們把吃肉的錢換了這些藝術品,使之沉澱下來了,保存下來了。如果當時我們沒有收下它,那麼這些貝葉經不知道要流向何處,能否很好的保存下去也是一個未知數,這批世界文化歷史上重要的證據有可能丟失。所以,不管話費再大的價錢,我們也要留下這些貝葉經。生而為人總要做點事,特別是在需要很多人為文化發展做貢獻的時候,我們又有機緣走到了這條路上,接觸到了,那你就不能不出手。簡單說件事,就是路上碰到了個病人,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不出手,那你這個人的人性都有問題。文物其實也是道不同理同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